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德国“找气”,沙特拟增产,全球能源格局生变?

时间:2022-03-22 11:51:47 来源:

最近一段时间,德国正为减少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四处奔波。刚刚过去的周末,德国不仅与挪威达成了共建氢气管道的协议,还与卡塔尔敲定建立长期能源伙伴关系,共同推动液化天然气供应计划。

与此同时,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公司)20日高调宣布将投资增产石油——将增加石油生产支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球需求……到2027年将把原油“最大可持续产能”提高到每天1300万桶。

一时间,惴惴不安的市场似乎吃到了“定心丸”。在西方对俄封锁、油价持续飙升的背景下,欧洲经济巨头德国、全球产油大佬沙特的上述举动将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德国态度变了?

身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在能源供应方面却显得“底气”不足:55%的天然气、52%的煤炭和34%的石油都进口自俄罗斯。俄乌冲突发生后,德国担心能源供给受到打击,一直拒绝对俄实施全面能源禁运。

正因如此,最近几周,西方舆论对德国的质疑和批评不绝于耳。德国也为减少对俄能源依赖绞尽脑汁。除了暂停与俄罗斯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减缓煤炭退出计划步伐外,德国总理朔尔茨上月还宣布在德国北部建造两个液化天然气的新终端。

刚刚过去的周末,在约20名德国商界代表的陪同下,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开启对海湾国家卡塔尔、阿联酋的访问。在此之前,哈贝克访问了另一个天然气出口大国挪威,达成氢管道合作协议。

舆论认为,德国正在“追求”天然气生产国,以解燃眉之急。

3月20日,哈贝克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与卡塔尔埃米尔(国家元首)塔米姆会晤,双方同意建立长期能源伙伴关系。德国经济和气候行动部发言人透露,合作已敲定,德国企业代表将就合同条款与卡方谈判。不过,德方没有给出进口计划的详细数据。

卡塔尔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之一,目前主要面向亚洲市场。有数据显示,其天然气出口总量紧随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位列全球第三。卡塔尔当天晚些时候称,卡方多年来一直寻求向德国出口天然气,但相关讨论并未落实成具体协议。原因之一在于,德方缺乏必要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基础设施。

这也是德国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俄油气依赖的困境之一。一直以来,德国没有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天然气进口几乎完全依赖俄罗斯、荷兰和挪威的管道。换言之,德国目前仍无法直接从卡塔尔接收液化天然气,需经荷兰和比利时的接收站输送入境。成本自然会比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更高。

不过,德国这次似乎下定决心。据卡方称,德方确认将为在德国新建两处接收站开辟“快速通道”。据业内估计,建成可能需要三年时间。

“从德国近来的举动看,它对待俄罗斯的态度有所转变。”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指出,过去,德国一直认为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是经济项目,不属政治范畴,即使乌克兰局势恶化,俄德仍可以维持正常经济往来。但此次俄乌冲突发生后,美国一边拉着欧盟对俄罗斯进行各领域制裁,包括封锁油气出口;一边还不停炒作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过度依赖,尤其是天然气方面。

郑春荣注意到,在美国的诱导和拉拢下,德国舆论和民意发生一些变化,出现诸如“宁愿挨冻也要自由”等说法。一些民调显示,不少德国人支持对俄禁运。可以说,尽可能减少对俄油气依赖已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正因如此,德国政府提出要与俄罗斯油气资源“作切割”,推动能源供应多样化,加大对俄罗斯的施压和制裁。

与此同时,郑春荣还提醒道,尽管找到供气伙伴,但德国仍然面临挑战,未来可能会有经济滞胀的风险。目前德国通胀高企,俄乌冲突之下,又罕见增加国防支出,本来应该投入绿色化、数字化等领域的资金相应地就会被压缩。不过,经济前景仍受到俄乌局势走向、能源市场走势等因素影响。

沙特回心转意?

四处找“气”,不是德国一家之举。在哈贝克抵达海湾前,英国首相约翰逊16日闪电访问沙特和阿联酋,试图说服两个传统盟友提高石油产量。但英国媒体报道,约翰逊的中东之行“空手而归”。

约翰逊的遭遇并不让人意外。据称美国总统拜登此前想与沙特和阿联酋领导人通话讨论石油增产,但遭后两者“拒接”。不过,就在3月20日,增产形势似乎有点柳暗花明。

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公司)20日表示,为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长期需求,将把2022年石油生产的资金投入增加约一半,至400亿至500亿美元,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球需求。公司同时高调晒出“成绩单”:2021年净利润翻了超过一倍,达1100亿美元。

从拒绝求援到主动投资增产,沙特方面为何“回心转意”?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邹志强认为,在市场供应紧张的背景下,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国家都在与海湾国家取得联系,希望后者增加油气资源供应。海湾国家的地位无疑水涨船高。但无论卡塔尔与德国合作,还是沙特宣布增产,外部需求和压力都不是最重要的。它们之所以这样做,更多还是综合考量多重因素(传统政治倾向、市场地位和长远利益等)后的主动作为。

首先,自拜登政府上台以后,沙美关系不睦,沙特此前或有给美国“看脸色”的想法。

其次,乌克兰局势仍在发展中,作出政策决定需要一个过程。“欧佩克+”作为一个机制,内部需要协商。作为核心成员,沙特、阿联酋需要兼顾各国感受,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结果等。

再者,油价长期高涨对它们并不利。历史教训表明,油价过高,石油被取代的动力就更强、技术进步就更快、它们遭受的反向冲击就更大。它们近年来已感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能源转型压力。在尚未找到替代石油出口的支柱产业前,油价过高非它们所乐见。

最后,归根结底,沙特等国关心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出口量,而是如何提升在全球能源市场的份额、权力和地位。

据悉,下一轮“欧佩克+”会议将于3月31日举行。主要产油国的具体增产计划届时会更加明朗。

新一轮大洗牌?

自俄乌冲突发生后,西方一直在问:它们究竟离得开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吗?

数据显示,今年全球石油需求或接近每天1亿桶。从损失看,俄罗斯石油日产量约为1000万桶,其中约一半用于出口。一旦全球禁令出台,俄罗斯或在市场上留下每天500万桶的供应缺口。天然气方面,它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对于任何寻求替代俄罗斯油气产品的经济体来说,选择极为有限。”国际能源署的一份报告指出。

“欧洲国家不可能一下子砍掉对俄油气进口。”邹志强指出,从俄罗斯的油气产量和出口量规模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包括沙特等海湾国家都没有足够的机动石油产量来替代,都无法解决欧洲燃眉之急。但长期来看,这可能会是一个缓慢减少的过程。在当前政治氛围下,欧洲国家下了决心要与俄罗斯切割,这将对未来全球能源市场格局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谁能够填补这个缺口,可能会是多种因素、多方博弈的过程,涉及美国及北美油气资源、欧洲可能进行能源转型等,不是单纯的几百万桶石油由谁代替的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欧洲国家为“去俄罗斯能源”从长计议、四处奔波,舆论开始关注另一个问题:世界能源格局是否会出现新一轮大洗牌?

“自本世纪10年代美国实现能源独立以来,全球能源格局是美、俄,以及沙特为代表的海湾产油国三足鼎立。未来,三极中的一极——俄罗斯会受到削弱、地位有所下降。”邹志强说,以海湾产油国为代表的欧佩克的地位在短期内可能会进一步凸显、回升。但这个过程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仍要打个问号,因为总体来看,传统油气生产国的地位呈下降趋势。美国未来的地位可能也会上升。但欧洲是否接受从北美进口价格较高的油气资源,仍要看美欧之间如何博弈。如果欧洲从北美的进口量较少,只有几十万桶,也就无法构成对现有能源贸易格局的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邹志强指出,俄乌冲突背景下,能源安全问题愈发凸显,各国可能都在反思和审视自己的能源供应稳定性问题。对外来说,与传统产油国(海湾国家、非洲国家等)的关系,正受到能源消费国更大的重视。对内而言,各国是否会对能源政策进行调整,比如对气候变化的承诺、国内能源布局、新能源投资等,同样值得关注。总的来说,与长期的气候变化比,欧洲更优先考虑的议程是中短期内的能源安全问题。而美国已实现能源独立,其政策选择的余地要比欧洲国家大得多。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