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能第一大户减碳步子,快了还是慢了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明确了钢铁行业碳达峰的时间表:力争到2025年,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记者注意到,与2020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不同,此次正式印发的《指导意见》将钢铁行业碳达峰时间由2025年调整至2030年,且取消了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下降指标,新增吨钢综合能耗。业内专家表示,此举是为避免行业因急于实现碳达峰而“过度反应”。虽然我国钢铁行业降碳仍面临产量增速较快、碳排放总量持续升高等挑战,但钢铁行业仍需统筹兼顾发展与降碳,不可毕其功于一役,应确保科学、有序实现碳达峰目标。
以吨钢综合能耗指标倒逼行业节能
“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钢铁行业碳达峰时间,与此前大部分研究得出的‘钢铁行业2025年实现碳达峰’结果相比,延迟了5年,表述方式也从‘力争’‘率先’变成了‘确保’。”国网英大碳资产高级研究员郑颖说,为避免出现“一刀切”及“运动式减碳”等错误做法,《指导意见》更多强调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标和要求趋向“量力而行”。
除此之外,《指导意见》还取消了钢铁行业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下降指标,新增吨钢综合能耗。记者注意到,《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力争到2025年,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均下降5%以上”,而此次发布的正式文件则将其调整为“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与《“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等文件中关于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目标一致。
“将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下降指标调整为吨钢综合能耗,一方面可以适当为钢铁行业‘松绑’,严防以能耗双控为由的不合理限电限产等严重危害经济发展的‘运动式减碳’行为,对钢铁行业产业链造成过大压力,确保行业在正常平稳生产中有序、安全降碳;另一方面,相比能耗双控指标,吨钢综合能耗指标对降低钢铁产量的直接推动力更强。”郑颖表示,吨钢综合能耗与钢铁企业能耗水平和生产力直接相关,要达到下降目标,就要动态调整能耗水平、压减产量,可以约束和倒逼企业降低生产能耗。
郑颖进一步表示,调整后的《指导意见》在碳达峰时间与具体目标的设定上,均为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留足了时间和空间,这是基于当前国家相关政策基调的审慎稳妥的选择。
“以氢代碳”“绿化”冶炼过程
“《指导意见》针对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的路径已很明确,但难在压缩粗钢产量和压低吨钢碳排放之后,如何抵消剩余的碳排放,实现钢铁行业深度降碳。”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冰看来,短期内,钢铁行业降碳将以宏观调控继续压减粗钢产量和降低吨钢碳排放为主,长远看,有望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方式,改变钢铁行业用能结构,从钢铁工业源头降低碳排放。
记者了解到,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8%,其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于钢铁冶炼过程中,碳和氧发生的还原反应。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钢铁产量约为10.53亿吨,若按我国目前每生产一吨钢铁约产生1.8吨二氧化碳计算,2020年全年,我国钢铁行业约产生19亿吨二氧化碳。“短时期内,钢铁行业碳排放量仍会持续上涨。”郑颖说。
以氢代替碳作为钢铁冶炼过程中的还原剂,可以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郑颖介绍,目前,高炉富氢冶炼和富氢气基竖炉是我国氢冶金发展的两大主要方向。“长远来看,用氢气替代一氧化碳做还原剂,还原产物为水,没有二氧化碳排放,因此炼铁过程绿色无污染。若再加上钢铁行业源头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预计到2060年,我国钢铁行业可减少70%—80%的碳排放量。”
郑颖同时指出,当前制氢成本较高,按照每吨60元—70元的价格计算,采用氢能炼铁工艺成本比传统高炉冶炼工艺至少高5倍以上,加上目前储氢技术还有待突破,未来钢铁行业要全面推广“以氢代碳”尚需时日。
纳入全国碳市场提上日程
除利用清洁能源替代等手段外,郑颖建议,下一步,还应鼓励将钢铁行业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利用市场化手段加强钢铁行业碳排放约束力。
“全国碳市场的总量调控机制,可以助力降低钢铁行业排放总量,提升钢铁企业在碳排放数据管理、监测以及碳资产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郑颖表示,碳市场将成为钢铁行业去产能的推手,通过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可激励可再生能源利用和低碳技术创新,促进形成碳资产管理业务。“钢铁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后,控排企业将获得配额碳资产,若配额在履约后仍有富余,企业可通过合理的碳资产保值增值操作,实现碳资产管理盈利。”
在郑颖看来,钢铁行业有望成为第二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此前,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已向中国钢铁协会发出《关于委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开展钢铁行业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工作的函》,钢铁行业或将很快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钢铁行业还需建立全流程全方位的碳排放监测监控体系,摸清钢铁行业碳排放家底,进一步加强钢铁行业全生命周期碳管理能力建设,构建全过程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
除此之外,将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也有助于推动该行业碳排放末端处理技术的进步。“通过碳市场约束,可鼓励技术基础较好的钢铁企业提升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开发低碳创新技术,从而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钢铁行业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郑颖说。
-
瑞士太阳能在上升……但是太慢了?
2021-10-03 -
东北限电原因曝光 考验还在后面:耗能大户半导体又要涨价?
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