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环保 >

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

时间:2022-02-28 10:01:58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

日前辽宁印发的《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以绿色低碳为重点,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重塑辽宁竞争新优势,到2025年,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科技创新、数智引领的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此外,还提出到2025年全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5800亿元、海洋经济总产值大于4500亿元、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50%等目标。

在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方面,《规划》提出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能耗双控重大需求,在节能优先、高效利用资源、有效控制碳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聚焦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加快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高级化、精细化、规模化,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原材料工业绿色高效发展。聚焦绿色化、高值化、多元化,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形成。聚焦生态化、循环化、减量化,加速推进生态农业发展。聚焦低碳化、清洁化、高效化,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在稳步推进生态产业化方面,《规划》提出依托优势资源要素,构建符合实际的生态产业化发展机制。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林业,保障辽宁省森林生态安全。以内陆和沿海湿地资源为依托,以创建辽河国家公园为契机,全面整合全省湿地资源,绿色升级传统湿地产品。以辽西丘陵水土保持与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建设为契机,推进草沙生态产业化,完善草牧产业和畜禽养殖业发展,推动硅砂和风光电产业与生态修复协同发展。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下,合理开发海洋资源,逐步实现海洋资源生态产业化。以国民消费升级为契机,打造全国知名冬季特色冰雪体育文化基地和冰雪装备制造基地。加快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新模式,高质量开发生态休闲产品,打造休闲度假胜地。

在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规划》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要素,开展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积极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筑牢辽宁生态屏障。统筹矿山生态修复与矿区自然资源利用,系统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矿地融合与矿山绿色可持续发展。以辽河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构建以辽河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辽政办发〔2022〕3号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1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一、自然资源本底。

生态系统多样。辽宁省山地、平原相间分布,大体呈现陆地向海洋过渡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生态系统涵盖森林、水域、草地、湿地、海洋、荒漠等多种类型,服务功能相对完善。林地集中分布于辽东地区,该地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较为突出,是调节全省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生态屏障;中部辽河干流、辽河三角洲等地区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并涵盖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多种类型湿地;草地多集中于辽西北地区,具有农区向牧区过渡的典型代表性;西部丘陵地区发挥着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重要生态功能。

自然资源丰富。辽宁省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海洋等自然要素分布面积较广。目前,辽宁省林地总面积713.6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8%,森林蓄积量3.41亿立方米;分布有暖性灌草丛类、温性草原类和低平地草甸类等草原类型,现有确权草原102.7万公顷,草地综合植被盖度66.05%;湿地总面积139.5万公顷,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9.4%,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6处;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7条,主要包括辽河、浑河、大凌河、太子河、绕阳河以及鸭绿江等;辽宁是我国最北部的沿海省份,海岸线长达2110公里,拥有“黄渤两海两千岸、六百海岛半百湾”等岸线和自然景观资源。

辽宁地处长白、华北、蒙古三大植物区系及东北、华北、蒙新三大动物区系的交汇地带,植被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较多。辽宁省共有野生动物570余种,野生维管束植物2000余种,其中丹顶鹤、东方白鹳、金雕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以及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81种、东北红豆杉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种。辽宁位于东亚—澳大利亚迁徙通道,是世界鸟类迁徙、繁殖的关键区域。另外,辽宁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中纬度西风带气候,其光照、降水、风能和冰雪等资源较为丰富。

二、经济环境基础。

工业生态化转型潜力大。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优势明显,冶金矿山、输变电、石化通用、金属机床等重大装备类产品和钢铁、石油化学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全省装备制造、石化、冶金三大支柱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省73.2%。工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和淘汰钢铁产能602万吨、煤炭产能3857万吨、水泥产能86万吨。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的工业生态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先后出台《辽宁省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方案(2016—2020年)》《辽宁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实施方案》等引导工业绿色发展,鼓励企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

农业生态化持续推进。“十三五”末,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与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共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个,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品牌11个,绿色食品1026个,绿色食品企业542家。

自然资源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初显。“十三五”期间,治理历史遗留矿山3407公顷,治理生产矿山3656公顷。修复海洋岸线64公里,滨海湿地6424公顷,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历史遗留问题全部清零。造林绿化成效显著,完成造林77.07万公顷,治沙能力持续加强。大力植树种草、封山禁牧,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6.26万公顷。草原生态显著改善,完成草原生态修复7.4万公顷,落实禁牧草原33.37万公顷,完成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区管护维修46万公顷。

第二节 发展生态经济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力图通过科技、产业创新推动绿色转型,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拉动经济增长。绿色贸易新格局正在孕育发展,绿色壁垒已成为一些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日趋严峻复杂。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中央作出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安排,同时,我国郑重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些重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倒逼经济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辽宁自身看,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北时明确要求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为辽宁发展指明了方向。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单纯依靠土地资源增量增长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迫切需要以绿色低碳为重点,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重塑辽宁竞争新优势。

第三节 发展生态经济存在的问题

产业转型升级挑战大。产业结构依然偏资源型、偏重化型。冶金、石化、重型装备等行业迄今仍是辽宁工业主要构成部分,多数行业处于产业链上游,产品附加值低,能耗较高,绿色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并且新增长点没有系统形成,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科技创新支撑不足。目前辽宁在生态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仍然比较匮乏,特别是综合性、长期性的基础研发与科技投入依然不够,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突出。

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辽宁省森林覆盖率虽有所增加,但森林中幼龄林占54%,树种结构单一,且多为单层纯林。辽西和辽南低山丘陵以矮林、灌丛和草地为主,辽西低山丘陵区存在大面积临界裸地,生态系统质量较差;辽西北的沙丘地因开荒耕种和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固定沙丘活化,土地沙化风险逐年加大。同时,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辽宁省地表植被不断遭受扰动,导致水土流失面积逐年扩大。整体上看,辽宁省当前自身抗环境干扰能力较差,生态功能脆弱。

第二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基本遵循,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产业生态化转型措施,制定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统筹保护和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围绕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与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生态化建设与培育壮大,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为突破点,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切入点,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整体向中高端和智能化水平迈进。把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以人为本,富民惠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严守底线,循序渐进。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运行规律,推动科学决策,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重点建设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建立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互通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特色和经济优势,着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培育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新优势。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科技创新、数智引领的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生态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省生态经济总量明显提升,生态经济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经济格局。

产业生态化水平明显增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生态化水平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绿色转型,环保产业、新能源等产业显著增强,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完善,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生态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生态产业化能力进一步释放。生态空间的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生态服务和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生态产业比重显著提升。优势生态资源产业化能力显著提高。

生态资源保护与修复进一步夯实。森林、草地、河湖湿地和海洋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能力持续加强,矿山建设与修复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地建设体系更加完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色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制度体系和治理效能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阶段性进展,出台一批高水平的生态经济制度创新成果。市场、政府、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绿色金融、生态补偿、督查考核等机制逐步完善。

二、指标体系。

三、远期愿景。

2035年,生态经济成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抓手。全省生态经济发展格局逐渐完善,生态经济整体实力迈入新台阶,生态经济总量显著提升,建成区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辽宁样板,成为生态经济引领社会发展的全国领先省份。建成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全面实现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转型,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全国领先,生态制度更加完善,支撑辽宁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安全屏障稳固,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基本建成社会生态经济和谐共生的美丽辽宁。

第三章 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以及能耗双控重大需求,在节能优先、高效利用资源、有效控制碳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推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加快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推进智能化改造。

夯实智能制造基础。推进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制造业发展,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运维、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水平,加快重点工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构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安全技术保障等平台,鼓励工业企业建设企业级安全生产技术保障平台,提升企业安全防护能力。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为核心、各领域领先企业联合推进、一批定位于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参与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体系。

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积极培育专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围绕感知、控制、决策和执行等智能功能的实现,以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装备制造商与用户联合的模式,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制造业产品中的融合应用,促进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等产品研发、设计和产业化。

提高智能生产水平。围绕重点领域,布局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支持企业实施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支持企业运用智能技术和装备实施技术改造,推进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的智能化改造升级。

二、推进绿色化转型。

推动产品绿色低碳设计。培育一批绿色设计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品牌和市场影响力大的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推进装备制造业企业根据自身产品特点积极形成国家或地方绿色设计产品标准。引导企业采取自我声明或自愿认证的方式,依据绿色设计产品标准开发绿色产品。推动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鼓励优先采购绿色产品,激发绿色消费需求,实现需求侧持续拉动。积极利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推动我省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创新应用。

加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基本满足电动汽车充换电需要。支持突破新能源通用飞机设计制造、航空零部件柔性生产等技术。加快新能源电动飞机研制,推动海洋核动力平台建设。

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加快绿色工厂建设,遴选一批优质企业开展绿色工厂自我对标,以绿色工厂建设创建带动制造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依托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省内重点绿色工业园区对接交流,加强园区余热余压废热资源回收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开展绿色供应链建设,搭建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企业。

三、推进服务型制造。

发展远程运维服务。推动装备企业由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鼓励企业建设远程运维平台及专家系统,实现运维服务平台及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产品研发管理系统的协同与集成。重点推进智能服务能力转型建设和高端输变电智能设备全球服务基地等项目。

发展系统集成和研发服务。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由装备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提升服务水平,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充分利用创新资源,面向社会提供应用研究和试验活动等开放服务。

提升工业设计服务能力。开展制造企业与工业设计机构精准对接,推进工业设计产业化。鼓励重点企业设立互联网型工业设计机构,发展工业设计资源网上共享、网络协同设计、众包设计、虚拟仿真等互联网工业设计新技术、新模式。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活动,培育发现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典型范例,深入开展“服务进千企活动”等活动,促进模式创新和应用推广。鼓励企业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开展产品绿色设计,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促进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变。

专栏1 制造业转型升级工程

(一)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打造工程。

围绕制造业数字化应用场景资源,重点谋划推进船舶总装建设数字化转型、飞机装配智能升级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项目。

(二)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能源装备等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在基础条件较好的领域,开展数字化车间/工厂的集成创新应用示范。

第二节 推进原材料工业深度开发

聚焦高级化、精细化、规模化,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原材料工业绿色高效发展。

一、推进高级化发展。

延长石化产业链条。保持乙烯、丙烯、PX、PTA等大宗基础化工原料规模优势,推进石化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沿着烯烃、芳烃、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链,布局从“石油—差别化纤维—时装”“石油—高端树脂—新材料制品”“石油—橡胶—轮胎”“油品—表面活性剂—日化产品”“沥青—碳素材料”“石油、煤焦油、生物质—专用化学品”等优势产品链。

做强冶金产业链条。发展高品质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等应用产业,加强与下游应用产业的市场对接和配套协作。针对高端汽车板、电工钢等产品需求,提升产品档次、提高本地市场占有率;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用钢、装备用钢、建筑用钢、军工钢等优势钢铁新材料发展下游高端用钢产业,上下游产业互动提升,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实力。

补齐菱镁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短板。重点发展特种镁质耐火制品、航天航空用耐火涂料,培育壮大镁建材和镁化工产业,补齐产业链短板。鼓励企业在新材料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建设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新材料领域的技术支撑。

二、推进精细化发展。

推进石化产业“减油增化”。推动全省炼化结构由燃料型向燃料/化工型转型升级,促进炼化生产向安全清洁绿色高效生产转型,实现炼化产业集约化、高端化、绿色化、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燃料型炼厂实施成品油质量升级,全面转型为以化工新材料为主的新型特色炼厂。重点发展高端聚烯烃、专用树脂、特种工程塑料、高端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功能材料、医用化工材料、高端电子化学品、日用化学品等专用化学品,新型催化剂、特种添加剂、新型助剂等特种化学品。

推进冶金产业精深加工。钢铁行业重点发展高纯铁粉、粉末冶金制品、人参铁铸件等矿产深加工产品;瞄准先进钢铁材料的发展方向,以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汽车用钢、装备用钢、电工用钢、建筑用钢、军工用钢等高品质钢铁材料为重点,提高高端钢材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水平。有色金属重点发展铝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高性能铜材料等有色金属材料及制品;推进铝合金挤压材、板带箔材等加工材及深加工产业发展;扩大钛合金管材、棒线丝材和零部件产量;积极发展军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先进铝合金、钛合金材料。

推进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重大需求,重点发展碳纤维、芳纶纤维等纤维材料,稀土磁性材料、高纯金属、泡沫金属等功能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电子陶瓷、高性能铜箔等电子材料,高性能电解铜箔、新能源复合金属材料等新能源材料,以及单晶合金、耐蚀合金等航空材料。

三、推进集群化发展。

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全面建设大连、盘锦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改造提升抚顺、辽阳、沈阳、锦州、营口五大具有产业竞争力的石化产业基地,着力打造阜新、葫芦岛、鞍山三大特色石化产业基地,按照核心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逐步完善从油气加工、有机化工、高分子聚合物化工、化工新材料到精细化工的全产业链,从而实现辽宁省石化产业的高质量、绿色生态化发展。

推进冶金产业集群发展。以新材料和深加工为重点,积极推进绿色冶金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发展鞍本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辽阳工业铝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大石桥—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集群、锦州钛及特种金属产业集群、营口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沈阳苏家屯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大连金州登沙河精品钢材产业集群和朝阳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等。

专栏2 原材料工业深度开发工程

(一)烯烃产业链提升工程。

重点发展高分子量聚乙烯、聚丙烯专用料、EVA树脂、ECOH树脂等高端聚烯烃,补充完善环氧乙烷深加工产业链,发展下游塑料制品、日用化学品关联产业。到2025年,烯烃原料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大部分合成树脂、表面活性剂产品实现在省内精深加工。

(二)芳烃产业链提升工程。

构建炼油—PX—PTA—聚酯深加工全产业链。到2025年,全面提升PTA产品在省内精深加工比重。

(三)精细化工产业链提升工程。

重点发展工程塑料、高性能合成纤维、碳素、特种橡胶、功能性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新型催化剂、环保型水处理剂、油品添加剂等高端专用化学品。

(四)高品质钢铁材料产业链升级工程。

重点发展海洋工程和船舶用钢、装备用钢、建筑用钢、汽车钢、电工钢、军工钢等先进钢铁新材料。加强与下游用钢产业的配套协作,加大先进钢铁材料的研发力度,推动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

(五)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链升级工程。

以铝和钛产业为重点,加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建设,培育深加工企业。重点发展军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海洋工程等领域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提高产业链创新能力和水平。

(六)菱镁产业链升级工程。

提升镁质耐火材料质量稳定性,重点发展含铬产品的替代制品、无碳低碳镁质耐火制品和军工、航天航空用耐材涂料。研发和生产高性能、高附加值镁质建筑材料和化工材料,加快推广二氧化碳回收及提纯、电熔镁砂能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

首页123下一页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