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宏观经济 >

2000元/kW不到的风机挣钱吗?恶性竞争还是大势使然

时间:2021-11-23 16:01:38 来源:球哥看风

就在前几天,中广核云南基地项目的中标结果终于落地,最终66万千瓦项目花落两家:

上海电气预中标480MW,总报价93346.5万元:单价1944.7元/kw

明阳智能预中标180MW,总报价40162.5万元:单价2231.2元/kw

这应该是国内第二个实际陆上风机价格突破2000元/kw的风机招标项目,上一次主机价格突破2000元/kw的项目是国投电力酒泉北大桥项目,三一 重能以2360元/kw带塔筒的价格中标,当时该价格低于其他厂家价格次低价345元/kw。

一直反对最低价中标: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结果还是最低价中标

毋庸置疑,最低价中标已经成为行业投标的一个心头病:一方面反对最低价中标,一方面又每每都是去按照低价投标,而结果大多数还是最低价中标。包括2020年11月第一波华能的287万集采,无论是运达,还是三一,几个标段都是最低价中标,因此,从实际总体的招投标的总体形势来看,低价中标是行业趋势,其实大家都非常清楚,如果真的没有利润一次可以,如果次次都这么操作,企业是无论如何不能生存下去的。

是不是内卷呢?答案显然不是,因为成本降低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和趋势使然。

这个问题其实是外行对风电的不理解,价格腰斩为什么?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就是电价也腰斩。我曾经多次撰文提到,去补贴基本上就是电价腰斩,收入减半的情况下,还要为此原有的投资汇报,除了降低风电场的单位千瓦造价别无它法。更要命的是,随着双碳和双控,风电投资的固定成本在增加,例如,土地,建材价格,人工成本等。

从行业发展周期看,规模的扩大,成本也必然降低,更重要的是风电发展的外部环境也要求风电造价降低。风电发展到今天,已经接近20年(中国),过去18年基本上风机价格无变化,为什么今年就突变了呢?一方面是技术创新给成本降低提供了支撑,另外一方面也是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趋势要求。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少数个别企业在进行恶性竞争,但这不代表行业大势,我想外部行业人士需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2000元/kw到底能不能挣钱:这是企业技术创新与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从第一个突破2000元/kw 的陆上风机主机单价,到今天1944.7元/kw中标,已经过去了3个月,第一个是三一,第二个是上海电气,第一个是民企,第二个是国企,应该说这个非常具有代表性,无论民企国企,在市场竞争力方面各有优势,问题来了,这么低的价格到底能不能有利润,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深入了解我们这个成本来源。

技术创新降成本大幅降低。机组在短短一年多时间, 从3MW的单机容量突变到6MW以上,单位千瓦的原材料用量直接降低最高50%以上。

市场竞争促进行业规模整合。竞争的最大好处就是逼迫行业的企业规模集中,在市场的竞争中,竞争力不行的就会被淘汰,最终退出市场,从现在来看,过去30来家主机企业,现在已经基本被淘汰到13家,价格的竞争的另外一方面也是促进行业的进步,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

当然,2000元/kw但从过去一年的价格来看,是不是不挣钱呢,其实几个上市公司的结果已经从财报给出了答案,大家当然也会说,今年的利润提升是去年高价风机订单的结果,但从第三季度的财报看,基本上已经给出了几个主机企业的利润水平基本面,大兆瓦的机型毛利润是有保证的。

未来会不会继续价格往下走:大势所趋,稳步下调

我们回头看看看看中国的汽车产业,上个世纪90年代,普通桑塔纳的手动挡20多万元,功能与现在的汽车无法比较,到今天,一汽的桑塔纳新款价格已经最低配置版到了7万元,不到三分之一,而其操控性,安全性,舒适性都是之前的普桑无法比较的。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技术的进步和规模的扩大,必然推动这行业的成本降低,同时也反过来促进行业的市场扩大。

汽车就是一简单案例,30年前从没有人先到BBA进入寻常百姓家,今天很多家庭都已经拥有了BBA高档汽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8087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4393万辆,按照141178万人计算,截至2020年末,我国约每5.03个人就拥有一辆汽车。从这个规模数据就能看我们风电的未来,是不是可能未来风电进入千家万户呢,现在风机可能是个当初BBA。

风电降本的未来:或许风机能进入千家万户

这或许是个笑话,但未必不是可实现的梦想,随着风电技术的进步和规模的扩大,成本降低到老百姓可以接受的水平时,我想我们的风电可能真的就成为了一个大众消费品,一台风机5-10MW,单位千瓦造价也就3000-4000元,几个家庭合伙投资建设,初期投资成本几百万元,不仅发电就能每年带来稳定的收益,同时碳排放指标还能获得额外的收益,我想未来这个设想实现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降低成本是大势所趋,但不代表我们要进行恶意竞争,就是明显的成本高于销售价格,这是我们行业要抵制的,但真正有理性的企业是不可能去做这种事情的,即使做可能也是基于销售战略考虑,并且是短期性的行为。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