您的位置:首页 >宏观经济 >

台湾5天内两次大停电!当局的能源政策说明了什么?

时间:2021-05-19 19:55:57 来源:元一能源

继5月13日大停电影响400万户用电后,台湾17日晚再次发生大范围停电,约66万户受影响。短短5天内,两次大停电,岛内民众大为不满。更让人非议的是,“5·13”停电,当局辩称“不是缺电”,结果很快被“5·17”停电打脸,这次台电称确实是供电供需问题。对此,有台网友质疑,明明就是电力不足,能源政策有问题,却不认错,不去认真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有这样的当局,人民只能自求多福。

台湾5天内两次大停电!当局的能源政策说明了什么?

相比网友们对当下现象的关注,台湾部分媒体和民间团体则担忧更深层次的问题:当局领导人曾多次声称“台湾保证不缺电”,但屡次停电并无解决途径,台湾摆明了就是缺电。频繁大停电的背后,是当局的能源政策存在严重缺陷,即“2025非核家园”有问题。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了国际社会重要议题,许多国家纷纷出台减碳政策,并设立了完成碳达峰目标的时间节点。台湾地区也紧跟国际社会步伐,“台湾行政院”于2016年6月正式成立能源及减碳办公室,主司再生能源推广工作,推行了公有房舍屋顶装置太阳能系统等工作,并提出了“展绿、增气、减煤与非核”的能源转型方案。

依照这一政策,台湾所有核电厂应于2025年前全面停止运转,实现所谓的能源转型,届时发电量占比以再生能源提高至20%、燃煤占比降至30%、天然气提高至50%为目标。

然而,这个“能源及减碳办公室”由于低效率和不作为屡遭岛内舆论抨击。据数据统计,2020年全台发电量中的天然气比重为40.8%,再生能源比重仅为5.8%,而核电比重仍有12.7%,燃煤比重为36.4%。蔡英文当局于2016年上任后,2017与2018两年台湾地区火力发电占比均逾八成,2019年虽然火力发电比例微降,但仍是近八成高点,2020年火力发电比重也差不多。简言之,过去4年多台湾地区火力发电比重居高不下,在减煤成绩不佳下,台湾地区碳排放的表现自然也就不及格。

而至于其提出的四个目标,除了“非核”这部分可以达标,前三者都很有问题,最糟的结果就是台湾地区花费巨资推动能源转型,最终在减碳结果一事上没能符合国际期待,当局的不作为让台湾地区成为气候难民。

现在距离2025年只剩下4年左右时间,当局既想废止核电站使用,又不能过多使用燃煤发电,出现的电力缺口要如何弥补?想提高天然气发电比重,那么如何解决天然气站建设工期长、对海岸生态破坏大的问题,天然气运输假设在海上被封锁又怎么应对?想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太阳能光电板侵占农地问题近年争议不断,风力发电受天气影响大,地热发电成本高、风险大,相关问题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浮现,凸显出台湾能源转型政策的草率与不合理。

《2020年气候变迁报告》显示,台湾减碳成绩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三,再加上根据“德国看守协会”发布的“气候变迁绩效指标”,台湾排名为倒数第五,其中,再生能源评比倒退,显示台湾再生能源发展仍落后甚多。种种迹象显示,台湾当局能源转型彻底失败,也没有落实减碳目标,就连民众的日常用电需求都难以完全满足。

与之相对应的是,去年年底,我国国内部分省份也出现了限电的情况,由于年底工业用电需求大增以及冬季温度下降造成段时间内电量负荷提升过快,有地区发布了限电限产的通知,引发了广泛关注。

为保障居民及工业用电需求,当地有关部门通过加强煤电油气运行调度、积极协调煤炭铁路运力确保火电机组满发稳发、做好水电科学调度、特高压及超高压线路满负荷送电等方式,有效解决电力供应问题。

在国家层面,国家发改委出台政策,指导各地和电力企业做好电力供应保障各项工作,提高发电能力,优化运行方式,多渠道增加电煤供应,及时协调解决电煤运力,切实保障电力需求;对一些确实存在短期电力供应缺口的地区,科学合理调度,确保居民生活用电不受影响。国家能源局亦表示,将督促电网企业优化运行方式,挖掘跨省跨区联络线送电潜力;加强机组运行维护工作,避免因重要设备临时停运造成电力缺口;进一步做好电煤供应保障工作;督促各地区电力主管部门落实应急预案,做好防范应对灾害准备。在多部门的积极协调配合下,这些地区的限电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与此同时,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多地“十四五”规划纷纷聚焦碳达峰之下的经济发展,为实现“碳中和”战略,未来40年我国的能源、产业、消费和区域结构将发生重大的调整,在保障社会用能需求的同时,逐步实现能源转型。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仅仅是喊喊口号而已,将会对人类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推进“碳中和”、“碳达峰”进程,出台了发展绿色能源的政策并定下了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节点,但政策的执行还需要各地区政府跟进落实监督。谁的能源政策切实有效,谁的能源结构能成功转型,最终助力实现《巴黎协定》中的减排目标,让我们拭目以待。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