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1697元/kW!远景、金风、联合动力预中标国电电力200MW风电项目机组采购
中国石油三个“一亿吨”基础不断夯实
新一轮全球性能源危机从2021年开始初现端倪,缺煤、缺油、缺气,供需困局下,各国居民的生产生活都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国际能源署在格拉斯哥气候峰会上发布的最新报告中,要求世界认真对待气候变化和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一面是保供应,一面是促低碳,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国内如何应对这场“大考”?
近日,中国石油发布的《2021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显示,2021全年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104527万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10951亿立方米,同时在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油气业务,海外油气勘探获两个10亿吨级重大发现、3个亿吨级大发现,三个“一亿吨”基础不断夯实。
在国际能源危机、新冠疫情影响的趋势下,中国石油用数据告诉大家“能源安全有所保障,市场供应仍然稳定”。而之所以能够肩负起国家能源安全“压舱石”的重任,正是背后中国石油多年来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内外兼修所锻造出的扎实功底。
绿色发展,保障清洁能源高质量供给
2021年,中国原油产量约1.99亿吨、天然气产量2053亿立方米。根据《报告》显示,中国石油国内原油产量10310.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1.8%;天然气产量1378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66.4%。
中国石油国内油气产量皆超过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其优势正在于产业链最上游的勘探开发环节。对外也是如此,中国石油目前已与“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开展能源合作,2021年在海外投产运营一批重大油气合作项目,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连续第三年保持在1亿吨以上。
长庆油气田-中国最大的气田
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让中国石油能够保障多元稳定的供应格局,在2020年首次实现国内年产油、气当量和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三个“一亿吨”的基础上,过去一年继续端稳了国家能源安全的“饭碗”。
目前,全球能源需求稳步增长,但不确定、不稳定等因素突出。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进口石油占总需求的72%,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中国石油不断推进国际油气合作,加强与资源国沟通协作,既是为国家能源供应广泛“开源”,也是推动中国石油“走出去”,彰显中国品牌力量。
位于海外的中国石油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
中国石油正在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不断发出“中国声音”——中国石油是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中唯一的中国能源企业,2021年联合签署《OGCI战略改革原则》,承诺在《巴黎协定》规定的时间内,实现所管辖经营活动碳中和(净零排放)。
“脱碳”是全球能源的大势所趋,以高效、清洁、低碳、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能源转型正在加快推进,中国石油参与其中,顺应了国内“30 60”的双碳目标,也在代表中国能源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构建能源合作利益共同体,成为国内能源行业“绿色先行”的表率。
事实上,中国石油早就将“绿色低碳”纳入发展战略,明确“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在“稳油增气”的同时,也在构筑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中国石油绿色开发的辽河油田
2020年中国石油国内天然气产量在油气结构中占比首次超过50%,2021年“乘胜追击”,在产业链上游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全年新建天然气产能245亿立方米,下游推动天然气在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天然气发电等领域的综合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石油在2021年正式将新能源业务纳入主营业务发展,大力推动地热、风光气电融合发展,促进氢能产运储用全产业链发展,建成投产新能源项目39个。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可再生能源将满足中国未来3年超过70%的额外电力需求,陆上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设施的迅速发展仍将持续。中国石油正在响应社会需求,厚植自身优势,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业务,加快构建油气为主、多能互补的绿色发展增长极。
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能源未来
在中国石油的新能源业务中,氢能发展亮眼。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在张家口赛区点燃的太子城火炬台,采用了由中国石油自主研发生产的绿氢作为燃料,这是冬奥近百年历史上首支以绿氢作为燃料的火炬。与此同时,中国石油秉承“赋能冬奥,加油未来”的服务宗旨,从“油、气、氢、餐、宿”五大领域为北京冬奥会提供立体的保障服务,并赞助20万吨减排量助力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践行“绿色冬奥”理念。
中国石油为冬奥主火炬加注氢能的储氢瓶组
中国石油的“冬奥高光时刻”还有加油机器人这样的黑科技。2021年10月,国内首批服务冬奥新标准加油机器人在河北张家口崇礼加油站上线,机器人可自动完成开油箱盖、加注油品、关油箱盖等操作,让车主享受“全程不下车,服务免接触”的无接触便捷体验,在疫情防控期间效果显著。
中国石油首座“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站北京销售金龙加油站
黑科技的背后,是中国石油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的战略成果。
科技一小步,能源供应一大步。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增储上产向来是难啃的“硬骨头”,存在单井产量低、采油速度低、采收率低等老大难。中国石油科研团队不断针对此类难题开展攻关,创新提出“超低渗透油藏转变注水开发方式”并开展科研与试验。2021年,长庆油田建成国内首个超低渗透油藏转变开发方式示范区,预测采收率可提高12%。
科技创新更是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迈向“碳中和”的路上,从源头上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治本式减少碳排放;在产业链下游,用技术优化生产环节,节能减排;对于那些已经排放出的温室气体,则需要采用林业碳汇和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再将二氧化碳“吸回去”。其中CO2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国石油积极发展CCUS技术攻关,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2021年吉林油田建成国内首座低成本CO2循环注入站,累计注入CO2超过450万吨。
中国石油在世界海拔最高的油井-青海油田狮20井施工
对于中国石油来说,过去一年不仅要“捕碳”,还要控甲烷。在OGCI框架下,中国石油于2021年发起成立“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通过技术体系建设与平台协作,全力推动油气行业全产业链甲烷排放管控。2021年中国石油甲烷排放强度同比下降8.9%,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4.38%。
此外,中国石油的科技创新成果也应用在集团内部管理上,通过建成投运智能运营中心,初步建立了工业互联网体系,信息化深入各业务领域,可以实时保证各项指令、业务流程的上通下达,提升运转效率。
当前,推动能源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已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赢得创新发展主动权、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大势所趋。中国石油作为中央企业,不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推进科技创新突破,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彰显责任担当。
理念革新,创造共享价值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最后一年,中国石油转型成效如何,已能从《报告》中窥见一斑。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让我们看到中国能源企业高质量保供的“底气”,也看到了央企改革的决心。
2021年,中国石油编发了新版《企业文化手册》,显示其企业价值理念在新时代演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一直以来,国企因为在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占有支配地位而饱受争议,大众对其也有刻板印象。如今,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要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首先就需要一场市场化理念的革新。中国石油最新的价值追求定义为“绿色发展、奉献能源,为客户成长增动力、为人民幸福赋新能”,正顺应了这一改革诉求——重视客户等利益相关方需求,注重奉献和服务等“利他精神”。
中国石油在拉美举行中外员工拓展活动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新的价值追求下,中国石油通过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明确最新价值观、以企业文化提升员工向心力,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积极求变,练好内功,方能实现“大象转身”,这也是中国石油业绩持续增长的内在逻辑。近年来,中国石油一系列转变也在不断打破公众的刻板印象,一个更负责任、更有价值的国际化企业形象深入人心。
在全球能源格局调整、国内外宏观环境巨变的大趋势下,中国石油深知,国有企业要承担起抵御宏观风险的托底作用。瞄准“十四五”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石油将继续着力发展主营业务,持续强化企业管理、改革创新、绿色转型和风险防控,全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在满足社会需求和应对共同挑战中寻机遇、谋发展,朝着“基业长青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不断迈进。
-
一季报喜忧参半,徐雷接手京东后将迎6月“大考”?
2022-05-20 -
如果俄罗斯“断气”,德国如何应对
2022-05-17 -
毛利率高达87.2%!家族企业巨子生物,上市如何应对资本的质疑?
2022-05-17 -
“能源、加息、缩表、疫情”四面围攻,美股能否挺过这场轻量版“石油危机”?
2022-05-10 -
这场石油危机将彻底改变行业
2022-03-19 -
苹果汽车团队解散?这场技术会议带你看看造车多不易
2022-03-18 -
从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转向了美国,这场欧洲能源危机,美国又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2022-03-15 -
欧佩克将如何应对不断增长的页岩气产量?
2022-02-08 -
过了首轮大考,全国碳市场又有新任务
2022-01-26 -
美国页岩决心不杀死这场集会
2022-01-23 -
比亚迪VS长城汽车:大考将至,“偏科生”竞相补课
2022-01-13 -
电力市场化保供大考
2021-11-24 -
王思聪炮轰美团点评,用户数据安全“大考在即”
2021-10-13 -
浙能集团首次“双碳”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十二字方针:看长远、出硬招、抢高点、强机制
202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