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宏观经济 >

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2021)——煤炭篇

时间:2022-01-21 10:02:21 来源:能源研究俱乐部

一、政策与大事

1. 煤炭价格高位运行,政策引导促理性回归

2021年国内煤炭需求旺盛,煤炭价格始终高位运行,特别是进入10月后,煤炭价格快速上涨,连创历史新高。10月22日中国沿海电煤采购价格指数(CECI沿海指数)5500规格品报收于1528元/吨,而动力煤期货10月19日更是一度冲高至1982元/吨。高企的煤炭价格大幅推高下游行业生产成本,对电力供应和冬季供暖产生不利影响,社会各方面反映强烈。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研究俱乐部”作者:刘纯丽)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密切关注煤炭市场动态和价格走势,切实做好价格预测预警工作,梳理、排查保供稳价工作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多次召开煤炭专题座谈会,深入调研,研究依法对煤炭价格实施干预措施,开展煤炭生产、流通成本和价格专项调查;研究建立规范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引导煤炭价格长期稳定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坚持“零容忍”,严厉打击散播虚假信息、价格串通、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进入11月后,煤炭价格快速回落,开启理性回归之旅。

2.煤炭增产保供政策持续发力见成效

2021年以来,受国际传导、全球流动性宽松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煤炭供需持续偏紧。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并强调保障能源安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六保”的重要内容,要发挥好煤电油气运保障机制作用,有效运用市场化手段和改革措施,保证电力和煤炭等供应。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深入产地、港口调研,针对增产制约多管齐下,通过在建煤矿投产、在产煤矿产能核增、煤矿智能化改造扩产、煤矿产能衰减接续项目达产、推进煤炭储备能力建设、补签煤炭中长期合同、推动将发电供热企业中长期合同占年度用煤量的比重提高到100%、压实中长期合同履约践诺责任等多种方式,全力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

晋陕蒙等煤炭主产地及相关煤炭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煤矿产能核增、优质产能释放、煤矿稳产达产,持续加大保供力度。铁路部门增加货物运输能力,优先保障电煤运输需求。港口积极对接上游煤矿企业和铁路运输部门,确保货源组织、货物进场、集港疏运“无缝衔接”。产运需各方共同发力增加市场供应,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冬季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显著提升。12月份以来全国煤炭日均产量较9月份增加了200万吨,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较9月末增加9000万吨,超去年最高水平。

3. 《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发布

2021年5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印发的《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国内煤炭产量控制在41亿吨左右,全国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年均消费增长1%左右。《意见》称,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压舱石”作用不会改变,但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还将下降,煤炭消费总量、强度双控政策措施将更加严格。《意见》进一步明确“十四五”发展目标,要求将全国煤矿数量控制在4000处以内,大型煤矿产量占85%以上,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97%以上;建成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000处以上;建成千万吨级矿井(露天)数量65处、产能超过10亿吨/年。

《意见》指出,我国煤炭工业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有效解决,煤炭生产结构性、产品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意见》制定了优化煤炭资源开发布局、持续推进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等10余项重点任务。同时,《意见》提出,将推动煤炭生产、加工转化、输送储存、消费各个环节协调发展,拓展煤炭产品纵向深加工,推进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和大型企业间的横向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意见》规划,到“十四五”末,培育3~5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企业。

4.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设立

继11月8日央行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后,1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形成政策规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会议指出,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以煤为主,要从国情实际出发,着力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加快推广成熟技术商业化运用。此次设立的2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按照聚焦重点、更可操作的要求和市场化原则,专项支持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加工、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工业清洁燃烧和清洁供热、民用清洁采暖、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和大力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同时会议要求,统筹研究合理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适当税收优惠、加强政府专项债资金支持、加快折旧等措施,加大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

5. 《2022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方案(征求意见稿)》发布

12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起草的《2022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2022年全国煤炭交易会”上发布。

《征求意见稿》明确煤炭中长期合同原则上为一年及以上合同,鼓励按照价格机制签订3年及以上长期合同,3年及以上长期合同量不少于各企业签订合同量的50%。煤炭企业签订的中长期合同数量应达到自有资源量的80%以上,2021年9月份以来核增产能的保供煤矿核增部分按承诺要求全部签订电煤中长期合同。发电供热企业年度用煤扣除进口煤后应实现中长期供需合同全覆盖。

《征求意见稿》继续坚持煤炭中长期合同“基准价+浮动价”价格机制,实行月度定价,在550至850元/吨合理区间内上下浮动。其中:基准价,下水煤合同基准价暂按5500大卡动力煤700元/吨签订,而此前2017至2021年5500大卡动力煤基准价为535元/吨;非下水煤合同基准价按下水煤基准价扣除运杂费后的坑口价格确定。浮动价,采用全国煤炭交易中心综合价格指数、环渤海动力煤综合价格指数、CCTD秦皇岛动力煤综合交易价格指数、中国沿海电煤采购价格综合指数4个指数,选取每月最后一期价格,各按25%权重确定指数综合价格,指数综合价格比基准价每升降1元/吨,下月中长期合同价格相应同向上下浮动0.5元/吨。

二、问题与展望

1.“双碳”约束下构建煤炭全生命周期低碳无害化发展新格局

世界各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路径与方式各有不同,基于差异性和特殊性,我国并无可供复制的先例可循,必须走适合国情的能源转型道路。受资源禀赋影响,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长期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从当前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来看,煤炭仍将是重要的基础能源。这意味着煤炭行业要实现碳减排目标,将面临一次能源碳基比例过高的巨大挑战。碳达峰碳中和并不是简单的“去煤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我国能源转型提供立足点,将在向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转变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碳达峰碳中和约束下,煤炭将做好国家能源兜底保障,以资源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开发为理念,以智能开发技术与装备为基本保障,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硬约束,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理念,实现煤炭资源安全、协调开发,构建和谐有序、协调一致、智能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煤炭资源开发模式。煤炭行业要做好顶层设计,将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推动数字化建设、智能化建设、专业化发展、定制化生产、产业集群化、绿色化发展,构建煤炭全生命周期低碳无害化发展新格局。

2.以科技创新破解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难题

未来,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与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需同步推进,而化石能源新技术的颠覆性作用不可忽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煤炭工业“十四五”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指出,煤炭行业存在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关键技术原创性突破、颠覆性创新仍然较少,高端装备未能完全满足应用需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标准引领滞后等问题,煤炭科技创新支撑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依然不足。“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的煤炭行业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面对能源革命新形势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煤炭行业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用系统思维谋划、从多个方面统筹未来煤炭科技创新发展,以技术创新为重要突破口,在基础研究、先进材料、关键工艺设备等方面实现关键性突破,从而破解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难题,推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3. 全面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

“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这一目标对煤炭行业转型提出了系统性、革命性的要求。当前,煤炭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着先进产能保障不足、灾害威胁持续加重、生态环境约束强化等一系列挑战,同时煤炭行业也迎来难得的作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数字化发展、绿色发展的机遇。煤矿智能化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内容,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煤矿智能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政策激励、装备投入、技术创新、管理科学等多个环节支撑。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尚处于示范培育阶段,还存在不同煤层赋存条件导致的技术路径、难易程度、效果不同,存在软件与硬件、投入与产出、技术需求与开发等多项不平衡。

为了进一步加速煤矿智能化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0〕283号),国家能源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联合发布《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版)》,针对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基础与生产条件复杂多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现状,提出坚持分类建设和分级达标相结合、因矿施策、培育典型、系统规划,全面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