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宏观经济 >

AI是如何创造爆款影视剧的?

时间:2021-06-23 18:16:29 来源:

1932年1月4日,上海大戏院迎来了一位常客——鲁迅。后者原本打算看一部名为《城市之光》(City Lights,1931)的电影,但因为影院满座,只好改看《蛮女恨》(Aloha,1931),直到6天之后的1月10日,才如愿看到这部卓别林名作。[1]

鲁迅可能是最爱看电影的民国作家之一。文献记载显示,1916~1936年,鲁迅一共看过149部电影[2],其中有121部是美国电影,包括知名IP电影《人猿泰山》《金刚》和《陈查理探案》系列。[3]

这背后更多是市场因素:美式电影利用其高效工业化模式(标准化流程+规模化生产),轻松占领了中国的早期电影院线。

大绵羊 | 作者

一萌 | 编辑

放大灯团队 | 策划

影视业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鲁迅两度光临戏院看《城市之光》的年代,正值卓别林享誉世界的巅峰时期。而卓别林能有此成绩,也是因为他最早见证、参与并塑造了美国电影早期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1913年9月,查理·卓别林以175美元周薪的价格,和启斯东影业公司(Keystone Film Company)签约,开启了他的电影生涯。巧的是,被誉为“喜剧之王”的启斯东老板麦克·塞尼特(Mack Sennett),正是美式工业化电影的开创者:在塞尼特手中,制片人统筹全局,电影生产被切分成若干环节,创意、笑料等分给不同的人完成,实现流水化、规模化生产。

查理·卓别林在启斯东影业出演的第二部电影《谋生》(Making a Living,1914),其流浪汉的银幕人设,在本片中首度出现。

在与这家美国最好的默片公司签约的一年间,卓别林出演和拍摄了35部作品。并跟随塞尼特学到了现代电影的精髓:工业化生产。后期,卓别林投入全部积蓄1500美元,完成了他的前两部导演作品《20分钟的爱》(Twenty Minutes of Love,1914)和《遇雨》(Caught in the Rain,1914)。[4]

从1912年至今的一百多年中,美国电影行业经历了多次进化,最终,项目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好莱坞模式成为美式工业电影的范本。

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工业化电影生产的简单流程,图丨放大灯团队制作

但以往的变革中,更多的是流程模式的改进,技术从来不是娱乐的主要驱动因素。直到最近几年,影视行业“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来临后,事情正在起变化。

2021爱奇艺世界·大会上CEO龚宇演讲

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了影视行业工业化转型的重要工具。

在这场工业革命浪潮中,也出现了国内影视平台的身影。爱奇艺在今年的2021年世界大会上就提出了制作商业智能系统(PBIS)、智能集成制作系统(IIPS)和智能制作工具集(IPTS)三大块技术方案。通过一系列智能制作技术,为制片人提供IP评估、流量预测,测试作品开发等工具,以预判项目前景,辅助决策判断。

无论是云计算实现后期特效渲染(2019年最热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后期制作中,就使用了华为的云渲染技术),还是5G帮助院线实现无硬盘拷贝发行,技术在娱乐业扮演的无非是工具角色,但以人工智能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则不一样。

剪辑方面,2016年,IBM的人工智能Watson为生化科幻主题电影《摩根》(Morgan)做了剪辑[5];选角方面,爱奇艺的智能选角工具“艺汇”,选出了国内网络剧《最好的我们》的男主刘昊然,《泡沫之夏》中的女主张雪迎等,热门网综《中国有嘻哈》导师吴亦凡也是AI选出来的[6];辅助剧本创作方面,2016年伦敦科幻电影节参加展映的短片《阳春》(SunSpring),编剧就是一个名叫“本杰明”(Benjamin)的人工智能[7];2020年,另一部名为《律师》(Solicitors)的短剧的剧本,则使用了GPT-3技术编写。[8]

虽然目前人工智能的剧本写作风格还有些古怪(比如《阳春》里的动作指示就令人摸不着头脑:“他坐在行星上,坐在地板上。”创造者认为,写剧本的本杰明“介于作者和工具、作者和反馈者之间”)[7],但它们已试图制作一套评价体系,给人类写的剧本打分。

2016年,比利时创业公司Scriptbook推出“剧本打分”业务,通过剧本评估电影票房潜力;同年,国内网络视频平台爱奇艺,开始用人工智能为原创影视的剧本评分,2019年该工具升级为“知文系统”。

123下一页>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