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的定价权到底有多大?
“电池占了我一部车60%的成本,那我现在不是跟宁德时代打工嘛。”
近日,广汽董事长曾庆洪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的一句抱怨,再次将宁德时代拱到了风口浪尖。
对此,宁德时代的首席科学家吴凯也在第一时间给予了回应,表示“我们也在稍微有点盈利的边缘挣扎,非常痛苦。所以这件事利润往哪走,大家也可以想象。”
二者的对话中隐含着一个非常有趣的议题,即整条产业链中,话语权(利润)究竟是怎么分配的?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
这种宏观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做投资,如果不去想这一问题,很容易就会陷入事倍功半的。
01 定价权的本质
关于吴凯博士那句话,其所指的对象是十分清晰的,就是更上游的锂矿资源持有者。
后续发言中,宁德时代的董事长曾毓群更是直接点破了这层窗户纸:“上游原材料领域的资本炒作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了短期困扰。”
基准矿物情报公司(BMI,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富含锂的原材料锂辉石的价格上涨了近480%。在1月,锂价涨幅达到45.5%,每吨价格从去年12月的1650美元上涨至2400美元。碳酸锂的价格在2020年上涨了5倍,氢氧化锂(即精炼至不同纯度的锂)在去年也出现类似的涨幅。
数据显示,国内电池级碳酸锂7月价格维持在47万元/吨左右,而这一数字在去年年初徘徊在5万元/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整整翻了10倍。
而这一趋势依然没有停下的意思。
就在刚刚(7月28日),上海钢联厂数据显示,磷酸铁锂、三元/常规动力型电解液涨4000元/吨。钴酸锂正极片涨1.01万元/吨,钴酸锂级片粉料涨1.12万元/吨,三元极片粉料涨0.71万元/吨。
在自由市场的理论逻辑下,锂价的暴涨是符合规律的。
回到一开始那个问题:任何产业链下,话语权(利润)究竟是怎么分配的?
就像是恋爱关系——
谁更着急,谁就劣势;谁备胎多,谁就话语权高。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逻辑,我们可以在几个真实例子中具体还原。
比如智能手机市场。
在蓝海时期,消费者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品牌的打造和形成是市场的最大主题,参与角逐的品牌商数目众多。
在这一时期,下游的渠道商、广告商话语权就会更大,日子好过,利润也会更高。
——品牌商更着急,渠道商可选择的“备胎”更多。
但随着市场的覆盖普及,当下的主要利润来源也逐渐从“首次购入群体”向着“换机群体”完成过渡。
更成熟的消费者,其购买决策依据也逐渐从“接触渠道、广告宣传”向着更加专业的“品牌认知”开始过渡。
同时伴随着市场的残酷角逐,所剩无几的品牌商便站在了稀缺性更强的那一边,而下游渠道商的议价能力则随之大幅下降。
——品牌商建立起了一定的壁垒,心态上不急了。同时渠道商可选择的合作对象大幅减少。
再比如内容平台。
在发展初期,往往需要对上游的内容创作者进行利润补贴。
但随着平台之间激烈竞争的结束,内容创作者的处境就会完全颠倒,乃至需要向平台付费来购买流量。
02 中短期,看弹性
看到这,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朋友或许会说,这不过就是“供求关系”罢了。
逻辑大框架确实如此。
但我们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弹性”问题。
在产业链中,要素的弹性越小,所属主体的话语权保持时间就会越持久。而“急不急”或“备胎的多寡”,则是反映主体弹性水平的重要表象。
弹性越大,意味着相应的产业群扩产或缩产的操作越简单,越灵活,短期内可以快速调整至合理水平,进而回归至合理的“供求关系”,进而无法在产业链上拿到更高的溢价。
具体来看,前沿科技人才、矿产、高耦合产业链关系网、规模效应/网络效应等都属于弹性较小的要素,或是因为形成困难,或是由于更新速度慢,使得掌握了这些要素的企业就很难保持充分“供给”。
同时,由于困难的客观存在,使得拥有这些要素的主体得以形成更高的壁垒,进而横向竞争烈度较低,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待价而沽,价高者得。
回到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链。
谁着急?
当下各个维度的竞争烈度决定了,品牌商比电池供应商着急,电池供应商比原材料供应商着急。
再从弹性来看。
当前阶段,消费市场仍处于观望末期,虽然头部品牌的竞争格局已相对清晰,但对于新品牌的出现消费者也并不抵触。
资本端也同样活跃。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融资总金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同比大涨159.4%。
而2021年全行业发生融资共239起,总额高达3639亿元,同比增长181.66%。
高回报的预期下,资本对于企业破产风险的接受度也是相对更高的。
截至2021年初,我国在业/存续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共22.7万家,2020年新增注册量已达到7.6万家,同比增长85.4%。
在一个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行业周期中,品牌商既未形成足够强大的消费者心智占领,也未形成强有力的供应链网络核心。
当前阶段,这一领域中的企业(品牌商)无论是破产还是成立都相对更加容易,即弹性更高,议价能力弱。
相比之下,电池供应商一方面其对于技术积累的要求过高,无法在资本的催生下迅速诞生。
另一方面,其未来的想象空间也确实无法与品牌商相媲美,从而导致了该领域的活性相对较低,即弹性较低,议价能力更高。
2022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宁德时代、LG新能源、比亚迪、松下四家就占到了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70%,头部效应明显。
盈利方面,2022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净利润14.93亿元,相比之下,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能源品牌商仍在亏损泥潭中苦苦挣扎。
市值上的体现更是明显。截至发稿,宁德时代市值高达1.24万亿元,是蔚小理之和的两倍还多。
-
车企吐槽给宁德时代打工?老板之间的谦虚,你别当真
2022-07-29 -
特斯拉VS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谁将胜出?
2022-07-28 -
三元锂不香了? LG新能源发力磷酸铁锂追赶“宁王”
2022-07-28 -
宁德时代 5.18亿元动力电池专利侵权案再起波澜
2022-07-28 -
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入“大清洗”时代
2022-07-27 -
飞沃科技“五问”:能否不负时代、不负投资者?
2022-07-27 -
国网宁德供电公司电力数据赋能行业治理
2022-07-27 -
中核集团再获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领域最高荣誉
2022-07-25 -
整车企业调侃“为宁德时代打工” 折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本压力
2022-07-25 -
5G AIoT开启物联网新时代,广和通、移远通信、中移物联如何赋能?
2022-07-22 -
与宁德时代不正当竞争纠纷和解 蜂巢能源“挖墙脚”付出500万元代价
2022-07-22 -
宁德时代“知识产权”保卫战:蜂巢能源赔偿500万
2022-07-21 -
磷酸铁锂,“锰”起来了:马斯克看好,宁德时代“抢跑”
2022-07-21 -
5G即将落伍?华为提出全面迈向5.5G时代
2022-07-21 -
专访长飞光纤 | 数字经济时代下,光纤产业如何扮演“重要角色”?
202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