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宏观经济 >

车企跨界“造手机”有何难点?

时间:2023-02-20 18:16:34 来源:

近期,蔚来汽车CEO李斌在参加活动时,再次提及蔚来要造手机一事,他表示目前蔚来已经在上海和深圳都搭建了手机业务团队,并且进展比较顺利。

无独有偶,不止蔚来汽车开始涉足手机业务。从国有企业上汽到民营企业吉利,再从造车新势力蔚来到跨国企业特斯拉,手机行业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汽车领域玩家的入局。

众所周知,手机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车企们此番“逆向”操作,属实让人意外。众多车迷也好奇:车企为何要反向进军手机行业?“跨界”做手机需要面对哪些难点?

01

把“车钥匙”放在自己手里

车企反向造手机,可以说是一场大胆的“试错”。

自古以来,商人都是趋利的。只不过手机厂商生产手机主要是为了盈利,而车企生产手机是为了聚焦汽车革命的“下半场”——智能化。

近年来,汽车行业加速变革,车企一直想靠智能化弯道超车。可目前无论宣传多么智能的汽车,仍有一套手机支架摆在车里。大部分车主习惯将手机摆在支架上,借助手机来完成导航、听歌、聊天等需求,再好的车机系统在手机面前,都是摆设。

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手机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就像出门可以不带钱包、证件,但一定要带上手机。汽车不可能替代手机的位置实现随时陪伴用户,只有手机才是24小时不离身的生活管家。

不离身的手机,让用户永不下线,直连企业和消费者,或许可以作为和所有智能终端互动的“钥匙”。车机系统以及汽车与手机连接所需要的标配设备,将成为车企之间较量的重要一环。

在智能化“长驱直入”的当下,所有车企都明白,如果不想把“钥匙”拱手相让,就必须自己掌握智慧入口——造手机。

围绕手机账号体系以及相对应的出行空间场景,车企可以开展各种更智能的增值服务。说到底都在想一件事:占领用户入口,创造出更大的市场想象空间,这正是车企最感兴趣的地方。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汽车智能化和数据化进程的加速,未来手机与车机系统之间的联系将会越来越深,人-车-机之间的联动也会更加频密。无论是车企造手机还是互联网厂商造车,跨界融合与竞争,或许将成为未来业界的新常态。

02

造手机的难点

与手机相比,汽车的精密与复杂程度更高,且手机在国内有着相当成熟的供应链,车企造手机的门槛并不高。如今手机行业高度成熟,只需要提供合格的产品设计图,很多代工厂都可以提供全套的生产服务,甚至直接贴牌生产。

想要造出手机很容易,但想要造出好用的手机还是有挑战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钱。要知道,无论是造车,还是造手机,造全新品类进入全新市场的前期无疑都是一个极其“烧钱”的事情。

如小米2019年投入研发费用40亿元,花费九个月打造了小米9;华为余承东2020年透露,华为Mate40系列耗资5.6亿美元打造,该研发费用还不包含海思麒麟9000芯片。

如果是从头开始制造手机,实际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是这种投入在未来是否能够实现盈利也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没有的话,“烧钱”要烧到什么时候更是不得而知。

过去已经有不少家电制造商如格力电器、康佳等跨界造手机,但最后都没有激起什么水花。其中格力电器是为数不多仍在坚持的,2015年至今,格力已发布了6款手机,消费者几乎没有注意到这个品牌手机的出现和消失。

其次就是,从初代iPhone面世至今,手机市场已经变成一片红海。目前的手机市场高端有苹果、华为几乎不可撼动,中端有小米一家独大,中低端还有OPPO vivo双雄争霸,都是历经磨难的中坚力量。

现有的格局都是经过充分市场竞争形成的,无论是研发实力、渠道能力,还是品牌与产品力、组织管理能力,都已经构筑了强大的护城河。而对于蔚来、吉利这些后入局者要想在存量时代抢市场,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更为重要的是,在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手机行业正处于下行周期。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约2.86亿台,创下了13.2%的历史最大降幅。

从竞争力来看,如果是在公开市场竞争,它肯定没有竞争力,因为渠道的构建和整个消费产品的梯度需要非常系统地去构建,显然车企不可能短期内具有这个能力,市场也已经没有这个空间。

总的来说,车企造手机是为了聚焦汽车革命的“下半场”——智能化。目前车企造手机还有众多难点,暂时激不起什么水花,一切战局还只是刚刚开始,真正的交锋时刻尚未到来。

- End -

微软雅黑;font-size:14px;">原文标题:车企跨界“造手机”有何难点?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