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宏观经济 >

“工业强省”湖南,产业含金量几何?

时间:2022-03-14 20:16:23 来源:

文丨熔财经

作者| 麓谷霸王花

在中国制造横扫全球市场、工业实力问鼎世界第一的今天,人们或许难以想象,中国工业是如何从被资本主义列强炮轰的夷疮之地,顽强生长起来的。

近代中国历史是有史以来最屈辱的一段历史。当清政府沉沦于旧时的强大,而世界各国大多开始拥抱工业革命的时候,就必然逃不开被列强践踏的屈辱。

工业在任何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为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做传的作者彼得·克拉斯总结过:“每一块钢铁里,都隐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

没有“钢铁”的清政府,挨打之后的伤痛,一直持续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甚至感慨过“我们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

如今,中国能够重回世界中心,就是在于工业崛起并强大构建的稳固根基。公开数据表明,自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已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是全世界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40%以上产品的产量是世界第一。

从落后挨打到世界中心,对这段在屈辱中巨变的历史影响最大的省份,非湖南莫属。

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敢为人先”的湖南不仅是近代中国革命的红色热土,更是撑起了工业大国的“钢筋铁骨”。

近代工业看湖南

列强铁蹄踏晚清,王朝暮色有余辉。

那群试图让日落江河的晚清王朝,在暮色中熠熠发光的湘籍洋务派,堪称中国近代工业的拓荒者。

邵阳隆回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实业救国提供了理论指导。湘军领袖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等,将魏源的“师夷长技”理论付诸了实践,在全国各地先后创办了近200个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比如,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近代民族工业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就是由曾国藩规划创建。

谭嗣同、熊希龄等维新派人士,接棒了实业救国的使命,推动了湖南工业发展的不凡起步。从而,在连年战火的乱世中,机械、火柴、矿产、纺织、瓷业等各类工厂,仍然如雨后春笋,冒头在湖湘大地。

其中,湘绅王先谦、黄自元、张祖同等在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于1896年在长沙创办的湖南第一家机械工厂——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为后来湖南成为“工程机械之都”,高擎了最早的火把。

机器生产在湖南起步,近代工业由此兴盛。

《湖南近现代工业史》记载,上个世纪30年代上半期,湖南已有50多个机械厂和12个电器厂,机器设备300多台。五金机械工业开始由单纯的修造、加工、维修为主,跨入以制造为主阶段。

那时候,中国修建了公路桥史上最早的现代钢链吊桥——能滩吊桥,桥墩柱链所采用的钢件,就来自湖南的机械厂。

只是,那些照亮了湖南近现代工业来时路的先驱企业,大多数都在战火与动乱中,与那段黑暗的岁月一起,沉入了历史深处。

但正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文一所言,“在欧洲列强掠夺、晚清王朝腐败、日本军国主义践踏、民国军阀混战的一个世纪的血雨腥风中,中国这样的一盘散沙的农业国要想实现工业化,是没有任何世界先例和国际理论可以遵循的。”

好在,湖湘儿女薪火相传。当“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蓝图在1949年被明确,秉承民族夙愿的湖南工业,开始了风雨如磐,峥嵘崔嵬的跨越。

1978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建筑机械研究所(后更名为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迁至长沙,核心的工程机械业科研技术、科研专家就此入湘,成为了后来成为了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的中坚力量。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铁建重工、三河智能就此崛起,并在之后的发展中强势突围,扛起了中国工程机械制造的半壁江山。

在开山修路、造船搭桥、水运航空等大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建筋骨建设中,以及建设核电站、开采油田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都不乏湖南工程机械的身影。比如中国的公路、铁路网络,1978年时运营里程分别为89万、5.2万公里,到2020年末,这两个数字已经是519.8万、14.6万公里。突飞猛进的增长,有湖南工程机械的“强势提速”。

目前,湖南省内拥有工程机械企业一共170多家,其中,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位列直接前五,而铁建重工和山河智能,也是全球前50强的存在。在整个工程机械产业链上,湖南有600多家配套企业。这种龙头强、规模大的产业链,使得湖南在工程器械产品的种类上,拥有12大类、100多小类、近500个型号规格的工程机械产品,涵盖了全国工程机械品种的70%。

不仅如此,自2010年起,湖南工程机械规模坐上行业“头把交椅”之后,到2020年,已经连续11年都保持了全国第一。而2020年湖南工程机械达2524亿元的规模,已经占据全国工程机械产业总量的27%。

工程机械产业只是湖南工业“亮眼名片”中的一张。在工程机械产业之外,湖南的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在全国都有着突出优势。

在人们感慨生活之便捷,而自豪地为自己的祖国冠上“基建狂魔”的名号时,某种程度上,夸赞的就是“湖南制造”的力量。

而以“湖南制造”为代表的“大国重器”,撑起了不仅是“基建狂魔”的名号,更是为落后挨打百年的近代中国,铸造了坚实的前行脚步,在改变国运的“工业战争”中,挺起了“中国制造”的脊梁。

大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湖南含金量”

中国工业的自强,早在2010年的时候就以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立下了一个发展里程碑。

但近年来,关于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处于“微笑曲线”价值链底端的声音不绝于耳。尤其是每一次全球经贸格局发生震荡,中国工业的短板就开始凸显。

因而,产业走向创新、升级的转型议题迫在眉睫。

2015年,国家正式提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而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更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与“由大变强”的产业目标下,同为中部“工业强省”的湖北、江西、河南、安徽,与湖南一起领取了发展使命,开启了产业升级之路,夯实中国工业作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的产业地位。

当各省份都愈发重视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由大变强”之时,纷纷以各种行动纲领描绘出发展蓝图之时,湖南又该如何为大国工业增加含金量?

尤其面对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还是工业发展底蕴都优于自身的兄弟省份湖北,且工业产值互相追赶、难以拉开差距的现状下,湖南又该如何如何突围?

答案就在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时,对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给予的肯定里。

当湖南接下了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三个高地”战略定位和“四新”使命任务之时,一场以智能制造为引领,强化数字赋能,推动集群式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硬仗”,就此鸣枪。

从而,推动湖南从制造到智造的产业升级、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等要求,不断被强调、接收、执行。

但打好这场“硬仗”,湖南早已谋定策略。

早在“制造强国”的战略于在“十三五”部署之时,湖南就乘势而为,将制造业作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主战场,着力促进“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跨越,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出湖南应有的贡献。

成绩有目共睹。截至202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552家,比2015年净增长3716家。并且,疫情之下的2020年,代表“湖南制造”的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3.9%。

其中,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凭借强劲的创新能力,持续实现了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省工程机械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比上一年增长52.1%和54.4%。

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之下,力争到2025年,湖南建设成为“不仅产销规模进入世界前列,而且初步具备世界工程机械科技创新发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合作交流目的地特征”的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

产业链的协同,从2017年建立“一条产业链、一名省领导、一套工作机制”的工作制度时,就开始迈步生态建设。目前,湖南已经形成了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同时,针对新材料、医药、汽车及零部件、计算机及信息安全等重点产业进行要技术优势和短板梳理,先后出台政策措施,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不仅如此,湖南还集中了70%以上的制造强省专项资金支持产业链发展。

湖南省委书记张庆伟接受《新闻联播》专访时表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湖南制造业发展锚定的新定位、新目标、新使命。我们将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等国家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兴和未来产业,提升制造业比重,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在湖南制造强省的战略下,工业总量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优化步入了新台阶。如今,湖南拥有中国制造业500强7家、上市企业117家,百亿工业企业30家、十亿工业企业239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到2020年破千。

其中,由中车株机、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头部企业撑起的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等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向世界发放的智造新名片,在铸造中国先进制造业进程中,扛起了“国之重器”的担当。

湖南的奋进脚步,还在继续。

2022年2月,在省委书记张庆伟的主持下,湖南1428个重大项目在14个市州同步开工,总投资达7562亿元。那些主要集中在重大产业链、科技创新的重量级制造业项目,将为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为湖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结语

从2011年开始,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连年下降,至2020年,已跌至26.18%。

一个国家随着经济的腾飞,在一定时间内会必然会伴随着制造业占GDP比重的下降。如果能在“制造业占GDP比重跌破20%”之前,完成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打造出配套产业,国民经济将迎来质的飞跃。

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7.4%,比2020年的26.18%提升了1.22个百分点。

这1.22个百分点比例虽小,确实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首次上升。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效初显。

这离不开以湖南为代表的省份,紧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奋进“由大变强”产业目标的拼搏努力。

1959年,美国杂志《读者文摘》目睹了对美好未来充满无限向往的中国人,在神州大地上咬紧牙关进行工业化建设时候,就预测过:“中国是一个潜在的工业巨人”。

2016年,英国广播公司拍摄《中国创造》纪录片,已经发出了感叹:“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批量生产他国创新产品的国家了,中国制造正在转型为中国创造。”

如今,这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共识。

这份骄傲,是全国的骄傲,也是湖南的骄傲。

在智能智造与传统制造深度融合的“新工业革命中”,中国有望迈步“领跑”世界的历史跨越。

而对于撑起了大国崛起的“钢筋铁骨”的湖南来说,正是“弯道超车”挺进全国工业强省第一梯队的大好时机。要知道,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湖南生产的玻璃制品,就斩获了工业制品的一等奖。

既然历史已经“天翻地覆慨而慷”,今朝岁月必须“虎踞龙盘今胜昔”。高屋建瓴的战略拿好,脚踏实地的行动迈出,湖南近现代工业有峥嵘崔嵬的来路,就一定有金戈铁马的前途。

参考资料:

《中国工业70年巨变:无工业,不大国》|《瞭望》新闻周刊

《制造强省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湖湘答卷”》|湖南日报

《网红湖南的硬汉工业》|五环外OUTSIDE

《湖南如何挺起中部“脊梁”?》|城市进化论

《晚清湖湘近代工业扫描》|华声在线

《湖湘实业风云录丨1912年至1949年湖南工业纪略》|城市进化论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熔财经:城市商业新媒体,区域经济链接者,产业趋势发现地。

原文标题:“工业强省”湖南,产业含金量几何?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