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纠偏: 坚守能源安全底线,先立后破
“双碳”战略的实施正在影响全球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将改写历史的轨迹与航程。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的,技术创新、资本入局、法制进步、意识觉醒、生产生活理念创新等都将在这个绿色转型中纷至沓来。
能源是碳排放的主阵地。在“双碳”战略指引下,中国能源产业在2021年进入转角,一场能源系统变革也在这一年启动。同时,“双碳”战略研讨、方案设计、试错纠偏贯穿2021年全年。
对“双碳”战略的纠偏,基于经济稳增长与能源保供的客观需求,是在稳与变之间的再平衡;是对“双碳”战略执行过程中“一刀切”行为的修正,以能源安全保供作为前置条件,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为经济增长提供基础支撑。
安全降碳
“双碳”战略不能搞“碳冲锋”
自“双碳”战略提出以来,国家层面自上而下制定顶层设计方案,各地区、行业企业均制定相关方案,“1+N”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同时,一些地方和行业采取“运动式减碳”的方案,一刀切控制能源消费,严控新增煤炭产能,不切实际压减煤炭生产和消费。这一系列极端行为的后果是煤炭供应不足、煤炭价格飙升、火电企业亏损、多地拉闸限电,能源电力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基于此,2021年内国家层面的纠偏、纠错未有停止。2021年5月27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提出要尊重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工作节奏。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
先立后破,安全降碳是“双碳”战略坚守的底线。所谓先立后破,即“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此为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做出的决策,强调能源结构调整优化要稳妥有序,实现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保供。
这场为时不久的“运动式”减碳,带来了超乎预期的破坏力。为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单边去煤、减煤行动也被迅速叫停。决策层也意识到,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能源转型绝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缓慢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清洁能源还未能承担大任的情况下,还需要“继续发挥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煤电的调峰和兜底保供作用”(引自2021年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煤炭、煤电重新正名。在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之间的博弈中,煤炭、煤电在2021年的能源危机中小胜一筹。从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出发,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本是唇齿相依、互为支撑,煤炭和新能源的优化组合也将是新的产业形态。
从稳定经济增长的维度看,“双碳”战略的实施需要兼顾经济增长的需求。能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在2020-2035年实现中国人均GDP从1万美元(小康水平)向2万美元(中等发达水平)跨越。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认为,“我国面临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以及几十年来经济发展对高碳发展路径依赖惯性大等困难。碳中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引擎,需要开创一条兼具成本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路径。”
价值重估
煤炭、煤电兜底,新能源重在消纳
在经济增长需求、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牵引下,我国经济发展短期内很难摆脱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清洁能源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但煤炭、煤电依然不能缺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经历2021年的能源供应链波动后,煤炭、煤电的战略地位重新得到首肯,资产价值正在不断重估。从政策导向看,清洁高效利用是以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最终归宿。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2021年11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认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历表明,现代化进程仍需化石能源。实现碳中和不是简单地去化石能源,应重视发展少碳技术、用碳技术、无碳技术,来实现碳减排、碳捕捉、碳利用,采用无碳排放能源。
煤炭的清洁利用需要从燃料向原料转变。其中,现代煤化工是煤炭清洁利用的方向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为煤炭利用清洁化创造了新条件。
所谓“原料用能”主要针对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产业领域,生产过程中原料转化为化工品,仅有少部分二氧化碳排放。在重新定义原料用能归属后,一方面可以缓解煤化工等行业用能压力,降低碳排放成本;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大宗化工品供应链稳定,防止出现产品价格大涨大落。
与此同时,煤电机组将从电量型电源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在完善的兜底价格机制和辅助服务机制下,煤电仍然可以获得高含金量的经济收益。
对于新能源行业而言,“增加消纳能力”是电力系统的新使命;政策并明确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为新能源装机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可以预见,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国内新能源装机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风电、光伏年均新增装机预计在8000-1000万千瓦。但在波动性、间歇性的特性下,新能源行业需要完善的储能、灵活性煤电、可中断负荷等调节资源,并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安全可靠性提出新的要求。
考核机制纠偏
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进一步鼓励终端用能领域的可再生能源替代。
尽管能源活动排放CO2占比在90%左右,但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并不能划等号。能源“双控”在执行上更加直接、简便,存在“简单层层分解”的问题,也并没有反映不同能源品种单位能耗排放强度的差异。将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能实现能源“双控”与能源结构调整的双重目标,控排手段更加高效。
2021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并对各省能耗双控形势进行了分析预警。受此影响,国内硅料等原材料生产受限,价格大幅上涨,对社会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可以预见,考核机制调整后,对于用能企业而言,一是,企业不会单一受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企业可以根据碳排放情况自主决策进行生产;二是,碳排放考核将进一步推动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完善;三是,考核制度上的调整,将鼓励企业最大化利用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全社会低碳的效益进一步被放大。
此外,对于不同区域而言,碳排放强度高低也代表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减污降碳能力越强,发展的空间越大,相关支持政策力度也越大。
-
河北:加快30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2022-01-26 -
需求增长缓慢推动了大型石油公司的战略决策
2022-01-26 -
60美元是油价的新底线吗?
2022-01-25 -
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战略有效吗?
2022-01-24 -
战略石油储备正在慢慢消失
2022-01-24 -
欧佩克有退出战略吗?
2022-01-22 -
石油市场担忧欧佩克没有退出战略
2022-01-17 -
康佳集团(深康佳A)拟对旗下控股孙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
2022-01-17 -
固德威与苏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同创新
2022-01-12 -
全球5大战略石油储备
2022-01-06 -
“双碳”战略引领绿色发展道路
2021-12-31 -
比亚迪与速腾聚创达成战略合作,加速汽车智能化布局
2021-12-27 -
埃克森美孚的200亿美元新战略是否会奏效?
2021-12-24 -
特朗普出售一半战略石油储备
2021-12-21 -
中国中车和中国华电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