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十四五”新装备规划发布 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4500亿元
6月17日,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省“十四五”规划各专项规划系列解读新闻发布会的第六场发布会,有关部门及企业负责人深入解读了《山西省“十四五”新装备规划》(以下简称《新装备规划》)主要内容。
新装备既是发展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业态关键基础支撑,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及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更是山西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新装备规划》提出了山西省新装备产业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原则,确定了“十四五”新装备发展目标,明确了新装备发展重点,提出以“六化”牵引为指导、支撑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提出了保障产业发展的八大措施。
《新装备规划》明确了山西省新装备“十四五”发展目标,主要指标包括:力争实现营业收入年均增速12%以上,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4500亿元;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年均增幅达20%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五年实现数量倍增,到“十四五”末省内新增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山西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8%;智能制造水平有力支撑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取得竞争优势,智能制造成熟度3级以上企业占比达到20%;省级以上绿色工厂五年实现数量倍增。
依据产业规模、发展基础、技术水平、带动作用、未来前景等多个维度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分析,山西省最终选择15大细分领域作为发展重点,并根据这15个产业领域不同的规模梯度和发展阶段,打造“564”新装备产业体系:
一是围绕山西省智能煤机、重型机械、纺织机械、农机装备、煤化工装备等5个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迭代升级,赋能新装备;
二是围绕山西省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装备、通用航空、节能环保等6个成长性强、市场广阔、应用前景好的新兴装备制造业,通过挖掘潜力、锻长板补短板,做大做强潜力新装备;
三是围绕智能机器人、高端工业母机、航空航天、船舶海工等4个国家战略装备制造业,通过招商引资、补链延链强链,引进发展战略需求新装备。
加强风电装备自主研发能力。联合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开展技术攻关,提高风电装备整装技术,突破大功率风电机组成套技术瓶颈,持续加强改进叶片技术、传动链技术、控制系统技术和大容量变流器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研制,提升风机装备运行可靠性与机组轻量化设计水平。搭建电力供需监控数据平台,创新研究“互联网+新能源”模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智能调控。
延伸发展新能源装备配套锻件。依托定襄锻造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发电机、法兰、制动器、轴承、齿轮、异型环锻件等风电配套零部件,逐步完善风电装备全产业链。延伸发展核电堆芯支承构件、核级阀门锻件、特高压高颈法兰等新能源装备配套锻件,提升产业整体附加值水平,打造国内领先的特色锻造产业集群。
研发新型光伏电池装备。重点研发光伏单晶PERC、高效异构结电池组件,提升光电系统转换率,降低光伏电池生产能耗与成本。加快新一代晶硅原材料、薄膜电池板、高效聚光光伏电池的研发与批量生产,推进碲化镉材料光伏发电装备在多领域应用,扩大建筑附着光伏组件(BIPV)推广应用。完善光伏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平台与服务,推进整体光伏产业效率提升。精准招商新材料电池和高倍聚光电池、高端光伏玻璃、光热系统等企业落户,完善光伏产业链。
发展氢能源制取、储运装备和氢燃料电池。研发高压氢气存储材料与核心装备,推动“煤气化+CCUS”耦合低碳煤制氢装备示范应用,提前布局发展高密度固体储运氢气材料,实现氢能的大规模存储。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电机系统、空压机、氢气再循环泵等核心零部件制造技术。通过产业引进、自主研发,实现氢能源电池批量生产,建设配套加氢站,为山西氢燃料电池重卡、物流车、市政用车等车型生产与运营奠定基础。
山西省“十四五”新装备规划
前 言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提出“要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的“六新”要求,为山西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新装备是处于装备制造业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的装备,具有资金和技术密集、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及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
具体来说,新装备一是指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从而获得高性能高可靠性、新增智能化绿色化功能的传统优势装备;二是指具有一定产业基础,成长性强、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亟待做大做强做优的装备;三是指符合未来国家发展战略方向,能够结合山西优势特点,需要积极引进培育的装备。
新装备是发展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业态的关键基础支撑,“六新”领域发展不断对新装备提出更高的要求,聚焦新装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推广新模式是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希望和出路所在。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和“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期望,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提升山西省新装备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山西省新装备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担负转型道路上新的历史使命,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十三五”回顾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山西省新装备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形势,坚持在继承中持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超越,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山西省资源与工业基础雄厚,特色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市场规模空间巨大、创新创业需求活跃、龙头企业技术优势明显,有基础、有能力、有条件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
1.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历经多年发展已初具规模,是继煤炭、冶金之后第三大支柱产业,整体实现了稳步较快发展,规模稳定增长。“十三五”期间,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由“十二五”末的1479.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695.9亿元,年均增长12.75%;利润由60.9亿元增长到96.4亿元,年均增长9.62%,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数由566家增至944家。
图1“十三五”期间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情况
2.骨干企业不断涌现
“十三五”期间,一批产品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的传统装备企业进一步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及骨干龙头企业规模持续增长。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整车企业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关键部件企业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太重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等均在各自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煤机与煤化工装备领域,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太重煤机有限公司和山西阳煤化工机械(集团) 有限公司等企业在重大装备领域取得突破,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在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大运汽车不断突破新技术、迭代发展新产品,在重卡和新能源重卡领域具有较大的品牌影响力。在通用航空制造领域,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支点科技等企业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产品体系。在重型机械领域,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我国机械工业50强企业之一,是国家特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在电子信息装备领域,富士康集团积极布局山西成为其高端消费电子部件和光机电装备的创新高地。在通用基础件领域,华翔集团的白色家电铸件、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的汽车配套件、太重集团榆次液压工业有限公司的高性能液压件均在各自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重点产业链条齐全
山西省新装备已初步形成从产业链上游的钢铁、有色金属、碳纤维等原材料冶炼加工、配套零部件制造,到中游的轨道交通整车、新能源汽车整车、智能煤机、纺织机械、风力发电等装备主机制造,再到下游的相关产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智能化远程运维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其中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依托基础设施加速建设契机,初步形成了自主研发、规模制造、规范服务的产业体系,具备了向全产业链发展的实力,成为全国电力机车、货车、车轮、车轴、轮对、牵引电传动系统的重要生产基地;智能煤机装备制造已形成以“三机一架”、提升设备、洗选设备、辅助运输设备、矿井安全设备为主体,研发与制造并举的产业体系,产品规格齐全、质量稳定、可靠性高,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全国领先;新能源汽车领域初步形成了以乘用车和重卡整车制造为龙头,带动电池及部分关键零部件制造的产业链;风电领域形成了风电电机、发电机控制装置、增速器、主轴、法兰、塔筒以及整机制造的风电产业链,未来将成为山西装备发展的新亮点。
4.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山西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多链聚合、有效耦合,使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突破了高速动车组轮对技术、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成套技术、水煤浆水冷壁气化技术、CFB 燃烧技术、多种污染物一体化脱除技术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了HXD2机车、重叠式快速掘进系统、双锚掘进机、直角转弯重型刮板运输机、半煤岩电牵引智能采煤机、“晋华炉3.0”、超低排放循环流化床、1000kw级燃气发动机、鼠笼异步海上风力发电机等一批重点装备;开发了标准动车电传动系统,高铁车轮、轮对、摇枕、侧架、核级阀门等多类核心配套零部件;蒸汽加压混凝土砌块装备、超高效率三相异步电动机等多种产品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设计产品。目前已建成涵盖轨道交通、煤机装备、通用航空等多个领域的院士工作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12个国家级和90个省级创新平台,占全省创新平台总量的34.6%和31.1%,由“一煤独大”向“多业支撑”的发展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山西新装备发展仍存在产业结构失衡、市场主体单一、集群效应不明显、创新能力薄弱、质量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
1.新装备规模占比较低,产业结构仍待调整
当前山西省新装备产业与传统装备产业相比规模仍然较小,发展速度较慢,截至2020年底,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约1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煤独大”产业格局尚未彻底改变。高端新装备产品局限于智能煤机、轨道交通等产业细分领域,缺乏支撑航空航天、核电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关键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等产业仍处于起步培育阶段;装备制造整体虽涌现出部分龙头骨干企业,但其他企业普遍规模不大、技术水平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尚未成为新装备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
2.新装备市场主体单一,民营经济活力不足
山西省国资“一股独大”的体制性矛盾仍然突出,全省规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占规上工业企业总资产65.1%的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装备领域民营经济整体活跃度较低。优质民营装备企业数量较少,其发展规模、产品结构、社会贡献、盈利能力均与国有企业存在一定差距。2020年中国工商联发布的民营企业500强榜中,山西仅有7家企业上榜。依托新型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新装备产业体系尚未建立,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任重而道远。
3.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龙头企业带动不强
山西省新装备领域大型领军企业较少,主营业务年收入超百亿的企业不到10家,鲜有龙头企业带动周围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除轨道交通、电子信息和纺织机械产业形成了一定集聚效应外,煤机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暂未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集聚发展。受限于配套企业制造水平和整机企业集团供应链壁垒,“有主机、缺配套”的现象十分突出,新装备领域尚未形成整机与零部件专业协同的配套能力。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少且布局分散,核心部件制造水平偏低,缺乏规模和价格优势,产业集群“聚而不合、大而不强”。
4.研发要素支撑不充足,创新体系尚不完善
山西省除少数龙头企业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外,新装备产业仍处于引进技术、模仿制造阶段,高附加值的大型成套设备和高精尖产品的集成创新能力明显不够。长期以来,“引进型”技术发展路线和企业集团总部主导创新、山西地区分部负责生产配套的组织模式,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本地高校及科研院所难以形成支撑新装备发展的创新平台,“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大中型企业装备制造人才大范围、大规模流失,新鲜“血液”鲜有输入,本地高校毕业生不愿留省内就业,高端人才、创新团队的引进不足,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新装备的创新人才供应。
5.智能绿色发展较缓慢,质量效益有待提高
智能化、绿色化是装备制造转型升级重要的“双轮引擎”。当前,山西省装备制造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在全国仍处于中下游,与发达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制造过程智能化水平较低,尚未与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智能装备产品种类数量较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山西省智能制造发展基础、产业应用、实施成效等指数均处于全国后十位。同时,山西省单位能耗制造业增加值位列全国各省份末位,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绿色化水平排在全国后五名,在我国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大前提下,能源消耗和强度“双控”的压力日益增加,装备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
二、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
1.双循环新格局为新装备发展带来良好契机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产业环境日趋复杂,在加速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下,推动装备制造高端供给能力,对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任务对重大技术装备需求已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趋势,补短板装备、锻长板优势,打造一批新装备产品已成为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的新举措,高端装备创新发展面临历史机遇。
2.“六新”要求为新装备发展指明未来方向
新装备作为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山西14个支柱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山西省整体转型发展意义重大。把握5G、特高压、轨道交通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发展与政策机遇,可提升新装备产品效能与制造服务深度,顺势打造新装备的产业增长极;通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攻关,助力研发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新装备,以新业态赋能传统装备制造业,可形成一批占据价值链高端的智能绿色新装备;新模式新业态创新突破更是新装备产业链延伸发展的目标和必经之路。新装备也为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装备支撑。
3.资源要素基础为新装备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山西是全国第一产煤输煤大省,铁矿储量位居全国第四,资源优势明显;太钢、太重等大型国有企业为新装备产业发展亟需的高水平原材料和加工设备提供了有力支撑。相继出台的《山西省煤矿智能化建设实施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机制实施方案》等政策,为省内智能煤机、煤化工装备等产业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为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产业进一步发展减小了资金压力。获批国家通用航空业发展示范省将为通航新装备和零部件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4.区域协同战略为新装备发展赋能全新动力
山西省承东启西、连接南北,《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都把山西纳入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出台的《关于支持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加强协作实现联动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构建山西省与京津冀协同联动发展的共赢新格局”,中部崛起战略更是明确了山西“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定位。坚持区域协同战略、实现差异化发展,是山西着力破解难题、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的有效途径,也必将为山西新装备发展赋能全新动力。
(二)严峻挑战
1.国内外复杂多变形势为新装备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使得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从国际来看,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疫情加速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国际贸易摩擦外溢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从国内来看,我国产业供应链安全风险加剧,创新能力仍无法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加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成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新方向。山西亟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加速推进新装备高质量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亟需山西装备制造寻求新的产业增长极
多年来,山西产业结构问题十分突出。煤炭、焦化、电力、冶金占工业比重最高时达85%,虽对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但也带来经济波动大、环境污染重、产业效率低下的严重弊端。过度依赖能源产业的山西,在经济升级转型及低碳发展上,面临着既迫切又艰巨的挑战。在“不转型就没有出路”的严峻形势下,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牵引,将是新装备快速发展的关键。
3.高质量发展要求必将带来不进则退的区域间激烈竞争
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区域间必将围绕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人才集聚等多个维度展开全面竞争,作为中部六省中的后发省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目前,山西正处于资源型经济从成熟期到衰退期的演变阶段,未来5到10年正是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面对各省竞相发展、百舸争流的竞争性态势,山西将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的严峻局面。
三、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对接落实中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两个大局”为战略视角,按照山西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以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推动山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推进新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为主线,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服务化、融合化”为发展路径,补短板弱项、锻长板优势,打造全国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助推山西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的发展模式,推动山西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新装备发展助力山西蹚出一条转型发展新路。
(二)基本原则
1.链式发展,集群集聚
推进新装备产业链纵向延伸发展,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拓展业务,带动产业链整体现代化发展。坚持把集聚发展作为新装备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以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为抓手,统筹规划产业基础、资源总量及环境承载能力,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区域与企业协作机制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新装备产业集群,为山西新装备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创新引领,自立自强
坚持将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构建专业高效的创新平台,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通过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带动产业整体在价值链上的提升。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山西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聚力攻关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环节,为国家重大产业需求提供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装备支撑。
3.政府引导,市场推动
积极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和引导作用,营造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主动谋划重大新装备项目与创新服务平台,打造产业生态,为新装备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在产业发展路线选择中的主体地位及领军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加快形成技术和产业竞争优势。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山西装备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4500亿元,年均增长12%,产业聚集程度显著提高,新装备规模效益大幅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支柱。智能制造水平有力支撑新装备在国内大循环中取得竞争优势,绿色制造水平有效解决山西省新装备发展的环境困局,整体实现赶超式发展,成为特色高端装备制造强省,形成互为支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为山西省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山西省新装备“十四五”发展目标
四、发展重点
(一)智能升级,赋能传统优势装备
依托山西省传统优势装备制造基础,以传统装备制造能力、生产效率和可靠性提升需求为牵引,通过加速生产过程智能化转型、促使新技术为传统装备增加新功能,支持传统产业开拓新业态、新模式等方式,推动智能煤机、重型机械、纺织机械、农机装备、煤化工装备等传统装备产业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
1.煤机装备
巩固强化关键配套部件。重点发展中厚煤层成套装备核心部件以及煤机装备电气系统、煤矿数字化矿山网络通讯系统等关键配套部件,打造配套完善的智能煤机全产业链。引导相关企业围绕重点煤机装备进行产业配套,打破集团供应链壁垒,鼓励煤机制造的龙头企业将山西本地优质供应商纳入自身供应链体系,提升山西煤机装备产业的整体配套能力。
大力发展煤炭综合采掘装备。借助山西煤矿资源整合和大型矿井建设机遇,重点发展矿井建设机械化凿井装备、薄煤层机械化开采装备、多功能低污染无轨辅助运输装备、大型露天煤矿成套装备等重大装备。鼓励本地煤机企业与煤矿企业合资合作,联合建设开发山西省煤炭资源,做好山西省“内循环”;建设有国际水平的煤机综采综掘成套设备研制平台基地,将山西煤炭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煤机装备竞争优势;发展综合采掘成套设备及相关配套服务和租赁业务,促进煤机企业由单一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减少同质化竞争,形成煤机装备产业新的增长点。
重点开发煤炭智能化高效分选技术装备。集成开发灰水热实时检测仪器仪表,研发机电一体化大型重介、跳汰、浮选等分选设备,构建自动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技术平台,全面提升国产装备大型化、自动化、节能化技术水平。
延伸发展井下安全装备。提升煤矿安全装备和煤机配套产品制造能力,重点发展矿用防爆电机、防爆风机、防爆开关、隔爆矿灯、个人自救装备等煤矿安全生产和应急防护装备。
2.重型机械
重点研发高效、节能冶金装备。加快高品质节能高效冶炼技术、高精度薄带冷轧及控轧控冷技术、精密管棒轧制矫直技术、风机主轴空心锻造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发展高精度热卷箱设备、大型板坯连铸机、无缝管轧机、热连轧机、宽厚板轧机、快速自由锻设备、短行程铝挤压机生产线等冶金装备。充分发挥以中厚板矫正机、油膜轴承为代表的山西特有优势产品聚集效应,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打造管板带冶金产业集群。
聚焦发展高端矿山机械。重点发展大型露天矿半连续开采成套设备关键技术与装备、超大能力移动破碎站关键技术及装备、超大型振动筛分技术与设备、大型矿用液压挖掘机等高端主机装备,建立省级冶金、矿机数字化中心,对重机装备进行实时显示、监测、运维和调控,实现矿山机械少人化无人化目标。
完善重型机械关键部件与系统基础配套。突破新型露天矿开采成套装备与智能控制系统,深井、超深井大型提升装备与智能控制系统,中大型H型钢生产线液压控制系统,重点开发具有高结构强度辗钢整体机车轮轴,高承载能力、高运转精度的薄板坯连铸连轧油膜轴承,无键薄壁优化型轴承,高端液压柱塞泵,提升冶金装备精度和整体配套能力。建立省级冶金、矿机优势产品孵化中心,发挥名牌产品头部效应,对重机装备与配套产品进行技术储备和前沿布局,优化山西省重机装备产品结构。
3.纺织机械
创新发展新型纺织装备。重点突破喷气涡流纺技术、电锭细纱机技术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智能型超高速及超宽幅喷气织机、智能化针织圆纬机等创新纺织装备,改变我国高端气流纺、细纱机依赖进口的局面。
提升传统纺织机械智能化水平。重点突破高速全自动精梳机技术、数码纺智能纺纱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大力提升高速新型精梳机及其配套设备、集聚纺纱设备、细络联络并捻设备、高速剑杆织机系列装备、高性能经编机等传统纺织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全流程智能纺纱系统,打造大数据智能服务中心,建立全方位的分析管控服务平台,实现设备运行、维护、故障、预警、产量、效率、能耗等多方面大数据分析,为开拓新型且持续增长的服务型制造业奠定基础。
4.农机装备
培育发展智能化农业机械。针对山西省农业生产特点,重点研发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高效能联合收获机械、精量低污染大型自走式施药机械、种子繁育与精细选别加工设备、健康养殖智能化装备,玉米、黄花采收机械等特色农机产品和丘陵地形专用轻便农机等装备;发展基于农业生产的作业、服务、信息等多方位支持的全程解决方案,研制具有信息获取、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的新一代农机装备,促进农作物耕、种、收全周期的农业智能化。
做精做强农机配套零部件。重点突破农机重型柴油机、适应坡地作业的无级变速系统、电控系统、高性能液压驱动装置;重点研发动植物对象识别与监控系统等先进农机关键零部件和智能化装置;全面提升现有农业机械箱体类、半轴类机械零部件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水平,整体提升农机装备附加值水平。
5.煤化工装备
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装备。重点研发煤炭直接液化、煤炭间接液化、煤气化、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煤化工装备,实现高压隔膜泵、高压煤浆泵、煤浆切断阀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
重点发展煤化工专用压力容器。研发耐高压、耐高温、耐腐蚀、绝热深冷特种承压设备,高通量换热器、大型绕管式换热器,能源转化显热回收达80%以上的大型高压全热回收气化炉等煤化工装备,开辟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渠道,为我国煤炭利用实现清洁高效、绿色环保提供国际领先的煤气化技术。
培育煤化工装备系统集成商。推进传统煤化工装备制造企业由“设备制造商向气体供应商、服务商”的转变,创新发展模式与服务业态,提升煤化工装备成套化水平,打造煤化工全产业链,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完善省内煤化工装备配套产业,打造煤气化装备国际一流系统集成商。
(二)培育新兴,做大做强潜力新装备
聚焦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装备、通用航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具有一定产业基础、未来增长空间巨大、成长性强的潜力型产业领域,集聚领军企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产业与技术资源,重点攻克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控制系统与关键零部件,开发一批高性能、高可靠性或具有创新功能的代表性装备,搭建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加快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建成一批支柱型新兴产业集群。
1.轨道交通装备
完善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及核心部件配套能力。提升关键零部件研发能力,重点发展车轴、齿轮箱、转向架、轮轴、轮对、牵引电机等关键核心部件,重点研究新一代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制动系统;通过引进制动系统和车载、地面信息化设备及系统企业,发展适用于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城际快速动车组的网络控制系统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监控系统、电传与电控系统的大技术平台。
大力提升整车研发及制造能力。抓住省内城际轨道基本空白、城市轨道交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机遇,瞄准城市地铁、省内城际高铁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需求,大力推动本地轨道交通产业配套能力和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进步。重点做大做强交直流传动的货运、客运电力机车等铁路车辆,顺应多功能、轻量化的发展趋势,重点研发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多种类型工程作业车、城轨列车等,提升整车配套能力。鼓励企业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管理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理智能平台”,实现轨道交通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施工、运维、回收等全过程的综合性和专业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不断加强整车维修服务。依托浩吉、大秦、瓦日三大重载线,发展状态维修服务,通过传感器技术感知车辆状态,实现车辆运行状态自主分析,对运营故障进行远程诊断、修复和旁路作业,由传统的车间现场检修转向远程检修,创新车辆检修模式,提升车辆运行可靠性。抢占和谐型等先进交流机车的维修先机,推进货车、工程车、城轨车辆检修,完善轨道交通装备维修体系。
力争发展专线铁路物流平台。利用太原铁路局规模及技术优势,基于铁路专用线,发展专用轨道物流。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并逐步实现由单一产品运输向物流链上下游延伸,拓展全程物流服务,搭建铁路物流运输电子平台。
2.新能源汽车
优化关键零部件生产工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设备等关键部件,支持以商用车为主的汽车变速箱、电动发动机、车桥、制动装置、发动机外壳、动力总成装置等重点零部件生产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强化发展汽车轻量化材料加工,优化“冶炼—铸造—机加—零部件”产业链。
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研发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整车装配能力,建设智能化、数字化、物联化、柔性化的整车生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速研发自动驾驶技术、远程辅助技术以及新运营模式应用等,打造汽车共享出行“一站式”服务平台。
持续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周边配套。通过研发高压储氢、甲醇制氢燃料电池、安全高效加氢等配套技术与装备,逐步完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下游链条,拓宽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和范围。推进商用车“柴转氢”工作,利用山西省焦炉煤气制氢资源和成本优势,逐步推广氢能源汽车在公交车、市政车等领域示范应用,辐射带动全省氢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突破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率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智能网联技术,研究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等智能辅助系统,突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线控执行系统等核心技术与产品。依托阳泉市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示范区,推广与应用智能网联、智联交互技术,顺应“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产业发展趋势,鼓励企业跨界合作,建立“人—车—路—云”高效协同机制。
3.新能源装备
加强风电装备自主研发能力。联合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开展技术攻关,提高风电装备整装技术,突破大功率风电机组成套技术瓶颈,持续加强改进叶片技术、传动链技术、控制系统技术和大容量变流器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研制,提升风机装备运行可靠性与机组轻量化设计水平。搭建电力供需监控数据平台,创新研究“互联网+新能源”模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智能调控。
延伸发展新能源装备配套锻件。依托定襄锻造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发电机、法兰、制动器、轴承、齿轮、异型环锻件等风电配套零部件,逐步完善风电装备全产业链。延伸发展核电堆芯支承构件、核级阀门锻件、特高压高颈法兰等新能源装备配套锻件,提升产业整体附加值水平,打造国内领先的特色锻造产业集群。
研发新型光伏电池装备。重点研发光伏单晶PERC、高效异构结电池组件,提升光电系统转换率,降低光伏电池生产能耗与成本。加快新一代晶硅原材料、薄膜电池板、高效聚光光伏电池的研发与批量生产,推进碲化镉材料光伏发电装备在多领域应用,扩大建筑附着光伏组件(BIPV)推广应用。完善光伏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平台与服务,推进整体光伏产业效率提升。精准招商新材料电池和高倍聚光电池、高端光伏玻璃、光热系统等企业落户,完善光伏产业链。
发展氢能源制取、储运装备和氢燃料电池。研发高压氢气存储材料与核心装备,推动“煤气化+CCUS”耦合低碳煤制氢装备示范应用,提前布局发展高密度固体储运氢气材料,实现氢能的大规模存储。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电机系统、空压机、氢气再循环泵等核心零部件制造技术。通过产业引进、自主研发,实现氢能源电池批量生产,建设配套加氢站,为山西氢燃料电池重卡、物流车、市政用车等车型生产与运营奠定基础。
4.电子信息装备
做精做强光机电装备。加强光学镜头、光纤通信、钨钢材料等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发展高速机器视觉系统、锑化物半导体激光器等具有突破性的光机电装备。瞄准技术前沿,开发纳米微晶陶瓷部件、纳米硬质合金刀具等关键部件,提升产业整体配套能力。聚集和孵化一大批光机电大、中、小型科技企业,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打造太原、长治、晋城光机电产业集群。
延伸发展半导体装备及下游终端产品。发展红蓝宝石晶体生长装备、平板显示导光板等半导体产品,重点发展砷化镓第二代半导体、碳化硅与氮化镓第三代半导体等产品生产及检测装备,提高半导体工艺及产品良品率。进一步延伸发展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等电子产品,实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积极引入上游装备制造以及下游器件设计、封装和应用企业,打造国际有影响力的第二代及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产业基地。
5.通用航空装备
重点突破轻量化关键通航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碳纤维、高端铝合金、铝锂合金、镁合金等航空材料,重点突破新一代沥青基碳纤维技术等关键技术。
加快发展航空机载装备。重点发展大气数据装备、座舱显示系统、传感器及弹性敏感元件等产品,将太原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航空机载装备生产基地。
培育发展专用无人机。重点发展高空长航时、临近空间太阳能、高速靶机、固定翼垂直起降等高端无人机;促进通航装备企业全面与通用航空公司合作,联合开发起飞重量30公斤以下的用于植保喷药、航拍航测、灾害评估、反恐维稳等任务的小型无人机。
6.节能环保装备
推广高效节能装备。大力发展余热、余压和余能回收利用及高效清洁燃烧锅炉等设备,推广燃煤电厂超低排放节能环保装备、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蓄热式电锅炉、空气热源泵等高效节能电器设备。在高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源梯级利用、能源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突出抓好工业锅炉节能改造,提升高效锅炉应用推广水平。在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率先开展双循环低温余热发电成套设备等先进节能装备的应用示范,不断扩大市场应用和产品规模。
发展污染物监测与循环处理装备。积极发展环境监测、固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工程管控一体化及远程诊断与运维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四通道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红外烟气分析仪、新型污水和垃圾处理成套装备等装备产品,构建智慧节能环保产业链。
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装备应用。加速实现工业固废由“低效、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转变,发展煤矸石回填支护装备,粉煤灰、脱硫石膏、金属冶炼渣等资源综合利用装备产业,建设朔州、长治、晋城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三)布局未来,引进战略需求新装备
围绕我国“十四五”战略规划和制造强国重点领域发展亟需,通过重点引进、培育创新团队等多元化手段,开拓寻找智能机器人、高端工业母机、航空航天装备、船舶海工等领域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山西,以高端化、差异化发展为核心,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装备企业,促使山西省以新装备融入未来产业生态圈,抢占战略先机。
1.智能机器人
着重发展井下专用工作机器人。立足山西煤机整体技术和产业规模优势,大力发展掘进、采煤、运输、安控和救援等机器人产品;突破机器人机群协同作业控制技术,力争实现掘进全过程全方位智能化作业,走具有山西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积极发展工业机器人生产配套。聚焦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线“机器换人”需求,大力发展精密焊接、自动搬运上下料等工业机器人。依托省内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重点发展机器人专用智能传感器和仪器仪表,完善山西省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条。
引进培育生活服务机器人。有重点地鼓励发展建筑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智能伴侣机器人、专用服务机器人、家庭清洁机器人、助老助残机器人等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机器人企业落户,逐步打造链条完整、技术先进、优势突出的机器人产业链。
2.高端工业母机
积极吸引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部件企业入驻。通过定向招商国内领军企业、投资并购拥有核心技术的国际机床企业等途径,结合相关政府、市场主体基金,加速高端机床主机研发,积极开展关键零部件联合攻关,破解核心零部件“卡脖子”短板,补全高端机床装备产业链缺失环节,积极推进高端机床装备产业聚集区建设。
引进先进成形装备企业为新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支撑。重点发展汽车覆盖件冲压、充液成形、激光焊接、无模铸造等先进成形装备,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重型机械、智能煤机等多个新装备领域制造能力地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技术新模式的融合应用,提升先进成形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重点研发特种材料增材制造装备。支持并推动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在山西建立分中心,鼓励企业与山西增材制造研究院、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和相关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合作,围绕区域产业需求,针对特种材料增材制造专用装备、核心部件及工业软件开展研发攻关。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轻量化、高端装备等领域特种合金材料的增材制造装备。
3.航空航天装备
重点引进卫星与遥测装备。以航天测控运控、频谱轨道管理技术、航天高端制造产业为核心,瞄准国防、智慧城市、精准农业、无线驾考系统、移动数据传输等领域,重点发展基于北斗卫星的厘米级卫星定位系统,陆地、海洋、大气观测卫星系统,星地一体化导航增强系统等装备,通过引进北斗卫星导航信号地面接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装备生产企业,建设航空航天电子集成系统重点实验室、卫星星座运控中心、卫星大数据存储处理和应用中心,打造卫星大数据产业基地。
发展高性能航空航天核心元器件。依托太原、长治的军工产业基础,促进军转民技术应用示范,重点发展宇航用高可靠信息处理及控制集成器件、高功率太赫兹器件、高性能辐照加固集成电路等装备。
4.船舶海工装备
重点培育海工装备与港口机械。依托太重集团滨海海工装备制造基础,以优化结构、技术创新、全链配套为目标,加快推进产品大型化、高端化,重点发展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和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大吨位龙门起重机等重点装备,整体提升海工装备生产智能化水平,实现主流海工装备重点产品及关键技术重大突破。
强化船舶海工配套能力。做大做强船用电机、电力推进系统等关键配套部件,吸引优势海工装备设计与配套部件生产企业入驻山西,形成集聚效应,提升山西海工装备自主配套水平。
五、主要任务
(一)创新生态培育工程
1.多层次推进创新主体培育
培育一批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带动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充分发挥省属国有装备企业的主体作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助推国有企业成为新装备研发领域的战略支撑点,高标准实现创新活动全覆盖。鼓励国有企业带头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积极引进培育创新领军人物,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将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全部纳入省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确保省属工业企业三年研发投入年均增幅不低于20%,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政策帮扶和创新引导,营造新装备创新氛围,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由政府牵头举办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打造一批创新活力强、发展速度快的“瞪羚企业”,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强宣传推广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成果,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2.全方位聚焦重大技术创新
聚焦国家级重大技术装备需求和山西省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针对重点科研项目实施“揭榜挂帅”攻关,创新突破航空航天加工制造技术装备,北斗卫星地面基站、零部件制造技术装备、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装备,航母、蛟龙号等重大船舶所需配套电机技术装备,核电配套部件,高端工业母机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施关键技术“1+N”创新行动,组织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和用户联合开发,招标督战,使新装备质量性能及可靠性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装备制造安全自主可控。支持重大项目“急用先行”,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产业化应用。
3.进一步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领军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在沿海发达地区和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加强国际创新合作,实现“从大到强”的升级。围绕前沿、先进、重点新装备领域,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国家级专项申报咨询、专业化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加快建设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力争实现新装备领域十五大产业联盟全覆盖。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新模式,建设一批集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试验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和重点技术成果交易市场,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新模式在山西率先落地应用。
(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1.提基础能力,强化核心零部件开发配套
聚焦山西装备制造业重点技术难题,建设项目储备库,围绕重大装备产业链瓶颈,筹建一批关键共性基础工艺研究机构,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技术重点攻关,突破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的工程化、产业化技术瓶颈。在零部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建设一批国家级与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构建市场化应用示范体系。重点支持高铁轮毂轮对、制动系统、网络控制系统,智能化高端液压件,风电轴承、齿轮箱,汽车缸体缸盖等关键基础件与整机同步研制,全面提升我省新装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
2.锻长板优势,加速高端新装备研发应用
利用我省优势领域,遴选煤炭多功能一体化智能综合开采装备、永磁直驱电力机车、低风速大功率风电机组、新一代水煤浆水冷壁气化炉等一批有代表性的重大装备产品,建立我省关键装备推广应用(首台套)目录,为优势装备产品市场推广提供有效保障。重点解决长板装备中“卡脖子”关键零部件研发问题,有效提升优势长板装备竞争力,进一步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辐射带动产业上下游发展,整体提高产业价值链水平。
3.助落实推进,保障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级重大工程,推动龙头企业通过参与重大工程技术研发与装备应用,加速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应用进程。充分发挥重大项目龙头带动作用,对于省内新装备领军企业参与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相关部门要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全流程指导服务。利用现有科技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支持“十四五”期间新装备重大项目落地。对于省内领军企业新增重大提质、扩能、技改项目,优先列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名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实施无障碍通道快速审批,完善项目开工建设推进和问题解决机制。完善领导联系企业包联制度,高效率精准化服务,力争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
(三)智能绿色升级工程
1.培育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支持制造企业、自动化和信息技术企业,针对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改造、智能工厂(车间)建设需求,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全国视野和高端规划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数据系统(PDM)等信息化管理软件,为实施智能制造提供软件支撑。推进新装备企业提高产品研发设计与制造一体化能力,形成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的精细化管控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引导和支持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企业制定智能化改造方案,针对企业生产管理薄弱环节提出优化建议。
2.加速传统产业生产过程智能化升级
利用5G与工业互联网技术,加速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鼓励企业在相关环节增加机器人、智能监测系统、嵌入式专用控制器、在线智能检测系统等装备,利用专项资金每年支持省级智能制造重点技改项目及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示范企业、标杆项目。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和工程应用,建成一批数字化生产线,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促进工业互联网在装备制造中实现全面贯通。
3.推进新装备产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以绿色节能全覆盖为目标推进工厂绿色化转型,对标国家“绿色工厂”,遴选第三方机构为企业提供诊断服务。对绿色化升级改造成效显著的企业,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绿色示范工厂。积极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再制造技术,大力实施节能设备技术改造,推进绿色设计和绿色工艺。建设绿色制造示范园区,规范引导环境影响大、单位能耗高的企业向示范园区集中。通过共享数字化工厂建立公共加工区,运用智慧能源监控系统开展园区“三废”统一处理。通过发展绿色采购、绿色税收、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方式,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四)先进集群打造工程
1.分类打造新装备产业集群
发挥大型骨干企业辐射引领作用,做优做强智能煤机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装备等一批具有传统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能源装备、智能纺机、通航装备等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山西新装备“一核三集群三基地”,以山西综改示范区为核心承载,打造轨道交通装备、煤机装备、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重型机械为主导的太原产业集群;以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打造轨道交通装备、煤机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为主导的大同产业集群;以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打造轨道交通装备、汽车、节能环保、农机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打造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的晋中新能源汽车、纺织机械、液压机械、铸造产业基地;打造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的长治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电子智能装备产业基地;打造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的电子信息装备、煤层气装备、基础工艺装备、铸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2.强化延伸旗舰企业产业链
补缺闭环、扶优扶强,培育一批百亿级装备制造旗舰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优势,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鼓励开展专业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配套,形成专业化配套发展格局,鼓励大型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开放共享资源,举办“专精特新”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配套合作对接活动,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专业化协作,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生态。依托山西省筹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合发展联盟契机,实施中小企业“雨露”成长计划,更好发挥专业化协会作用,搭建企业间信息、技术、资源等交流合作平台。
3.突出特色园区专业化优势
将专业化特色园区作为山西转型综合改革试验的主战场,依托晋城市南村绿色智能铸造创新产业园、太原通用航空产业园、榆次工业园区等各类园区,践行“六新”发展理念,按照园区主导产业及企业实际需求提供综合运营中心、创新中心、后勤服务中心、三废处理中心、绿色造型材料及再生工艺项目、能源动力中心、机修机加中心、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实训基地等配套设施,聚焦特定细分产品市场,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坚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山西新装备发展树立标杆。
(五)制造服务增值工程
1.助推企业发展产品增值服务
鼓励传统优势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推动煤机装备、轨道交通、纺织机械等领域企业为用户提供设备实时工况、安全预警等制造服务,降低用户维护成本,提高维修效率。支持基础较好的企业建立工业大数据平台,引导企业构建运行数据、故障监测及系统维护的综合性数据库,开展全生命周期运维监控服务,进一步积累全生命周期运行数据,建立综合性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应用先进技术开拓装备再制造领域,打通省内“逆向流通”渠道,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2.构建新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
提升企业数字化设计水平,发展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依托各类工业软件及平台,打通客户需求和生产制造可行性间的壁垒,构建快速高效联动的全三维关联设计、协同设计、优化设计与仿真计算的网络化协同制造系统,通过协同开发与云制造平台,实现总部下达生产命令,各制造基地同步研发、同步制造,指导供应商提供配套服务。鼓励企业探索共享工厂模式,支持中小微企业接入产能共享平台,打造“共享工厂”。
3.创新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积极创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发展煤机租赁服务,开展煤机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配备专业研发团队,根据不同煤层条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依托省内轨道交通和新能源重卡制造优势,打造物流产业园,创新公铁运输新模式。在煤机装备、煤化工装备、汽车、新能源装备等行业完善产业集群技术检验检测服务系统,提供工业软件、试验设备和试验技术共享服务。优化省内供应链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建设,创新供应链管理模式,提升自身供应链效率,逐步构建外界市场供应平台,结合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六)央地融合发展工程
充分发挥央企人才、技术、研发、品牌和管理等综合优势,积极推进央地装备制造企业合作,推动上中下游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示范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强强联手,在材料供应、部件配套、产品制造、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加强协同,携手做大做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逐步探索完善与央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探索创新央地合作新模式,为央企在晋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全要素保障,实现央地深度融合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统筹领导,强化规划顶层设计
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整体规划、统一部署、有效协调、形成合力,推动新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定期对新装备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通过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邀请新装备领域知名院士、专家学者等人员组成山西省新装备发展咨询委员会,依托咨询委员会联系广泛、知识密集等优势,为新装备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措施制订和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决策咨询。
(二)对接中部崛起战略,做好政策机制创新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支持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发展的各项政策,研究省级产业基础再造支持政策,支持关键基础零部件及新装备创新发展。用好用活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一揽子政策,从财政奖补、土地供给、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培育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加快建立部门会商研讨、运行监测分析、重要情况通报、重大项目跟踪、工作情况调度、政策绩效评估等常态化工作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每年滚动制订《新装备与零部件创新产品发展目录》,通过专项财政资金支持本省企业开发一批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新装备产品与配套部件,有效支撑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三)推进质量安全提升,注重领军品牌培育
围绕实现企业材料工艺质量达标全覆盖目标,鼓励企业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提升产品稳定性、可靠性、适用性,延长使用寿命。开展新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制订一批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在企业中建立健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完善新装备企业事故隐患的责任体系、管理办法、工作机制和预防控制体系,实现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分级,建立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行业协会在商标运用和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建设一批国家级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一批示范性创意设计园区和设计类服务企业。
(四)加大财税资金支持,全面深化产融融合
深化金融领域供给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创新投融资新模式,创建产融深度融合新平台,开辟产融结合新领域。引导商业银行采用银团贷款、投贷联动等方式为重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合理运用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以品牌为基础的商标专利权质押贷款等方式,积极满足创新装备企业的资金需求,建立快速审批绿色通道。搭建“金政企”合作桥梁,促进金融机构与装备企业互信合作。充分利用第三方融资服务平台,简化融资流程,提高批贷效率,加强对符合条件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鼓励社会资金支持新装备产业发展,拓宽社会投融资理财渠道。探索企业定向发债工作,实行“一企一策”的定制定向发债方案,吸引和动员社会存量资金加大流向新装备领域,活跃社会资金运作,提高社会资金收益。鼓励企业应用供应链金融、区块链金融等数字金融产品,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痛点问题。
(五)强化要素保障体系,营造产业发展环境
实施“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开辟“高精尖缺”人才引进专门通道,积极引进并扶持一批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能够引领山西新装备产业发展并带来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顶尖团队,实现“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创办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专业化研发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从业人员信息化智能化知识技术水平,培养一批面向新装备创新升级发展需求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和新时代“金蓝领”工匠。积极完善土地供应制度,推进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降低装备企业用地成本。创新电力交易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新装备企业用户,提供优惠终端电价,吸引全国新装备企业集聚,助推山西成为装备产业电价“洼地”和产业发展“高地”,实现传统电力产业与新装备产业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六)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优化投资软硬环境
围绕我国“十四五”战略发展方向,结合山西省优势特点,选择智能机器人、高端工业母机、航空航天装备、船舶海工装备等重点领域,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以市县和开发区为招商引资的责任主体,遵循市场化招商原则,“以商招商”,发展线上、线下的组合招商模式,开展“屏对屏”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级招商模式,统一布局省内各市县招商行动,统筹优势资源,实现错位发展,高度重视招商项目质量,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扎堆竞争的不良现象,大力实施补链招商、强链招商和延链招商。制定招商地图和专业化招商方案,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建立稳定的项目对接渠道。
(七)强化产业分工合作,发展区域共享模式
培育优质企业,推进“雁阵”集群升级,实施“头雁”企业培育计划,鼓励省内龙头企业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本地园区。培育一批新装备“单项冠军”企业,做专、做精、做优配套服务。每年遴选若干“雁阵”式产业集群给予示范基地授牌、专项资金奖励。深化山西各市县联动发展,引导各市县培育适合自身发展条件的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水平。增强省内城际互联互通能力,打造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新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重点布局重大新装备项目引进,建立重大项目优先落地保障机制,加快山西本地产业配套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
(八)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深度融入内外循环
以“强核心、延链条、引新兴”为重点方向,举办新装备领域高端论坛及博览会,集中展示山西新装备实力,扩大对外影响力,将山西省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产业拓展桥头堡。鼓励外资企业在山西建设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鼓励跨国公司与省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或实验室,促进国际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参与装备制造国际标准制修订,加强智能化工厂、装备、工业网络等领域的标准互认。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体系,鼓励企业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开展全球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资源配置、融资服务和市场营销。紧抓“一带一路”契机,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推动新装备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有效释放优质产能。
原标题:山西省“十四五”新装备规划发布 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4500亿元
-
以仓储物流数字孪生技术为支点,雷柏智能装备战略聚焦!
2021-06-16 -
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解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掌握海水淡化创新发展主动权
2021-06-09 -
解读装备制造行业的特殊性与数字化转型的特点
2021-06-08 -
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炭黑烟气脱硫脱硝装置EPC总承包工程招标公告
2021-06-07 -
从装备制造看云南玉溪之变——华宁风电产业蓄力再扬帆
2021-06-01 -
国网山西电力分析沿岸580多家工业企业用电数据
2021-05-28 -
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新益昌为什么能一路走红?
2021-05-28 -
通知 | 2021年第七届山西省清洁能源峰会将于山西太原举办!
2021-05-27 -
国家能源局李冶:氢能被列入“十四五”能源技术装备的主攻方向
2021-05-25 -
山西5532座光伏扶贫电站每年可产生发电收益18亿元以上
2021-05-24 -
国家能源局李冶:氢能被列入“十四五”能源技术装备的主攻方向
202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