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增量配电的春天来了?(下)

时间:2022-03-01 16:01:12 来源:鱼眼看电改

四、新政策与市场环境,对增量配电运营商的挑战

面对海量分布式设备、多利益主体的接入,对增量配电运营商来说,将面临几个方面的挑战:

(来源:微信公众号“鱼眼看电改” 作者:俞庆)

1、配网的技术定位分层化

除了输电网外,配电网可以分为“区域型配电网”和“接入型配电网”,类似电信领域的“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的概念。

目前大多数的增量配电网,其实是“接入型的配电网”,即与输电网或者区域型配电网连接,承担大量用户负荷、分布式电源接入的职能。

2、接入型配电网的业务定位变化

随着“电力市场化”和“双碳”的推进,接入型配电网不仅仅是简单的接入(单向的潮流),更多的需要实现“主动式配电网”或者“较大规模的微电网”的源网荷储协调互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电力电量内部自治平衡等多元(双向的潮流)的功能。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未来10kV以下的配网调度运行,将不再是“只监不控”或者“配调可有可无”的状态。更多的呈现出与传统电网调度不同的,“新型配电系统的云-边-端融合型调控”的智慧能源社区形态。

3、模糊的业务边界

传统的配电系统是泾渭分明的业务边界,即资产分界点以前的部分是电网公司的管理范围,以后是电力用户的管理范围。所以才有了所谓“表后市场”的概念。

但本轮电改提出的“增量配电业务试点”,从名称上就已经模糊了业务边界,否则就应该叫“增量配电网试点”。

从网的角度有资产分界的概念,但是从业务的角度,两网公司都已经开始做“综合能源服务”和“现代供电服务体系”了,也就是说未来的增量配电业务已经很难区分表前,表后。

从资产的形态看,已经出现了用户配电资产租赁服务,用户表后资产所有权并不一定是用户,资产使用者和所有者出现了分离。

从业务形态看,有个别增量配网已经在探索“增量配网+用户配电”的融合运维模式,以及“配+售+用”、“电+能+碳”的融合服务模式,所以业务边界大大模糊了。

4、多元的商业模式

一方面是能源产品形态的多元,不仅供电,还可以是冷热气汽多元的;另一方面是盈利模式的多元,除了管制类业务的供电服务收入,还包括运维服务、交易集成代理服务(如需求响应),市场化多品种零售服务、投资服务、数字化服务、咨询服务、碳管理服务等多种服务业态。

5、多元的客户需求

高压用户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的供电服务,逐步扩展到“电、能、碳”、“安全、经济、绿色”的多元化、个性化、场景化的服务需求。

所以,增量配电网投资运营方,如果还是以“供电服务”为主要的业务模式,未来一定会面临更为严峻的业务困境。

五、增量配电的新定位—新型配电系统运营商

1、外部因素的驱动

所以我们认为,由于五个方面的因素,将推动增量配电业务的前进。

一是客户的需求变化;

二是以双碳和新型电力系统政策的外部推动;

三是电力市场化的经济驱动力;

四是以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储能、新型配电开关、新型配电物联网、直流配电系统为代表的电力一二次技术融合应用;

五是以电力行业面向对象数据模型(IEC CIM)、5G、云计算、第三代数字化配电平台、边缘计算架构为代表的AI+大数据应用,都将为增量配电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内部的转型压力

现有配电价格较低,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快速地调整到位,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满足地方政府的配电基础设施投资要求,增量配电运营商资产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形成可盈利的商业模型。这部分不再赘述。

3、新的定位——新型配电系统运营商

(1)物理边界:新型配电系统在物理上,不是传统的配网概念,其上边界与上级电网连接,下边界并非在资产分界点,而是一直延伸到用户负荷的220V末端。

(2)业务边界:涵盖多种场景和多种服务形态,并且以竞争性业务作为主要盈利来源。

(3)业务对象:系统运营商,这个系统是新型配电系统,更可能是新型的能源系统。

4、什么是新型配电系统运营

新型电力系统的运营包括四层含义:

(1)物理资产的运营,比如投资的资产,甚至业主委托的各类资产;

(2)能量系统的运营,比如实现源网荷储的集中调度运营,甚至可以以“虚拟电厂”、“负荷集成商”的形态实现跨区的运营,这个能量也不仅仅只是电能;

(3)数智系统的运营,即基于数据资产,形成新型的运营模式,管理自身和用户产生的各种数字化信息,并将其转换为可确权、可交易、可变现的数据资产。比如从碳计量到碳资产的交易。

(4)内容业务运营。不是传统的基础设施运营商(比如电网、移动、广电),而是一种融合了“内容服务”、“基础设施运营”的多元运营形态。这个内容可以是运营商产生的,比如供电(大网的电,以及配网生产的电),也可以是用户产生的(比如分布式光伏、负荷侧资源),当然内容不仅仅只是电或者能源,还有多元化的服务内容。有点像电视网络运营商自己组织拍摄电视剧,可以参考HBO的案例。

运营的技术形态:CPS+AI+大数据+物联通信的广泛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一二次融合与数智化的融合,所以大部分现有的增量配电信息化技术都无法满足未来技术形态的需求。国网和南网的新一代配电数字化技术正在这方面做出尝试。但是光有技术形态是没用的,需要把技术形态和上述的运营模式深度融合。

运营的组织形态:虽然从客观上要求管制类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离,但个人认为这只是在财务上进行区分。而就组织形态而言,未来多业务融合是必然的趋势,比如资产统一运维(配网侧资产和用户侧资产)、供电+售电+能效的多元化客户服务、投资业务和碳资产业务的融合、融资业务和绿色资产的证券化融合等等。

六、增量配电的核心价值—以用户为中心

前段时间王鹏和王冬容两位老师写了《电力工业迈入“用户中心时代”》,个人对文章观点非常认同,电力商品从发电中心时代,到电网中心时代,到了今天必然走向用户中心时代。

这背后是增量配电的发展思路转换,增量配电为什么一直发展不起来,这是因为增量配电提出的时候,还是以“电网中心时代”,增量配电作为大电网的附庸,无论是划分、资产处置、股权、并网、调度运行,乃至价格,都被大电网严重制约,所以电网企业体制不改,增量配电在电网中心时代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而用户中心时代的到来,必然对增量配网的自身定位和发展模式,提出新的需求,也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以用户为中心,个人认为是两个底层逻辑的转换。

1、从发展思路上,从投资为主,转向服务为主

2015年电改文件出台时,大量资本一哄而上的关注增量配网,更多的是一种“跑马圈地”的思维,以投资的方式进入,最后因为收益率低而失望离场的也不少。至今增量配网更多的还是在配网+分布式能源+节能资产的投资领域打转。

用户中心时代,需要关注的是用户需求的满足,是一种服务产品的营销和销售,投资自然会有,但是需要的是“硬件投资+数字化+专业能源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能力越强的企业,越能挖掘深度资产投资的机会,也越能保证与客户的足够粘性,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率。

2、从价值导向上,从以收益率为主,转向客户价值满足为主

能源服务本身是不讲究收益率的,增量配电业务更多的是接入网,是以“企业服务”为特征的,所以价值导向应该是客户需求是什么?如何满足?在满足过程中如何形成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客户如何因为价值满足而付费?这种服务能否变成可持续的收入模型。

从资本市场估值模型来说,以可持续服务为基础的业务,和以一次性基础设施投资收益的业务,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估值要高得多。

这就是客户价值的意义所在。

所以增量配电业务只有摆脱“电网为中心”,甚至也抛弃掉“增量配电网本身也是一种中心”的稀缺性思维模式,才能彻底转换发展思维。

未来稀缺的不仅仅是电网资源,更稀缺的是客户的需求流、价值流、数据流,是“得客户者得天下”的时代。电网的发展逻辑从自上而下的模式,逐步转换成自下而上,微电网-社区网-区域网-高压-特高压逐层自治、分层分区平衡、只能协作互动的模式。

正如互联网最大的赢家是提供客户价值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如BAT+两微一抖,而不是掌握骨干网和城域网的典型运营商。越往需求侧走,与客户价值的结合就越紧密。

这也是为什么华为到了今天,在5G运营商业务的基础上,大规模的推出企业业务(如数字能源、智慧矿山、智慧物流),这些企业业务都是5G接入网和客户应用深度融合的产物,客户价值挖掘的越深,5G的发展就越好。

作为电力接入网络的增量配网在这个意义上,恰恰与5G作为移动接入网络具有可比拟性。

期待增量配电业务的明天会更好!

相关阅读:

增量配电的春天来了?(上)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