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宏观经济 >

碳市场一周年,碳中和赛道剧烈扩张

时间:2022-07-19 20:16:45 来源:

文 | 零碳知识局 编辑组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迎来上市一周年。上海方面发布了一系列数据,截至2022年7月15日收盘,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约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称,经过一年的建设,全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现货二级市场。

这个全球最大的碳现货二级市场,目前只有一款交易产品,就是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简称CEA。

所谓碳排放配额,就是在国家碳排放总量控制下,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量。有碳排放量盈余的企业,拿到市场上卖给总量超额的公司,互通有无、各得其利,最终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全社会二氧化碳的控排目标。

在首个履约周期内(截至2021年底),根据相关数据,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放碳排放配额逾90亿吨,登记资产总额超过5千亿元。从碳排放总量来看,已覆盖主要的碳排放领域。

中国各阶段碳排放量。资料来源:BP

由于还是试水阶段,上海全国碳市场现今仅纳入2162家火电企业。按照设计,已有八大行业被纳入,包括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民用航空。但除了火电,其它电源和另外七大行业迄今尚无明确时间表。按照决策层的意思,大概是“成熟一个,再纳入一个”。

主要行业碳排放量占比。

这些行业涵盖了国内主要的碳排放量。所谓“成熟一个,再纳入一个”,其实推敲的是全国碳市场本身也是一个新生事物,自身的建设和探索,以及暴露的一些问题,还有待逐步解决。

整体来看,上海全国碳市场起到了一个领航破局的作用,但也暴露出诸如交易活力不足、交易主体单一、数据质量不佳、金融工具有限和扩容延期等问题。

在此之前,中国已先行启动一些区域市场。而且,与全国碳市场只纳入火电企业不同,不少区域市场已纳入更为宽泛的耗能行业,也在探索更多的业务和金融创新。这些区域中心和全国碳市场一起,构建出中国碳中和战略之下的初级交易网络,未来依然可期。

各区域市场2021年碳排放配额及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数据。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介绍说,期待碳市场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各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期许:

第一,要求碳市场形成清晰的碳价格信号,促使碳成本内部化。第二,有效管控重点源碳排放,助力实现气候变化目标。第三,引导企业未来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第四,能够为企业提供减排的策略选择,降低社会减排成本。第五,强化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增强我国市场定价的地位。

在全国碳市场这个顶层枢纽啼声初试的时节,碳中和浪潮之下的技术和产业赛道,已经枝蔓伸展,蔚为壮观。领跑者追求着低碳技术与效率的极致转化,新路线革命家正奋力撕开旧世界的裂缝,行业界限日渐模糊,各业态模式加速交融。

碳中和的技术创新,从产业层面来看,仍有赖于能源、交通、工业和建筑等基础行业的联动。从能源替代源头减量,到节能提效回收利用,再到碳捕集与数字化应用,市场派和技术派分而进击,各赛道熙攘纷繁。而由于政策、市场和国际环境的调整与变化,也让碳中和各产业赛道呈现出既剧烈扩张又加速分化的态势。

站在顶流的,自然是如光伏、风电和电动汽车等产业。他们既有政策加持,也正向顺应了市场的大潮,产业规模已成澎湃之势,在国际竞争中,已扛起了新时代中国制造的大旗。围绕这些行业的上下游,诞生了数以千百计的供应链王者。

初露峥嵘的,包括氢能、电化学和机械储能、生物质能、林业碳汇等,乃至数字化和互联网玩家,也都在积蓄力量逐一闯关,等待着各自的爆炸性时刻。

而号称要被颠覆的化石能源,却也不见得就此失意。我国乃至全球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依然是化石能源为主要支撑,即使未来碳中和目标达阵,化石能源将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今年以来,由于俄乌战争这种巨型黑天鹅事件的出现,世界各国又在强化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围绕化石能源的节能减碳和高效利用,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各项技术革新,也必然是碳中和漫长征途的重要环节。

关于我们:零碳知识局是《能源》杂志社旗下碳中和财经科技新媒体,专注发掘有关双碳、新能源和绿色投资的产业故事。接下来,我们在解读碳中和政策的同时,也将着力于碳中和浪潮中的产业赛道和标志性公司的剖析。敬请关注。

原文标题:零碳知识局 | 碳市场一周年,碳中和赛道剧烈扩张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