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降碳,难在哪儿?
核心阅读
标准体系是指导标准化工作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我国建筑节能和低碳建设的标准化工作仍处于“进行时”,各地在构建适宜城乡建设各领域、各层级的碳排放核算标准方面缺乏统一的指导依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
就上述目标,业内专家表示,建筑领域全过程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50%以上,开展该领域碳排放达峰行动,加快推进建筑能效提升、绿色建造试点、建筑电能替代、绿色建材与资源循环利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等工作,对推进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以及我国“双碳”目标实现都具有深远意义。那么,建筑行业实现碳减排当前面临哪些堵点?行业该如何落实《规划》目标?
多环节存在明显短板
“当前,我国建筑领域在碳排放数据量化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碳排放核算方法和建筑节能低碳建设标准体系也不完备,亟需建立健全该领域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朱惠英近日表示。
在朱惠英看来,标准体系是指导标准化工作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我国建筑节能和低碳建设的标准化工作仍处于“进行时”,各地在构建适宜城乡建设各领域、各层级的碳排放核算标准方面缺乏统一的指导依据。
朱惠英在调研中还发现,以数据为导向的建筑能耗统计制度也不完善。“目前各地或多或少都存在能耗统计获取数据规模和范围有限的问题,且获取渠道系统性、可持续性不强,数据统计大部分只强调电耗,而对燃气、供热、水资源消耗等其他基础数据的统计收集重视不够。另外,实施能耗统计的制度动力不足,目前该工作仍由政府主导,建筑业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不足。”
此外,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与建造师分会会长陈华元指出,由于建筑业具有体量大、链条长、环节多、精细管理难等特点,在碳减排目标约束下,其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程度还不高,低碳化发展刻不容缓却又面临不少难题。
多层级碳排放监控亟待到位
面对上述难点,建筑行业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减排工作?
朱惠英建议,要尽快构建城乡建设各领域各层级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在她看来,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标准体系,亟需构建装配式建筑部件碳排放标准、建筑和市政设施等项目层面碳排放核算标准、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行业企业等组织层面碳排放核查核算报告标准,以及城市及省级层面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核算标准等各类标准。“由此进一步提升各地建筑节能服务产业的水平,构建节能降碳量核定制度,引导地方成立节能降碳量核定机构,并对核定结果承担主体责任。”
陈华元对此表示认同:“建立健全建筑碳排放监测与核算制度迫在眉睫,应加快完善各级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的组织建设和运行机制。”他指出,需制定“覆盖全面、边界清晰、科学合理”的建筑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基本框架。“同时,运用物联网、可视化等多种技术,制定全国建筑碳排放监测、核算统一标准,开发多层级建筑碳排放监控系统,实现建筑碳排放‘可监测、可追踪、可考核’。”
朱惠英呼吁,要搭建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多种手段发布能耗信息,提高建筑能耗数据透明度,提升可视化水平和数据应用效率。
可再生能源应用潜力大
记者注意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9项重点任务:提升绿色建筑发展质量、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加强既有建筑节能绿色改造、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实施建筑电气化工程、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促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推进区域建筑能源协同、推动绿色城市建设。
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利用太阳能实现建筑内全部能源供给的成熟案例——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惠风溪智慧能源小镇的“0+小屋”项目,借助60片共20千瓦光伏板,顺利实现了全屋包括采暖等在内的清洁供能。
“项目充分考虑了屋顶结构、光照角度和周边环境,光照充足的情况下,光伏系统每天可发60度电,全年发电20000度以上,还可实现余电上网,成为区域分布式电源。”“0+小屋”建设者之一、国网天津滨海公司营销部工作人员贺瑞告诉记者。
利用光伏技术开展建筑节能的,不只天津。宁波市近日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2025年底建筑屋顶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工作全面推进,力争15%以上的建筑屋顶设置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90%以上新建建筑全面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筑领域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占全社会累计光伏并网容量超过60%。
“考虑到大面积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将受到区域人口、工业规模限制,大量清洁能源需要进行储能、调峰及调配,建议以大型园区、社区为载体,鼓励代建代管代营一体化的承接模式,探索完善区域分布式清洁能源投建管相关立法和管理模式。”陈华元建议。
-
要求:绿色建筑≥2亿平方米!浙江杭州印发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2-03-01 -
建筑业企业应高度关注碳排放权交易
2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