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环保 >

“破发”的全国碳市场

时间:2021-08-05 13:01:11 来源:能源杂志

8月3日,上海市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布了8月3日全国碳市场的成交数据。当日挂牌协议开盘价48.00元/吨,最高价57.00元/吨,最低价48.00元/吨,收盘价53.44元/吨。尽管收盘价较前一日上涨2.79%,但这是全国碳市场第一次出现了最低价格触及7月16日开盘价的情况。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杂志” ID:energymagazine 作者:武魏楠)

尽管没有挂牌交易没有出现事实上的“破发”,但在大宗协议交易中,全国碳市场造就出现了“破发”的情况。

在7月28日的全国碳交易中,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800000吨,成交额3278.4万元。计算下来的碳价仅为40.98元/吨,低于碳市场的开盘价48元/吨。

这是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第二次出现大宗协议交易。第一次大宗协议交易出现在7月21日,该交易成交量100,000吨,成交额5,292,000.00元。计算下来的碳价为52.92元/吨。

下跌的不止有价格,还有交易量。

《能源》杂志统计了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开市至今的挂牌交易量,可以明显的看到第一日的交易“异常”的高。

“破发”的全国碳市场

即便是剔除了首日极高的交易数据,从7月19日至今,全国碳市场的交易量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破发”的全国碳市场

量价齐跌的碳交易是尚不完备的碳市场建设以及缺乏合理的碳排放总量限制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全国碳市场原计划与7月1日前正式上线,但最终的开市延迟到了7月16日。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正式开市之后,依然有许多发电企业没有能够完成在碳市场的注册工作,因此没有能够参与到交易当中。

除了市场主体数量不充分,市场中的配额分配的充裕度较高,也给碳价和碳交易带来了一定影响。由于目前只有发电企业参与碳市场,如果发电企业普遍配额较多,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明显供过于求现象,价格和交易量自然会走出下坡路。

有专家认为,目前的《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还没有形成对发电企业的强约束。“现在的配额设定可以说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对发电企业,尤其是火电企业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约束。”

据《财 新 周刊》此前报道,在全国碳交易开市之前,中电联组织的发电企业会议建议碳市场交易指导价为25元/吨,但遭到了生态环境部的反对,后改为48元/吨。

《能源》杂志向多位参与碳交易的相关人士核实此事,基本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对于价格,发电企业表示“确实不希望价格高”。

在市场参与主体和碳排放配额发放没有根本性变化,且无外力干预的情况下,碳市场的交易量和价格恐怕很难走出一个“U型反转”。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碳市场前期,碳价低廉是一个普遍现象。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第一个交易期(2005年至2007年)甚至出现了0碳价的情况。但是随后欧洲逐渐减少了免费配额发放,让碳价逐渐恢复到更加合理的区间。

对于目前国内碳市场甚至还没有设定总量控制目标的情况有人担心这在未来可能出现配额的二次分配中,小容量机组遭遇不公平对待的问题。“由于没有总量控制,可能存在分配完成之后发现不能减排的情况。这时候就会进行二次分配。效率低的机组可能会因为排放量大、减排潜力大的原因,被忽视公平因素,赋予更多的减排责任。”

对此有市场主体认为总量控制和配额收紧是一个市场建设的递进过程,需要在市场主体范围扩大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总量控制不难,通过碳盘查只要排放数据相对准确,确定纳入范围,就能统计总量,刚开始搞排放强度划基准也是合理的。”

对发电企业来说,市场设计与机制的完善是更加急迫的事情。目前全国碳市场只有现货交易,各地试点碳市场也以现货交易为主,碳金融衍生品开发较少,并未形成真正的碳金融市场。

2005年,就在欧洲现货碳市场推出的同时,碳期货产品也上限。此后碳期货交易量和交易额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已成为欧盟碳市场上的主流交易产品,截至欧盟碳市场第二阶段,在全部碳排放配额的交易中,碳期货交易量占比超85%,而场内交易中其交易量更是达到总交易量的91.2%。

在欧盟最新的“FIT for 55”的能源和气候一揽子计划中,欧盟碳排放的总体上限进一步降低。这无疑会直接推高碳价。而欧洲的煤电企业已经通过碳期货等手段持有了一定数量的配额储备作为对冲,从而可以让煤电逐步退出,不至于因为碳价的暴涨突然遭遇财务上的困境。

“据说将国内由广东期货所开展碳期货的工作,已在布局。”上述发电企业人士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