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环保 >

挖掘电力数据应用潜力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时间:2022-02-23 15:22:35 来源:中国电力网

  

“重点关注这几家企业的用电数据,可提供给相关部门参考分析。”2月18日,在河北石家庄供电公司,大数据挖掘分析专责杨潇和同事利用税电数据融合分析应用平台(以下简称“税电分析应用平台”)对当地钢铁行业用电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助力税务部门开展工作。

电力大数据覆盖面广、数据质量好、颗粒度细,能够客观反映企业、行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021年,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挖掘电力大数据的应用潜力,持续深化与河北省政府部门的合作,创新建设税电分析应用平台,依托省级能源大数据中心开展碳排放监测,服务政府部门开展社会治理,提升供电企业内部管理质效,持续探索电力大数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数据可用不可见

确保数据安全合规

近年来,国网河北电力持续深化“散乱污”治理、电力看经济、商圈活力等电力大数据产品应用,服务政府社会治理需求,相关成果获得政府部门的好评。

2021年年初,国网河北电力进一步加强与河北省政府部门的合作,联合河北省税务局、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以石家庄、邢台、邯郸、唐山供电公司为试点,围绕宏观经济运行现状、变化趋势和企业经营风险等方面,融合供电公司的企业客户用电数据以及税务部门的企业涉税数据,创新开展税电分析示范应用。当年5月,河北省税务局与国网河北、冀北电力3家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6个工作小组,开展企业涉税数据和用电数据匹配等工作,建立数据模型和税电分析应用平台。11月,该平台上线试运行。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接入约500家企业的电力数据。

“电力大数据应用,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保证数据安全。”国网河北电力互联网部监测分析处处长张晶说。针对税收与电力大数据共享交换过程中的数据安全等问题,该公司采用同态加密等技术处理数据,在不侵犯数据隐私、不交换明细数据的前提下构建税电大数据模型,确保数据运营和开发环境安全可控,在税电双方数据应用中达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共享效果,从根本上确保数据使用安全合规。

支持电费回收和招评标

开展税务风险分析及预警

2021年11月,国网河北电力通过税电分析应用平台的电费回收风险评价模型分析2019~2021年欠税费数据,发现石家庄地区有20家电费欠费风险较高企业。该公司营销人员及时与企业沟通,提醒企业及时交纳电费,确保电费颗粒归仓。

基于税电大数据模型,国网河北电力针对电费回收等专业需求,拓展研发了电费回收风险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识别潜在拖欠电费用户,分风险级别预警,支撑电费回收管理。而在目标企业票据核查应用方面,税电分析应用平台则可核查监测供应商虚开发票等行为,支撑招标评标等专业工作。截至目前,国网河北电力利用税电分析应用平台对80个供应商开展票据核查,有效助力企业管理。

税务部门则能够利用税电分析应用平台开展税收风险分析,支撑税务精益化管理和数字化治理。平台分析企业的设备运行、用电、生产等信息,可以测算得出企业实际产能或实际产量收入,并将数据与企业申报数据对比,查找疑点和问题,及时预警税收风险。

“以2021年7月至10月某焦化公司的电力数据分析为例,我们分析10项指标,发现该企业存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风险点。电力大数据和平台的应用效果初步得到了税务部门的认可。”张晶说。

针对地区产业发展规划需求,国网河北电力还研究设计了税电贡献指数应用。这个应用针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分析各地区落后产能分布情况和指数变化态势,反映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可为落后产能差异化压减提供参考。同时,该应用还能够预测企业税收情况,预估企业短期内的申报税额,服务税务部门开展数据测算。

为碳排放做“全景画像”

服务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河北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循环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资源保障。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发展,国网河北电力依托省级能源大数据中心,构建河北省碳达峰碳中和监测平台。该平台于2021年3月开始建设,当年4月23日建成投运。

目前,该平台已经完成河北11个地市及雄安新区范围内600余座电厂、3000余万户客户的全量基础数据接入,可从时域、地域、行业三个维度对河北省碳排放、碳减排、碳汇进行实时“全景画像”,为河北能源转型、绿色发展提供精准量化数据支撑。

为了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国网河北电力在实现与国网冀北电力数据全面对接、全局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河北省96家典型企业,摸底企业生产工艺特点、流程及能源消费特点,并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深入分析63个行业的生产工艺和用能特征,分行业建模。在大量数据和研究基础上,国网河北电力首创“电力与一次能源”折算方法,构建了涉及河北全域不同行业、不同碳汇源的63个行业碳排量模型、6个碳汇量模型、9个减碳量模型。

目前,该监测平台实现了分钟级数据全面采集,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不断优化算法模型,实现整体碳排放测算误差控制在5%以内。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