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关于中国芯片,这些话如鲠在喉

时间:2022-03-08 14:16:32 来源:

作为一家以AI、云计算、通信等技术为核心关注点的自媒体,芯片是永远无法绕开的话题。脑极体最早开始关注芯片是在2017年,彼时华为海思领先苹果发布了全球第一款移动AI芯片麒麟970;梁孟松加盟中芯国际,帮助中芯开始突破14nm工艺关键节点;各大中国半导体厂商的产品行销亚非拉美;手机大厂纷纷布局自研芯片之路。

当时以为这是中国芯片黄金纪元的开始,谁知道危机紧随而至。

2018年中兴事件发生,随后2019年华为被纳入美国实体清单,大量中国企业与科研机构遭遇了芯片断供,很多优秀的中国科技产品难以为继。缺乏底层技术与工程能力的中国芯片陷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直到今天也未曾解除。

2020年,团队小伙伴商量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能做些什么。最终决定,可以把历史上一次次的芯片封锁、芯片突围记录下来,让大家看到芯片博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背后的因果逻辑是什么。这些内容以“芯片破壁者”为题,在脑极体平台进行过长期连载。

之后,我们希望在讨论芯片战的历史之后,再回到今天中国芯片面对的现实。从外部环境与中国力量两个角度审视我们正在经历的芯片突围。这部分新内容与连载内容整合修订,成为了我们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芯片战争:历史与今天的半导体突围》。

关于中国芯片,这些话如鲠在喉

就在最近几天,俄乌战争又一次让人看到了科技战、芯片战的可怕。科技封锁与芯片断供从不遥远,甚至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在晶体管里闻到硝烟的味道。

按照老规矩,新书出版之际想跟大家聊聊书外的一些东西。或许也正是这些东西推动着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并不好写的话题写下来。

三个人,三段记忆

无论是在写这本书之前,还是为了完成书中的内容,我们接触沟通过大量半导体行业从业者,以及对这个行业有兴趣,有好奇的人。这些人,这些记忆可能不适合出现在书里,但他们确实让我似乎捕捉到了什么。

简单给大家说几个小故事。

故事一。几年前,我在某次展会认识了一位德国科技记者。大叔比较健谈,后来我们经常邮件沟通一些对科技热点的看法。当中国科技企业受到芯片断供之后,他跟我说欧洲科技媒体对此并不雀跃。因为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甚至是唯一能够保持高增长的市场。美国的芯片,欧洲的半导体原材料和设备能销售到哪?只能去中国。

所以,只有政客和网民会高呼对中国进行打压,行业内人士几乎没有人赞同与中国在芯片上交恶。不仅中国依赖全球半导体供应,世界在半导体上也依赖着中国。

关于中国芯片,这些话如鲠在喉

第二个故事,是一次我们去探访山西大同的一座煤矿。矿上的门岗师傅得知我们是北京来的科技自媒体,马上进行了猛烈发问:华为到底怎么样了?中国芯片到底行不行?他不懂那么多技术名词,产业概念。但他的热忱和急切,似乎就是某种力量。

再讲一个行业内人士。为了写这本书,我们联系过非常多的半导体从业者与管理者。其中十有八九都让我们吃了闭门羹,好在最后也积累了足够多的素材。其中一位朋友是半导体大厂的封装工程师,就像其他人一样,对问题表现得非常谨慎,只愿意发表最低程度的见解。

当我们问他,你认为中国应该怎么赢得这场芯片对抗。他想了想,非常坚定地说:“我们多加班,说不定就赢了。”

我们访问过的半导体从业者大体如此,噤若寒蝉,一腔孤勇。

其实半导体是件苦差事,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薪酬和升迁都没有互联网大厂来得猛烈,如果没有这几年的国际局势变化,甚至没有多少关注。

以上这些人,他们的身份不同,态度不同,见解不同,但显然对中国芯片是有共识的。这种共识应该用一个器皿沉淀下来。这两年,华为经常说最大的力是合力。那么应该如何形成关于中国芯片的合力?

这是我们写作这本书的第一个目标:完成一次沟通。

了解,先于爱恨

在《芯片战争》的部分内容进行连载的时候,一位业内朋友对我们的工作表示了肯定。他觉得确实需要一些内容来讲述芯片的来龙去脉。现在提起科技,大家普遍关注的是互联网江湖和一个个造富神话,年轻人也大多心向往之。长此以往,大家都不了解半导体,芯片人才不就难以为继了吗?

我们很难真正了解年轻人对芯片的看法,但确实可以注意到随着芯片成为国民话题,各种极端化的言论甚嚣尘上,甚至占据了很多社交平台的主流。

一般来说,极端芯片言论无外两种。一种高度唱衰,认为中国从底层发展芯片是闭关锁国,早就被证明此路不通;另一种强度自信,认为必须一切自己来,从光刻机、晶圆开始造起,进口一点东西就该当投敌。

然而半导体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盘根错节,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问题和局面。不可能走向任何一个极端,也没有国家、地区和企业能够用极端的半导体策略赢得竞赛。

这些极端言论背后,真正的问题在于半导体相关的知识过于稀少,阅读门槛又往往太高。为什么出租车司机师傅谈论国际局势能滔滔不绝,比联合国秘书长还了解天下风云?是因为他始终在收听广播,知识供给充足。那么想要形成关于芯片的有效共识,或许也需要先提升一部分知识供给。

毕竟,了解先于爱恨。

关于中国芯片,这些话如鲠在喉

幸运的是,如今讨论芯片的书开始增加,但视角往往聚焦于问题,而不是问题背后的因果。

《芯片战争》希望切换多个视角,更立体地展示出围绕在芯片周围的博弈与竞争。

首先,我们回到历史。芯片战争不是针对中国创造的,也不仅出现在今天。历史的记忆和经验,可以让我们了解真正的芯片博弈。

其次,这本书希望用多个视角来审视芯片问题。从技术、公司、地缘等维度的博弈与突围,完整展现出芯片的竞争关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国际局势这个简单层面。

最后,我们还希望将最新的情况与历史贯穿到一起,把中国目前的芯片发展机遇与进程纳入进来。所以大家能够看到多样性计算、AI芯片、RISC-V这些在中国最热络的芯片关键词。

关于中国芯片,我们当然希望一天建立IDM,希望一家公司、一位伟大科学家瞬间解决问题,甚至有人希望一场战争可以改变一切。但这些都是不可能的,芯片没有奇迹,也不能押注在极小概率事件上。赢得芯片战争,只能靠耐力,靠智慧,靠我们自己。

这是我们写作这本书的第二个目标:讨论一些常识。

芯片,绝不能变成男足

中国男足输给越南的那天,前《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发微博说:中国“举国+市场”的打法可不光是男足,如今一些民用比重高的重大科技攻关也是两股劲在共振。这些重大科技攻关一定要避免男足的陷阱。

在我看来,这段话简直就差报芯片的身份证号了。但事实确实如此,伴随着美国对部分中国企业进行芯片断供,国家开始大力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陆续出台,资本紧跟下场,各种名目花哨的芯片项目拔地而起,各种惊人目标被提出,把半导体产业弄得非常浮躁。

这些企业、基地、项目工程陆续出现了暴雷事件,也有很大一部分在大力宣传上马后就偃旗息鼓。这些“芯片乱象”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难以调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终导致产品为应付验收而生,缺乏商业价值;涉及过多的非技术要素,在资本与权力的博弈中失去初心;为了赢得支持许下大愿,最终无法兑现外界的过度期待。

这些问题确实颇有男足的影子。但要知道,男足大概只在惨败的时候才能得到关注。

关于中国芯片,这些话如鲠在喉

足球需要冷静和理智,更遑论人类智慧的最高峰,芯片。围绕中国芯片的,有太多技术之外的声音。所以这本书也确实希望进行一些面向产业的呼吁。比如说:

1.历史一次次证明,芯片有朋友才有未来,对抗国际化是不可行的。其实中国是最擅长国际化的民族,从丝绸之路到命运共同体,和而不同是芯片的真实需求,闭门造芯片绝对不行。

2.该给市场的,一定要交给市场。半导体厂商需要理解消费需求,也需要积极培育和引导市场,获取常态化支持。这个过程中要有积极性,耐心,甚至一点点牺牲。

3.培育新的核心技术,需要全产业链共同努力,将不成熟的慢慢成熟。新技术才是中国芯片的破局关键点,这是一个永远旧路不挡新路的行业。好在我们有非常多的机会。比如AI,比如物联网,比如软件化、存算一体。

这是我们写作这本书的第三个目标:完成一点点呼喊。

开放,祛魅,共赢,中国芯片才能最终蜕变。

《长津湖》里,伍千里对弟弟伍万里说:一个蛋从外面被叼开,注定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很可能是只鹰。

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

希望我们和中国芯片一起啄开自己,变成鹰。

关于中国芯片,这些话如鲠在喉

微软雅黑;font-size:14px;">原文标题:关于中国芯片,这些话如鲠在喉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