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有序推进重点行业燃煤自备电厂、燃煤自备锅炉“煤改气”工程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规划提出,稳步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鼓励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应用。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多元替代,加强煤炭集中使用、清洁利用。优化工业用能结构,加快推进终端用能设备“电气化”和“燃煤燃油替代”改造,加快热泵、电窑炉等推广应用,提升工业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
有序推进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燃煤自备电厂和燃煤自备锅炉“煤改气”工程。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鼓励园区和企业加快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储能、余热余压利用等一体化系统开发,推进产业园智能微电网建设。全文如下:
四川省“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四川省“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快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四川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着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1.绿色发展格局加快形成。聚焦“5+1”工业体系和16个重点领域,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2020年工业增加值总量突破1.3万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6.3%,五大支柱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26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80%以上。大力推动工业集约集聚发展,提高工业用地亩均产值,产业在园区的集中度达72%,建成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3家,成都软件与信息服务、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累计退出1218户企业落后产能,淘汰整治2883台燃煤小锅炉,压减粗钢产能497万吨、炼铁产能227万吨,淘汰水泥、平板玻璃产能186万吨、275.53万重量箱,累计关停煤电机组170万千瓦,减少不合理用能约360万吨标准煤。
2.工业节能降碳成效显著。认真落实节能审查制度,加大节能监察力度,持续推进工业节能节水专项行动,积极推进工业节能诊断,全面启动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十三五”期间,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8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3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68%,均大幅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面向全省484户机械、钢铁、建材、电子、石化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企业提供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累计对3000余户(次)企业实施监察,依法对44家企业实施限期整改。
3.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等主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100.2%,实现“产消平衡”,重点管控的沱江流域连续3年实现“产消平衡”。攀枝花、德阳市、凉山州入选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名单,6家产业园区、26家企业列入省级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创建名单,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势头向好。统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积极引导汽车生产企业积极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成立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联盟,实施了一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项目。
4.绿色制造能力持续增强。大力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积极发展绿色评价和绿色服务,大力创建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建立企业、园区绿色发展标杆。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296家、绿色园区35家、绿色供应链6家、绿色设计产品62种。依托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和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项目推动企业绿色化技术改造。围绕绿色设计平台建设、绿色关键工艺突破、绿色供应链系统构建等3大方向,深入开展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工作,成功申报并推进15项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建设,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9亿元。
5.工业污染防治纵深推进。大力推动“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2017年以来全省累计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3.3万余家,在册“散乱污”企业实现100%整治。除甘孜、阿坝、凉山等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以外,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已淘汰完毕,其余区域计划2021年底淘汰完毕。深入推进全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列入全省《三年行动计划》的176个园区中,171个已全部建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其余5个已明确不需建设或暂不建设)。全省4312座应改造加油站全部完成地下油罐防渗改造(或去功能化),完成33家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繁重。特别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工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5年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
“十四五”时期,四川推动工业绿色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在我省交汇叠加,将进一步提升我省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我省进一步发挥清洁能源大省优势,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加快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服务支撑全国降碳减排。
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产业结构偏重、高耗能行业占比偏高、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偏小、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污染物排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客观存在,必须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十一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深刻认识“一地三区”发展定位,统筹减排降碳与绿色发展,加速实施2大行动,深入推进4项转型升级,系统完善1个体系,积极培育1个绿色协同发展样本,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高地、区域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如期实现,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节约优先。把节约资源能源放在首位,加大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力度,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资源能源消耗,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
——创新驱动。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驱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广应用绿色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强化标准规范、示范引领,完善推动绿色发展政策标准体系。
——区域联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聚焦重点领域,打造西部地区绿色发展高地。加强与长江、黄河流域省市协同联动和错位发展,共同推动长江、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第三方机构的平台作用,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深化产业绿色发展底色,以高质量的绿色产品、服务供给,激发绿色新需求,引导绿色新投资。
——系统推进。统筹产业发展和低碳转型、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关系,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和各环节,加强产业耦合,在各行业、各地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着力推进重点领域绿色升级。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工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普遍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进一步降低,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4%,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和数据中心等重点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水泥熟料、乙烯综合能耗分别下将至104千克标准煤/吨、780千克标准煤/吨。
——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9.5%,钢铁、水泥、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奠定基础。
——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重点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工业固废、有害物质源头管控能力持续加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 57%,继续保持区域磷石膏“产消平衡”,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纵深推进。持续深入推进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建设,力争新创建200家绿色工厂、20家绿色园区,进一步扩大行业和企业覆盖面。探索开展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培育10家绿色低碳园区、50家绿色低碳工厂,引领带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减排降碳。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加强工业领域碳达峰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工业领域碳达峰方案,明确重点行业达峰路径,加大力度推进各行业落实碳达峰目标任务,实现梯次达峰。
1.加强工业领域碳达峰统筹推进力度。
深入落实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制定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工业降碳实施路径和重点任务,科学提出碳排放峰值水平,统筹谋划碳达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合理有序推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实现梯次达峰。加强对地方督促指导力度,严格能耗“双控”、碳排放强度和总量控制约束,及时调度各地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推进情况。加强与发展改革、生态环境、科技、金融等部门协作配合,形成政策合力。
2.推动重点行业有序实现碳达峰。
围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基于流程型制造、离散型制造的不同特点,明确各行业主要目标和实施路径,确保有序实现碳达峰。钢铁行业严格落实产能置换规定,合理布局发展短流程炼钢,提高电弧炉炼钢比例。注重发挥钒钛资源优势,支撑钒钛新材料向纵深发展。依托氢冶金、短流程电炉高效化等流程变革技术,推动钢铁行业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建材行业严格执行水泥、平板玻璃产能置换政策,常态化推进水泥错峰生产,大力推广应用节能降碳工艺技术装备。石化化工行业重点提高低碳原料比重,大力推动“减油增化”,提升高端石化产品供给水平。有色金属行业坚持电解铝产能总量约束,逐步提升短流程工艺比重,进一步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3.推进节能降碳重大工程示范。
发挥中央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示范引领作用,在主要碳排放行业和绿色氢能与可再生能源应用、新型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实施一批降碳效果突出、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推动低碳工艺革新和成本下降,支持取得突破的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和经验。探索低成本二氧化碳资源化转化等负碳路径,鼓励和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的建设和示范推广。综合利用原料替代、过程消减和末端处理等手段,实现生产过程降碳。
4.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
逐步加强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管控。落实《〈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启动聚氨酯泡沫、挤出基苯乙烯泡沫、工商制冷空调等重点领域含氢氯氟烃淘汰管理计划,加强生产线改造、替代技术研究和替代路线选择,推动含氢氯氟烃削减。
专栏1工业碳达峰推进工程
完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持续推进全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组织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以上的企业以及5000吨以上的化工企业全面接入在线监测系统,着力保障重点用能企业数据接入的持续性、完整性,确保系统稳定运行。依托系统探索开展综合能效、碳排放监测诊断,支持企业依托监测监控情况开展碳足迹认证、碳排放核算,逐步形成“前端监测、中端诊断、后端节能改造”管理服务模式。
低碳发展能力建设工程。大力开展工业企业碳排放信息报告与核查工作,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碳资产管理体系,提升工业企业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整体能力。定期举办工业领域碳达峰培训和宣贯会,推广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培养一批工业领域碳达峰行业专家和企业碳排放管理骨干,助力企业提升低碳管理能力。加大低碳绿色人才培养力度,培育急需紧缺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打造低碳领军人才队伍。
(二)推动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以“5+1”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全面提升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水平。
1.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5+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领域,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建设先进材料、能源化工、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医药健康等全国重要的高水平产业基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等领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战略制高点。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牵引,科学谋划“5+1”现代工业体系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制造业协调发展。
2.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立足“一地三区”发展定位,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清洁能源产业、清洁能源支撑产业和清洁能源应用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钒钛、存储等产业,落实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加快推动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坚持以区域发展战略引领产业布局,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挥成都平原经济区先发优势,布局发展锂电材料、晶硅光伏、清洁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等产业。推动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协同发展,重点布局动力电池、天然气(页岩气)绿色利用、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立足攀西经济区绿色转型升级,重点布局钒钛等先进材料和水风光氢储清洁能源产业。推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绿色发展,重点布局水风光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碳汇经济。
3.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提升。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原材料、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化升级改造。对于能效低于本行业基准水平且未能按期改造升级的项目,限期分批实施改造升级和淘汰。推广应用节能、节水、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的。推进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稀土、装备制造、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智慧园区改造,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4.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
健全完善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审查制度,严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关,坚决抑制高碳用能冲动。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格落实能耗等量替代、减量替代要求,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一低”项目。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规定,支持引导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项目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引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
5.积极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
积极承接发展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和环保、能效、安全生产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行业。鼓励成都平原经济区等创新要素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地区承接引进一批技术溢出明显、渗透能力强的创新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以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为方向,鼓励川南、川东北等劳动力丰富、区位交通便利地区有序承接优质白酒、绿色食品、轻工纺织等消费品产业,积极引进具备数字赋能、龙头引领和品牌建设能力企业和项目,推动产业向智能高端升级。以推动产业向数字赋能、绿色低碳、服务增值等高端转型为方向,引导承接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转移。
专栏2重点区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工程
区域绿色发展支点建设工程。环成都经济圈建设与成都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带动其他经济区梯次发展。支持绵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支持德阳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支持遂宁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支持资阳建设成渝门户枢纽型临空新兴城市。支持雅安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推进成德、成眉、成资同城化突破。以加快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培育壮大以宜宾、泸州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川南城市群。以加快转型振兴为重点,培育建设以南充、达州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川东北城市群。推动嘉陵江流域经济协作,建设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推动攀西经济区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突出生态功能,重点推进脱贫攻坚,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
“5+1”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电子信息产业重点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培育5G、智能穿戴设备等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加快建设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重点抓好航空与燃机、轨道交通、节能环保装备、智能制造等高端领域,着力推动汽车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食品饮料产业重点推动川酒、川茶、川菜、川果、川药等领域发展,培育一批茶、竹、果蔬、中药材和饮用水全国知名品牌,加快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和全国重要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先进材料产业加大力度推进关键技术和拳头产品研发,推进先进化工材料、先进建筑材料、钒钛钢铁稀土等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能源化工产业有序推进水电、风电、太阳能等资源开发和促进水电消纳,优化天然气(页岩气)开发模式,提升化工产业技术含量和产业附加值,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和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新一轮绿色低碳技术改造行动。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提升原材料、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以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开展能源、资源优化调配,提升用能、用水计量水平,实施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大改造项目,强化环保、水耗、能耗、安全、质量等标准倒逼和对标达标的作用,重点推动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领域的节能低碳改造、循环化改造、环保升级改造,不断提升重点行业及重点企业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形成传统产业发展新优势。
-
石油工业努力结束E15混合燃料
2022-04-01 -
工业以太网的技术特点有哪些?
2022-04-01 -
探讨工业控制连接器三大发展趋势
2022-04-01 -
5万亿蓝海!氢能产业的机会来了!
2022-04-01 -
大手笔!大连签约6个风电产业园项目+5个氢能园项目
2022-04-01 -
为什么Solyndra的死对太阳能产业有好处
2022-04-01 -
大手笔!大连签约6个风电产业园项目+5个氢能园项目
2022-03-31 -
异质结电池产业链及市场预测研究专题(一)
2022-03-30 -
韩国韩华集团将重点转向太阳能
2022-03-30 -
产业以AI之名,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
2022-03-29 -
光伏4.26GW!江西2022年第一批重点项目名单,华能、大唐、中广核TOP3
2022-03-29 -
国家统计局: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57倍
2022-03-29 -
151个!涉及多家电力企业 陕西省重点用能单位名单发布
2022-03-29 -
四川:强化能源保供 帮助解决电煤外购、铁路运输保障等问题
2022-03-29 -
从「百人会」,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202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