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环保 >

第四届风能开发企业领导人座谈会在京召开

时间:2021-09-13 10:01:32 来源:风能专委会CWEA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9月10日,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京能清洁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四届风能开发企业领导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受邀出席。国内重点风能开发央企、国企和民企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近40家企业和机构,80多位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

第四届风能开发企业领导人座谈会在京召开

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王永亮在致辞中表示,京能集团是以服务保障首都民生,确保首都能源安全,降碳减排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强京津冀协作为己任,多次承担奥运保障项目。特别是为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建设的10万千瓦绿色风电场,已被若干机构评为经典项目。目前在建的张家口至北京可再生能源120万千瓦的供热项目已基本投产,能够为2022年冬奥会以及下一阶段举办的测试赛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确保将其办成一届零碳排放或近零排放的国际赛事。我们愿意借本次风能开发企业领导人座谈会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我国风电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风电项目,用大量风电项目支撑能源结构转型、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我们的碳减排。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分析了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初步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呈现新的特征。第一,大规模发展,在前期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占据发电装机的主体地位。第二,高比例发展,由能源电力消费增量的补充转为增量主体,在能源电力消费中的占比快速提升。第三,市场化发展,由补贴支持发展转为平价、低价发展;由政策驱动发展转为市场驱动发展。第四,高质量发展,既要大规模开发,又要高水平消纳,保证电力稳定可靠供应。可再生能源将进一步引领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流方向,发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导作用,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提供支撑。

他指出,初步考虑“十四五”期间将坚持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坚持“五个并举”,即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单品种开发与多品种互补并举,单一场景与综合场景并举。推动“四个发展”,即以区域布局优化发展,以重大基地支撑发展,以示范工程引领发展,以行动计划落实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

他表示,下一步将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多元融合的原则,在“三北”地区着力提升外送和就地消纳能力,优化风电基地化、规范化开发;在西南地区结合水电的开发,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基地开发;在中东南地区重点推进风电就地就近开发,特别在广大农村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计划”;在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实现近海规模化开发,远海示范化开发。同时,在风能资源优质地区有序实施老旧风电场升级改造,提升风能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风电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他同时对行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第一,补短板。建议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的结合,加强基础性研究,加强对风电设备、材料、核心部分、智能控制系统的攻关,重点突破高承载主轴承、IGBT等核心技术和生产制造问题,推进大容量风电机组创新突破,切实解决突出短板受制于人的情况。第二,强弱项。建议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角度出发,在联网协同发力的过程中做好风电自己的事情,着力改善涉网性能,提高风能资源预报准确度和风电发电功率的预测精度,以提高风电主动支撑能力和抵御电力系统扰动能力。第三,谋创新。谋创新才是谋未来,在加大技术攻关创新的同时,还要加快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杜祥琬院士在会上做了“双碳目标与风光创新发展”的主题报告。他表示,碳达峰与碳中和,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是引领我国实施低碳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中国能源革命中的两个里程碑。碳达峰不是冲高峰,要在降碳的过程中达到峰值,是走向碳中和的基础步骤,二者实质都是低碳转型。低碳转型与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行不悖。实现双碳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科学的转型过程,其政策性很强,需把握好节奏、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既需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的、无效的投资。

他同时带来关于风光发展的思考:一是未来能源的一类来自太阳上的核聚变,即太阳能;另一类来自地球上的受控核聚变。二要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我国中东部能源电力供应应当做到“身边取”与“远方来”相结合,提高能源自给比例,成为“产消者”。四是集中式与分布式开发相结合,提高分布式比例。五是西部开发集中式新能源,建设高耗能产业,做到就地消纳。六是建设智能电网、储能、分布式能源和智慧微网,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通过多能互补,实现能源转型。七是做好风光各自的产业链,以核心技术、新科技争取发展权。八是风光具有波动性,需提高电网的智能化、灵活性,将源、网、荷、储连起来,提升价值。九是通过各类调峰资源、物理储能、化学储能、氢储能、管理调节,提高风光的稳定性。十是新能源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自己、协同友邻、赢得未来”。

他深情寄语可再生能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有路径、可操作,而且将带动一系列技术进步,带来新能源、新电力、新工业、新交通、新建筑,推动新产业、新经济和生态文明,为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美丽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与会代表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风电产业应从系统性角度来看待自身的发展,抓住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期,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座谈会讨论环节,与会代表针对四个行业热点话题,展开了充分而务实的讨论,并提出诸多建议。

针对目前各地存在的“资源换产业”“落地换指标”等现象,且各地资源竞配办法和标准不统一,给企业造成较大困扰,与会代表认为,有必要调整配置的方式和标准,建立公平透明机制,兼顾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资源的有序开发和企业间良性竞争,建立健康的竞合关系。

对于“国补”取消后如何推动海上风电成本下降的问题,嘉宾们指出,平价后的海上风电面临着巨大的降本压力,提高项目经济性是关乎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风电行业需要团结一致推动成本下降,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会上,与会代表还讨论了风电设备价格竞争的问题。在平价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风电设备招标价格屡现新低,对整机企业和主要部件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营压力。与会代表认为,为避免低价恶性竞争,有必要建立上下游互利关系,共同维护市场秩序。行业的健康发展源于产业链上所有环节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在开发端具备合理利润的情况下,应给予制造端推动成本下降的时间窗口,追求更低价格不是目的。

最后,与会代表认为,应当建立科学的风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及标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风电的正确认识,消除部分地方政府和民众对风电的错误认知。此前,风电行业委托了北京大学牵头对风电生态环境效益进行研究和评估。会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李双成介绍了项目组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最终将形成相关报告,科学评估风电场建设与运行的生态环境影响,从而给公众以科学的回答,以正视听。

秦海岩表示,主办方将整理与会代表的具体建议并报送给国家相关部门,为行业健康发展争取政策支持。

会议最后举行了会旗交接仪式,由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下届座谈会。

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接下来需要业界共同努力。“做好自己,协同友邻,赢得未来”,杜祥琬院士的勉励无疑为风电行业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