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球能源电力短缺原因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韩国通过在未来三年赢得价值超过90亿美元的主要运输订单,继续在液化天然气(LNG)的油轮运输中保持其主导地位。随着液化天然气成为全球多个市场的诱人动力来源,其整个经济部门的增长预计将显着。
大宇造船与海洋工程公司,现代重工和三星重工赢得了超过50份订单,这些订单将在未来三年内交付新的大型LNG油轮。这些新船预计将使全球液化天然气船队增加约10%。这三家公司都在进行必要的造船厂投资,预计股票将上涨,而日本主要竞争市场中的建造商则持平或下降。
随着运输公司看到液化天然气从两年前的行业低迷中反弹,这些新的大型船舶正在起飞。
一家主要的船运经纪公司Braemar估计,韩国船厂今年已接收了所有与LNG相关的订单的78%,分别只有14%和8%流向了日本和中国。这些数量包括浮动LNG储存和支持船。
在液化天然气消费方面,这三个国家也是最大的燃料进口国。最近几周,这三个主要市场已接近达到最大存储容量。多数民众赞成在LNG价格下跌。
尽管价格波动,但世界范围内需求仍然强劲。三个亚洲国家已准备好交付货物。
大宇造船与海洋工程公司(DSME)副总裁Park Hyung-gun说:“对LNG船的需求激增,随后全球对LNG的需求也在增加。”“液化天然气需求前景广阔,韩国造船商将能够在液化天然气市场上脱颖而出。”
亚洲继续成为全球市场上LNG需求的驱动力,自2015年以来,其每月交付量增长了约500万吨。根据Refinitiv Eikon的一项研究,今年被确定为东北亚以及其他亚洲和大洋洲的区域市场占了LNG需求的最大份额。该研究显示,到今年年底,这两个地区每月将产生约2370万吨LNG。预计欧洲,美洲和中东在此期间每月仅占790万吨。
中国是液化天然气的成熟市场,因为政府政策倾向于这一方向。该国希望减少对燃煤发电的依赖,并增加工业和住宅最终用户的天然气消耗。目标是消除猖ramp的空气污染,尤其是在其发展中的城市。政府规定,到2020年,该国至少10%的电力将由天然气供电。根据政府设定的专款,到2030年,这一数字应该会增加。
该公司最近表示,中国国有能源巨头中海油(CNOOC)已承诺将天然气供应量提高20%。当时,这家能源巨头表示将在该周的供暖季节供应246亿立方米天然气。预计该燃料将增加20%,以满足该国不断增长的天然气需求。
韩国航空公司看到他们的业务来自世界各地。俄罗斯北极地区,新几内亚帕帕州,澳大利亚,美国,东非和卡塔尔的大多数新液化天然气项目计划按韩国船交付。
DSME今年已收到12艘LNG油轮的订单。根据Daiwa Capital Markets的数据,这些交易为该公司带来了约22亿美元的收入。该公司表示,今年约有一半的业务来自液化天然气船。这带来了2016-2017年近乎崩溃的急需恢复。在有史以来最大的航运业低迷之一期间,该公司的股票被停牌。
韩国公司通过降低建造LNG船的成本降低了1.75亿美元,从而增强了竞争优势。据业内人士称,日本舰船的造价超过2亿美元。
韩国托运人获得市场份额的另一个原因是从传统的Moss油轮设计转变为1973年的行业规范。客户将目光投向了膜型船舶,这些船舶在船体内部留下的死区更少。韩国托运人可以提供Q-Max船,这是最大的膜运输船,它可以装载多达260,000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而最大的Moss型油轮则可以装载182,000立方米。
首尔Hana Financial Investment的分析师Park Moo-hyun说:“船舶的设计正在发生变化。”他补充说:“中国和日本对这一变化反应不佳,这导致没有订单。这就是欧洲船东向韩国人下订单的原因。”
-
地中海能源主导权之战
2022-02-12 -
特朗普政府接受能源主导议程
2022-02-11 -
为什么沙特人仍在主导石油市场
2022-02-09 -
韩国加倍购买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
2022-02-08 -
中联航运冲刺港交所:覆盖57个港口,2021年前九个月营收超34亿元
2022-02-08 -
LG新能源与通用合资建立第四家电池工厂,韩国史上最大IPO要与宁德时代掰手腕
2022-02-07 -
俄罗斯旨在挑战卡塔尔LNG主导地位
2022-02-02 -
这是美国在全球能源中的主导地位的终结吗?
2022-01-29 -
LG新能源正式上市 去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6.25GWh
2022-01-27 -
韩国1500kWh储能电站燃起大火!距上次火灾仅5天!
2022-01-21 -
韩国储能再起火!LG电池备受质疑,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2022-01-20 -
美国是否即将实现“能源主导”?
2022-01-17 -
中国光伏产业简介:龙源计划2 GW,JA Solar和Sungrow供应韩国项目
2022-01-16 -
韩国出台新的光伏回收规定
2022-01-16 -
韩国押注串联太阳能技术
202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