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宏观经济 >

绿色转型实质是发展范式变革 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

时间:2021-11-09 16:01:41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明确提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4点倡议: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

生态文明为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我们应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的实质是要通过转变发展理念和建立相应的约束条件,从而建立起新的发展范式

记者:为什么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如何认识中国绿色发展的历史机遇?

张永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从传统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工业革命以来划时代的变革。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破坏的生态危机。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全方位的需求,以增进人民福祉,而经济增长只是提高福祉的手段和途径。当物质财富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发展的内容就应该超越物质财富需求,转向满足人们全方位的需求,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视角重新定义发展,是以更宏大的视角、更长远的眼光思考问题。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绿色发展的历史机遇。第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实力的大幅增强,人们的消费偏好也发生了变化,绿色市场迅速扩大。国家也有更强的实力推动绿色发展,并解决绿色转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此同时,在传统增长动能接近释放后,中国需要寻找新动能和增长来源,以稳定实现现代化目标。第二,人类社会正从工业时代步入数字时代,大量绿色技术正获得突破性进展。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诞生了工业文明,数字时代的到来同样是人类历史划时代的变化,为经济发展带来大量新机遇。第三,在经历了传统工业时代“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损耗、高碳排放”带来的种种环境危机后,人们的发展理念正发生根本性变化。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传统发展概念和模式,正被生态文明概念、模式取代,绿色发展日渐成为主流的发展观。

从现在到2035年,是中国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的时间窗口。如果利用这个时间窗口加快绿色转型,则中国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在很多方面取得跨越式发展。如果不加快转型,一旦中国经济锁定在一个非绿色状态,再转型就会成本高昂。

记者:人们对绿色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您认为今天我们追求的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

张永生: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大概有130多个国家以各种形式承诺了碳中和。反观2009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大多数国家都把减排视作发展的负担,难以形成共识,因为许多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高碳排放的基础上的,减碳就相当于让渡自己的发展权。短短十余年过去,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球范围的碳中和共识与行动,标志着一个新的绿色发展时代的开启。绿色转型不只是技术和效率,更是发展范式转变。生态视角下的发展方式转化,从发展的内容到方式都会发生变化。比如传统的工业化是以物质财富消费为中心的,而在这种增长模式下,出现了消费主义、过度消费,就像一个人拼命吃东西再拼命减肥一样,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发展本末倒置,而我们需要回到发展的初心。

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通过转变发展理念和建立相应的约束条件,建立起新的发展范式。绿色转型要实现从发展理念、资源概念、生产和消费内容、商业模式、政策等的根本转变。

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简单翻版,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中国将以新的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记者: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有哪些独特优势?

张永生:生态文明理念和新发展理念在中国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第一,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有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基础。中华民族自古就对大自然充满敬畏,有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传统,从目的和手段上均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征服自然的逻辑。在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曲折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发展的目的,并越来越发现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巨大价值。

第二,中国自身发展历程的独特性孕育了新发展理念。在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过去四十多年来保持如此长期的高速增长。中国在一代人之间,经历了从贫困到现代化建设的变化过程。与此同时,对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生态环境、社会问题等不可持续的弊端,也有切身体会。这种独特性,使中国在一代人的记忆里,就能切身地感受到工业革命后建立的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好处,又对其弊端有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发展理念,就有着深厚的现实根基,对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就尤其有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党章,并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产物。我们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思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些人认为,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中国现代化的明天。但是,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简单翻版,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对发达国家和中国来说,都是新事物,因为现在的发达国家,也没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也意味着,中国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将以新的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化。

对中国而言,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中国在新能源、电动车、互联网、5G、特高压等体现绿色经济的领域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有政府和理念优势、法律和制度保证、可行的线路图和部分绿色技术。如果说工业革命是西方国家为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那么现在全球兴起的绿色发展,就有可能给中国提供一个为全球作出新的重大贡献的机会。

记者:理解并抓住绿色发展带来的机遇,有哪些主要着力点?

张永生:绿色转型的关键是要建立起新的商业模式,让可持续发展成为商业上可行的盈利行为。在“双碳”目标引发的系统性变革中,很多产业会推倒重来。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商业模式的转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一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向发生改变。传统工业时代的发展模式是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为中心,这种模式依赖大量的物质资源投入,不可避免地带来生态环境资源等的危机。绿色发展则意味着,企业创造的价值更多转向包括服务、知识、体验、个性、文化、环境等在内的无形价值。例如现在智能电动车不只是简单地用电机替代内燃机,也不是自动驾驶替代司机,而是对汽车进行重新定义——它不是汽车里装电脑软件,而是电脑上加汽车外壳。同样或更少的物质资源投入,可以产生更高的价值。

二是实现价值的方式发生改变。当企业创造的价值内容或产品发生改变时,对应的资源概念也就发生改变,而这种资源由于其技术性质不同,就需要用新的组织形式去实现价值。还是以汽车行业为例,生产传统燃油汽车,可能更多需要考虑哪些零部件由自己生产、哪些从外部采购,其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靠卖汽车赚钱,多卖就多赚。但生产智能电动车,汽车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新的体验性产品,可能卖的是增值服务,而主要不是靠卖汽车本身来盈利。这时商业模式就会发生实质性变化,它甚至可以以低于造车成本的价格卖车,然后从售后的各种直接、间接的增值服务中获利。

三是市场结构发生改变。传统工业时代的特征,是以流水线的方式生产同质化产品,在非人格化的市场中售卖。只要产品卖得出去,卖者与买者互不关心对方是何人。随着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时代到来,以及创造价值的方向发生改变,企业可能会在一个更加人格化的市场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目前广泛兴起的个性化生产、个性化订制、体验式服务,就是人格化市场的回归。

当越来越多人相信绿色发展会实现并采取行动时,绿色市场就会扩大,资源就会越来越多地向这个方向汇聚

记者: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件大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您认为如何才能把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张永生: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最大的挑战不在于生产技术,而是生活方式、发展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发展内容、商业模式、利益格局、体制机制,都要发生巨大变化。

举例来说,假使我们有了100%的可再生能源,成本也非常低廉,远远低于化石能源成本,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不可持续问题得到了解决?远远不是。因为新能源的使用,同样也可能导致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比如,人们会因为新能源价格低廉而使用更多的电器,而电器的消费即使不再产生碳排放,但电器的生产过程,也是需要消耗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的能源越多,带来的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问题也就越多。因此,只有从生活方式上、从价值体系上都发生大的系统性转变,才真正能够解决我们现在的不可持续问题。

绿色发展的机制,很大程度上具有自我实现的性质。当越来越多人相信绿色发展会实现并采取行动时,绿色市场就会扩大,资源就会越来越多地向这个方向汇聚,越来越多的绿色成功案例就会出现,从而一个“行动-证据”之间的良性循环就会出现。反之,如果大家存在各种认识障碍,或者理论界缺乏有说服力的关于绿色发展的理论和政策论述,就会导致很多人并不相信绿色发展会实现,则绿色发展很可能就真的难以实现。

幸运的是,中国在这方面有其突出优势。我们将绿色发展作为国家战略,这一决策具有前瞻性、长期性和政策的一致性,并且具有让绿色发展机遇变成现实的较强政府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知和选择正发生深刻变化。在认知方面,55%的受调查人认为,环境和发展可以做到相互促进,保护环境会带来新的机遇;只有10%的人认为经济发展必须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选择方面,只有不到4%的人愿意选择以环境明显恶化为代价,得到收入的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行为、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深刻改变,例如在品质相同的产品中,90%的人会选择环境友好企业的产品。

记者:如何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考验党员干部的治理智慧和治理能力。党员干部应该如何增强这种能力?

张永生:生态文明治理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将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环境与发展之间相互冲突的关系,转变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以走出传统工业文明下的“现代化悖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让中国的伟大复兴成为世界的重大机遇,构建全球共享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最突出的问题,还是一些干部认识不够到位,未能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生态文明思想,一定程度上是在传统工业文明的思维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的则是将生态文明简化成一个狭义的环保问题,认识不到背后实质上是发展范式的深刻转变,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员干部要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全面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生态的关系、科学治理与节约资源的关系。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关系,增强一盘棋意识,在重大问题上以全局利益为重。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放眼长远认真研究,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要正确处理显绩和潜绩的关系,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境界,多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基础工作。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