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华电重工海环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星波:国内海上风电施工装备、能力现状分析及发展展望

时间:2021-06-24 19:01:06 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抢装潮过后,安装船总体上会出现过剩,但是从质量方面讲,高性能的施工船不足。我建议,如果想往海上施工发展,目前独立的一类的船不要再多,要造就造高性能船机,从而适应大兆瓦、深远海风电。

同时,一段时间内,单桩基础仍然是主要的基础形式,但是随着水深的不断增加和机组的大型化,单桩长度,重量都将逐步变得非常庞大。这对船机的要求非常高。导管架基础在海上风电基础占比逐步加大,漂浮式基础也会逐步的加大。风电安装船将向大型化,高效化趋势发展。海工装备造价高昂,提供工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从施工装备和效率来看,我们对标欧洲,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施工组织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海环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星波

6月24日,由北极星电力网、上海电力大学、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共同举办的“2021海上风电创新发展大会”在上海正式召开,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海环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星波先生带来《国内海上风电施工装备、能力现状分析及发展展望》,以下为现场发言:

专题推荐:现场直播 | 2021年海上风电创新发展大会

华电重工海环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星波:国内海上风电施工装备、能力现状分析及发展展望

张星波:大家下午好,我们是做施工的,所以今天下午跟大家交流的内容,主要是大概梳理一下国内做施工的装备,能力等。现在抢装潮,全国在建的项目都热火朝天,我国开发海上风电主要有五大集团,三峡,中广核,还有一些沿海省份的地方企业。

十三五期间,机组大型化趋势非常明显,而且非常快,十三五开始的时候东海大桥第一个海上风场用3兆瓦,十三五开始一些项目也是用的3兆瓦,到现在是6兆瓦起步。风机的大型化,对风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但是它对施工装备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现在有一些12兆瓦,11兆瓦风机,现在国内没有几条船能做,这是一个需要施工装备关注的点。

现在平价上网,现在大家基本上认为度电成本如果能降下来35%,这个风电项目就值得往下开发,平价就能扛得住。这样的话支撑结构,海上安装,运维都需要同步的降低。这是关于平价,我们的一些想法。

下面我们梳理一下国内现在参与海上风电施工的施工企业,大概分以下几类,一个电力系统,有我们华电重工,龙源振华,中广核工程公司,广东火电,贵州工程。这里面有一块主力军就是交运系统,中交三航,一航,天津港,三个打捞局,还有铁建系统,民营及其它的。基本上这就是目前国内参与到海上风电施工领域的。上面列的这些,基本上都自有装备,体量比较大,也具备一定的实力。

我大概就海上风电施工装备目前的基本情况做一个梳理,海上风电通常说起来,它需要两类船,一类是打桩的,一类是吊装的,海上风电打桩和安装的船舶或者起重船,一般打桩都要配备大型的起重机。起重船,装基础的吊装,施工辅助吊装,沉桩等等,现在数量很多,基本上满足施工的需求,但是适用于广东区域的大型船舶还是比较少,因为它那边水相对比较深,浪比较大,船小了到广东不行。随着风机大型化的趋势很明显,和深远海风电场开发的大型起重船需求加大。我们有一个阳江的项目,已经到40多米水深,这个船和江苏这边用的船体量完全不一样的。

下面说的是自升式平台,目前统计的有33个自升式平台,还有马上要下水的,这个数量还在增加。而且海上吊风机的不光是自升式平台了,今年抢装潮改造了不少海上油气的平台,然后改造以后参与海上抢装。海缆敷设船,因为越来越远,海缆越来越粗,载重量也越来越大,我国有14艘。

因为海上做基础,除了基础施工,风机吊装之外,还有塔筒的制造。制造厂海上风电的塔筒,导管架,单桩的制造,基本上分布在一个范围里面。主要在江苏,江苏是最多的,山东、浙江。这些单桩,导管架,塔筒基本上能满足需求,但是分布不太均匀。广东来说的话,目前还是有很多导管架从江苏浙江拖过去的。从区域上分布还是有点问题的。

做海上风电的基础结构,它需要几个能力,一个是堆存能力,因为很多单桩要做成分段,然后到码头把它总成起来然后装船,不能影响供货的连续性,以致影响海上作业的连续性和效率。还有码头出运能力,再一个是加工的设备,原来国内搞单桩5米多直径,现在8米,9米多,长度近百米了,所以对加工设备壁厚,最早五六十毫米,现在八九十毫米。对加工制造企业的设备能力也有要求。还有一个是生产规模,它也是一个制造企业的重要的指标。从这几个方面,我国规模,码头出运能力,有一些企业还是这方面受一些限制,包括堆存能力和设计加工能力。

单桩基础的制造能力,我国按照目前的设计能力,一个月可以生产12万吨。如果粗算一下,一百万的工厂,150个风机机组,这样平均起来,一个一百万的工厂,需要15万吨的产能,现在这个产能可以满足大概一年建1200万,实施情况是要打一个折扣的。但是从这个数字来看,现在钢结构的产能,总量上是够的。塔筒也是满足的,还有升压站,一年生产30几个升压站。

展望下一步,平价时代国内随着效率提高,成本的降低,双碳目标下也是有利的,逐步实现快速发展超过欧洲非常可能。

实现双碳目标,还是需要时间的,短期一两年内,大家因为消化成本需要一点时间。从开工的规模来讲,肯定和抢装潮之间有一些区别。但我相信很快海上风电会重回快速发展的道路。

我在这里也提一个建议或者问题,当然这个大型化趋势,一个是明显,一个是很快。但是也提醒一个问题,比如现在目前来讲,我们真正把11兆,12兆的基础下来了,国内目前能够施工的船机很少,意味着设备要升级或者重新造。十三五在装备方面我们建造的量已经很大了,有一些是刚刚投运,有可能面临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前面的投资还没有收回来,可能面临着用不上了,当然这也是一个过程。那还有新的投资,大型船非常贵,可能投资压力也会增大。抢装潮过后,安装船总体上会出现过剩,因为风机也大了,水也深了,离海远了,活也少了。但是从质量方面讲,高性能的施工船可能不足。所以我就建议,如果想往海上施工发展,咱们目前独立的一类的船,我建议不要再多,要造就造大的高性能船机,适应大兆瓦的,深远海风电。

还有就是根据欧洲的情况来看,一段时间内,单桩基础仍然是主要的基础形式,但是随着水深的不断增加和机组的大型化,单桩长度,重量都将逐步变得非常庞大。这对船机的要求非常高。导管架基础在海上风电基础占比逐步加大,漂浮式基础也会逐步的加大。风电安装船将大型化,高效化趋势发展。海工装备造价高昂,提供工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从施工装备和效率来看,我们对标欧洲,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施工组织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最后提一点建议,一个是海上风电产业链长,降低成本需要从规划设计制造,运输施工等环节共同努力。第二个是实现海上风电规模化集中连片开发,是降低成本的基础条件,这个很多专家都提到了,规模化开发是很重要的事情。批量法则在这里也是一样的有效的,单件小批量生产。像风机定制化,一体化设计这些都有效。集中连片区域实现产业链的协同配套,在已有船只的基础上集中精力提高海上施工作业效率。海上效率高了以后,陆上物流跟不上也是没用的。

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速记,未经演讲人审核)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