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肉”概念兴起 真的能实现碳减排吗?
近日,某明星因在自媒体平台上推广“植物肉”制成的饺子,称其蛋白质含量比普通肉类高四倍、是减肥期肉类替代品而引发争议。“植物肉”概念在近两年内非常火热,被喻为是“碳中和”时代与新能源齐名的下一个风口,其兴起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制造过程环保及节约能源,有助于减低温室气体排放。
植物来源肉类(Plant-Based Meat Alternatives),是人造肉中的一种,简单点说就是做成“肉类”口感的“豆制品”。对于中国来说,这种食物一点都不陌生,豆制品以及基于豆制品和蔬菜的素鸡、素肉、素丸子,就是我们吃了几百年的“植物来源肉类”。
从营养角度来说,植物肉的卖点在于“不含胆固醇”以及“含有膳食纤维”两点,但这并不是营养上的优势,以植物肉完全代替真肉长期食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的摄入,但容易造成铁、维生素B12的缺乏。作为一种加工食品,植物肉中食品添加剂如钠的含量要高于普通肉类。有很多研究证实用植物蛋白替代肉类和加工肉类对健康有益,但是这些研究中的植物蛋白都是天然食物中的植物蛋白,比如蔬菜、坚果、大豆等,而非经过精细加工的植物肉。因此,从营养角度来说,植物肉的营养卖点其实并不具备多少优势。
植物肉真正的优势在于“环保”和“可持续”。据宣传,中国人所食用的肉类消耗量巨大,而畜牧业对环境会造成严重,还造成了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畜牧业每年的碳排放,甚至超过全世界交通的碳排放总额。如果全球所有人口都靠动物来源的蛋白质来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那么很快地球就会不堪重负。植物肉可以为人类身体提供同样的营养,在喂饱所有人的同时,也能降低地球的负担。
中国被美国媒体称为“世界上最大肉类消费国”,美国《纽约时报》曾发表文章“中国人会购买人造肉吗?”,称“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逊雨林里就冒出了一股烟”。而“中国对猪肉和牛肉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缺水、热浪,以及亚马逊雨林被毁等问题”。此外,总部位于美国的国际环保组织“野生救援”(WildAid),从2015年发起的“蔬食项目”呼吁人们减少食肉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对于外媒的言论,我国营养学家进行了反驳。从营养学上讲,对于现在仍然缺乏高质量蛋白质的中国人来说,“少肉”的概念不应该随便推广。而牛肉生产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是鸡肉或猪肉的5倍,世界上牛肉生产、消费第一大国是美国。中国人以猪肉为主的肉消费量只有美国人以牛肉为主的肉消费量的一半,人均碳排放更是只有美国人的三分之一。
事实上,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工业领域,农业排放占比不足20%,而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迄今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果说人类要为了减排而少吃肉,那无论从科技依据还是从消费量来看,首先要做表率的,毫无疑问是西方发达国家。
此外,中国人“民以食为天”,植物肉的口感比不上普通肉类,且营养成分也无法替代普通肉类对人体的所造成的益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在中国推广植物肉概念势必会遭到阻碍。
其实,素食主义和减轻碳排放都不是坏事。对于我国来说,现阶段更重要的任务是使用清洁能源和进行产业升级来实现碳减排,在农业方面,可以通过加强植树造林、减少化肥用量、打造数字化运营农场、发展土壤碳封存和富碳农业技术等方式节能减排;在工业方面,可以通过开发非化石能源、发展光伏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将氢能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等方式,低碳技术和工业电气化并驾齐驱,发展循环经济,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全世界只有通过环境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