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宏观经济 >

特斯拉频繁降价,新能源车会越卖越便宜吗?

时间:2023-01-12 11:22:40 来源:中国网

马斯克得到了他想要的效果。

1月10日,有消息称,在特斯拉中国宣布降价后,3天内获得3万辆汽车订单。 随后,有媒体向特斯拉方面求证,特斯拉相关人士表示,对于相关传闻不予置评。

但盖世汽车注意到,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特斯拉Model Y后驱版、长续航版预计交付日期由原来的“1-4周”调整为现在的“2-5周”,由此可以看出特斯拉的订单量还在持续增长中。

一直以来,外界对于特斯拉频繁降价的原因都归结于其订单和产能之间的矛盾,以及需求疲软的问题。即使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对于此猜测给予否定,并表示这是“无稽之谈”,特斯拉坚持以成本为定价。“特斯拉库存非常透明,大家可能看到现在我们的产量和销量之间有一些差别,主要是因为体量大了,像一些车在运输的路上。”陶琳说道。

但众多业内分析皆表明,特斯拉确实“卖不动”了。

据乘联会数据,特斯拉中国在12月交付了5.58万辆,较11月下降了44%。华尔街分析师普遍已将特斯拉2023年的销量预期从超200万辆调低至180万辆左右。

伯恩斯坦分析师Toni Sacconaghi在研报中表示,特斯拉正面临严重的需求问题,“特斯拉在第四季度的年订单运转率只有约100万辆,而该公司的目标是在2023年销售近200万辆。我们预计2023年需求挑战将持续存在。”

降得起价

特斯拉是有压力的,尤其是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比亚迪。

1月10日,乘联会发布2022年销量数据及排名前十车企榜。比亚迪以186.3万辆(批发量)超过一汽大众的180.2万辆,首次成为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冠军。

根据盖世汽车观察,就2022年全球前11月的累计销量来看,比亚迪和特斯拉都在头部位置,但比亚迪要领先特斯拉逾40万辆的销量,比亚迪无疑将成为2022年全球最畅销的电动汽车品牌。

但抛开来自比亚迪方面的竞争和2023年销量目标来看,在国内众多车企纷纷掀起涨价潮的形势下,特斯拉是最有底气逆势而为,进行降价的。

开源证券分析显示,特斯拉2023年降价对利润影响显著,不同情境下净利润弹性区间在134-171亿美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净利润下降只是导致特斯拉少赚点钱而已,并不会造成实质性影响。

有分析认为,特斯拉以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坐拥全球超百万辆规模,并且部分收入来自于自动驾驶软件和服务。规模体量的突破极大降低了单车成本,再加上边际成本为0的软件收入,特斯拉的利润已经与千万辆规模的丰田相当,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因此,特斯拉真正让新能源汽车达成了汽车市场的标准规模体量,也是市场上唯一一家车企实现了这样的历史突破。

高价不等于“高端”

证券日报援引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创新联盟调研员高超表示,从已掌握的净利率水平和单车利润来看,特斯拉仍有10%左右的降价空间。但大部分国产新能源车企还处于“烧钱”的状态,跟不跟都两难:跟,原本就没利润;不跟,销量会明显下滑。

这次 Model 3/Y 降价之后,所在价格段的大部分新能源车型都受到了明显影响, 比如小鹏 P7、小鹏 G9、极氪 001、比亚迪海豹、smart 精灵 1号,以及还未发布的理想 L7等等。这些车型的潜在客户有会在这次降价后流向特斯拉的可能。

对此,1月9日晚,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也在其个人微博账号上表示,目前理想L7小订的最大用户群是Model 3和Model Y用户的换购和增购。

据悉,理想L7将于2月8日正式发布,售价为33.98-37.98万元,与作为中型SUV的Model Y的价格(25.99-35.99万元)有一定重叠。即使外界大多认为李想意欲借助特斯拉降价为理想L7增加热度,但这也并不为过,毕竟没实力降价,只能“碰瓷”营销。

此外,特斯拉的“低价打击”远不止于此。根据盖世汽车此前报道,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就预估,特斯拉新一代汽车平台的成本将是第二代平台(Model 3 和Model Y)的一半,而新车型产量有望高过公司目前所有车型的总和。

外界猜测,这款车型可能被命名为“Model 2”,预计售价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万元),预计在2024年亮相。

那么,当特斯拉价格越卖越低,是否会打破人们对其高端品牌定位的认知?或许这也是近期特斯拉车主激烈维权的主因之一。

对此,陶琳发布微博称:“特斯拉价格调整的背后,涵盖了无数工程创新,实质上是独一无二的成本控制之极佳定律:包括不限于整车集成设计、产线设计、供应链管理甚至以毫秒级优化机械臂协同路线…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坚持以成本定价。”

换言之,低成本是特斯拉降价打击的最有力武器。特斯拉的发展历程让我们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规模体量的增长和售价的下降,实现了良性循环。车企保持盈利水平,用户也能享受到实惠的电动智能汽车产品。这也为国内大多数挣扎在盈利边缘的车企提供了参考。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