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宏观经济 >

陕西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加快煤电机组节煤减排改造、加快新能源基地建设

时间:2022-01-26 10:01:49 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1月19日,在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陕西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公布,回顾2021年:

1、陕西省完成省外3900万吨煤炭合同保供任务,电力外送增长37%。

2、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国能锦界电厂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建成投运,63家发电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3、新建地热能建筑供热723万平方米。

4、438座小水电整治全部完成

2022年重点工作:

1、加快延长石油富县、陕煤黄陵等外送配套电源建设,扩大电力外送规模

2、加快煤电机组节煤减排改造,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3、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陕北至湖北、神府、渭南3大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推进抽水蓄能电站、氢能示范项目实施,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4、新建项目严格执行能耗等最新技术标准,确保严控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要求精准落地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各地政府工作报告详情:

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浙江江苏广东广西

陕西云南

陕西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19日在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陕西省省长 赵一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陕西发展进程中殊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再次亲临陕西,深入企业、农村、学校、革命旧址考察指导,赋予陕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重大使命,出席十四运会开幕式并宣布开幕,给了我们最大鼓舞、最大支持、最大动力!全省人民倍感温暖、倍增信心、倍添干劲!

2021年,是陕西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全运会和残特奥会首次同年同地筹办,首次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圆满成功举办。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和“简约、安全、精彩”的重要指示,全省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开闭幕式亮点纷呈、赛事活动安全顺畅,做到了场场有观众、疫情零发生,十四运会超12项世界纪录、残特奥会超36项世界纪录,交上了一份“两个运动会同样精彩”的完美答卷,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新时代陕西的文明风尚、精神风貌、魅力风采!

2021年,是陕西发展进程中极不容易的一年。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多轮冲击,特别是去年底以来,西安遭遇了严峻复杂的重大疫情,全省经受了惊心动魄的防控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精心指导下,我们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以西安为主战场,扁平指挥、果断施策,尽锐出战、绝地反击,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夜以继日阻断疫情扩散外溢,用1个月左右时间实现了每日新增确诊病例降至个位数。我们坚持既尽力控制疫情,又尽心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和企业复工复产,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多措并举稳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精心组织研究生入学考试,实现应考尽考,反思整改就医通道不畅等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

一年来,面对大事要事难事叠加的复杂局面,面对新情况新挑战交织的严峻考验,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一体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基本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实现生产总值2.98万亿元,增长6.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2.9%,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施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坚持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组织经济工作,稳产、提质、育新、优能一起抓,在帮助企业纾困、稳定工业增长、扩大投资消费等方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320亿元,清欠中小微企业账款20.52亿元,市场活力显著增强。西康高铁、西十高铁、引汉济渭二期等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延长—黄龙等4条高速建成通车,省级重点项目投资超全年计划11个百分点。围绕构建数控机床、光子、航空等23条重点产业链实施的一大批项目进展顺利,三星闪存芯片二期、奕斯伟硅产业基地、西安吉利汽车、彩虹光电扩产技改等项目正式投产,隆基15吉瓦高效单晶电池、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产业园、中兴科创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工业新增产能项目释放产值1000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完成省外3900万吨煤炭合同保供任务,电力外送增长37%。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西安大唐不夜城、宝鸡石鼓文化城等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全面加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7%。

(二)建强平台蓄积创新发展动能。举全省之力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建设,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和“1+N”政策体系,设立规模2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常态化举办路演活动130多场,115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并注册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38.6%,高新技术企业增长32.3%,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 33.2%。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16家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投入运营,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启动建设,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中国—中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顺利获批,2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研发投入强度增幅超过前四年总和。

(三)扭住关键力促改革开放提速。出台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开展“坐窗口、走流程、跟执法”活动,全覆盖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流程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实有市场主体增长12.1%。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一局一中心一公司”数字政府运行格局初步形成,892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好办”。实施“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得到强化,处置闲置土地5.98万亩。全面启动陕西西安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陕西交控集团成功组建,国电地电实现融合发展,省属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创历史新高。金融保持稳健运行,不良贷款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政府隐性债务稳定下降,全国首家省级资本市场服务中心成功组建,新增上市企业10家。加快推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开通日韩过境货物测试班列,长安号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西咸空港、宝鸡综保区封关运营,关中综保区通过正式验收。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实质性运行,陕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展示大厅和金融服务平台建成,自贸区8项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丝博会、农高会、欧亚经济论坛等重大经贸活动成功举办,开放招商取得新成效,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1.4%、引进内资增长23.8%,进出口总值增长25.9%。

(四)系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国能锦界电厂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建成投运,63家发电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新建地热能建筑供热723万平方米。生态环境“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建立。秦岭视频综合监管系统上线运行,“五乱”整治深入推进,438座小水电整治全部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持续开展,黄河粗泥沙拦沙工程全面启动,河湖“清四乱”扎实推进,干流105个问题排污口完成整治,渭河入黄断面水质连续两年为优。汉江、丹江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陕南硫铁矿污染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安全稳定。大气污染防治三项指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82.6%。

(五)统筹协调加快城乡双向融合。完成国土“三调”工作,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实行省级统筹、西安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区体制,西安都市圈建设步入快车道,宝鸡市荣获2021年联合国人居奖,陕北能化产业清洁低碳转型加快,陕南生物医药、旅游康养、富硒食品等产业持续壮大。出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认定7家省级经开区、1家省级高新区,新增11个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创建5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有效落实,脱贫地区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启动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3.7%。建成高标准农田290.4万亩,新建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和1个国家级、1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灾之年粮食再获丰收。

(六)持之以恒办好惠民安民实事。出台“十四五”促进居民增收推动富民惠民意见和促进城乡居民增收10条措施,下达就业补助资金23.85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6.6亿元,城镇新增就业44.56万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10.7%。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扎实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得到加强,新增3个学科进入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规划。“三医”联动改革不断深化,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基层中医馆全覆盖,药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新冠疫苗接种率达到86.8%。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7连涨,累计建成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65万个。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0239套,公租房新开工5068套,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634个、惠及39.34万户,房地产风险隐患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效。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太平遗址、汉文帝霸陵考古成果丰硕,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成功举办,电影《柳青》、电视剧《逐梦蓝天》、话剧《共产党宣言》等广受好评。社会治理持续加强,重复信访治理、积案化解进度质量居全国前列,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5.9%、16.2%。面对60年来最严重汛情,及时建立防汛救灾“人盯人防抢撤”工作机制,安全转移群众122.16万人次,下拨各类资金34.1亿元,灾后恢复重建有序推进。

民族、宗教、外事、人防、地震、气象、测绘、档案、地方志、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过去这一年,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六大工程,扎实整改中央巡视和审计、统计、环保、土地督察检查以及省委巡视反馈问题,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修订完善政府规章2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26件、政协提案992件,省级“三公”经费预算下降14.3%。

各位代表!回望过去这一年,形势跌宕起伏、工作难中求成、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中央驻陕单位、驻陕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陕西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去年底的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分关心,社会各方面全力支持、鼎力支援,三秦儿女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形成了和衷共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在此,特别向支持陕西抗疫斗争的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兄弟省区市和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干部群众、社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志愿者、快递环卫工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有差距。传统产业升级还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还不强,以非能和清洁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卡脖子”技术攻关成效还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就地转化还需加力。县域经济不强,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偏低,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降碳任务艰巨,减污压力很大,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任重而紧迫。经济外向度低,物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足,开放型经济规模不大。公共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住房等社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安全生产、金融等领域还有风险隐患。尤其是这次疫情不仅暴露出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不健全,城市应急管理、社区基层治理、基础防疫体系等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还反映出少数干部担当不够、作风不实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等突出问题。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克难奋进,采取有力措施、努力予以解决,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

二、2022年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我省还将召开第十四次党代会。做好政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综合研判,今年我省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疫情走势仍存变数,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加之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一整套调控政策、一揽子工作举措正在发力见效,蕴含着重大机遇。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使出拼抢机遇的劲头、拿出劈波斩浪的勇气、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就一定能把疫情耽误的时间追补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使三秦大地迸发出更加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5%和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产量240亿斤以上。能耗强度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

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工作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是把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贯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一定的经济增速稳住基本盘,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非常之时“稳”就是“进”。我们一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工作精力集中到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把政策举措聚焦到稳增长这个大局上来,最大限度调动积极因素,最大程度克服消极影响,适当靠前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措施,全力以赴稳住市场主体、稳住社会就业,稳住能源生产、稳住工业运行,稳住粮食产量、稳住“三农”底盘,稳住项目投资、稳住增长动力,在“稳”与“进”的有机统一中实现经济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是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要求贯穿始终。稳定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唯有以思想之新、改革之勇、创新之力、开放之姿蹚出新的路子、找到最佳路径、引领发展之变。我们一定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打破条条框框束缚,在有为政府必须更好发挥作用的领域不缺位、把能够起作用的手段方式用到位,激励性的政策加码、普惠性的政策扩面、约束性的政策精当、收缩性的政策慎出;同时,更加注重运用前瞻性思维、市场化机制、创新性方式发展经济、配置要素、解决难题、推动工作,实现市场活力、社会创造力和政府导控力的协同增效。

三是把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要求贯穿始终。经济工作、市场运行有其内在规律,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越发展阶段、脱离实际情况、偏离群众意愿去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我们一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既发挥优势又补齐短板,既挖掘潜力又借势发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遵实践标准、按规律办事、求实际效果。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既防止局部合理政策叠加后造成负面效应的“合成谬误”,又防止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的“分解谬误”,避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避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把攻坚战打成消耗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鼓励基层因地制宜、创造性抓落实、干工作,致广大而尽精微、积跬步以至千里。

四是把统筹兼顾、底线思维的要求贯穿始终。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展工作必须树立全局观,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在多层次推进中找准发力点,在多维度治理中寻求公约数,在多目标平衡中实现最优化。我们一定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更加注重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惠民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形成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合力。更加注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担非常之责、用非常之力、出非常之招,交出两手抓、两手硬、两战赢的合格答卷。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在防范风险上做足思想准备、工作准备,在应对挑战上做到战略主动、战术精准,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培育增长点、消除隐患点,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各位代表!秦人自古耐苦战。千百年来,三秦大地历经沧桑而蓬勃不息,三秦儿女饱经磨砺愈坚韧不拔。一时的困难,不仅不会让我们犹豫彷徨,反而会让我们更加勇毅前行;不仅不会让我们气馁退缩,反而会让我们更加进取图强。只要我们在省委坚强领导下,铆足老秦人的那股“拧劲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敢打硬仗,就一定能踏平坎坷成大道、奋楫潮头创辉煌!


首页12下一页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