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紧急总动员!这场经济大考,没有一个地方敢躺平

时间:2022-06-17 20:17:17 来源:

紧急总动员!这场经济大考,没有一个地方敢躺平

经济大考,各地如何求解?

文 | 华商韬略 周瑞华

天津35条、北京45条、上海50条、广东131条、重庆147条……

稳经济,保就业,全国各地都在加速跑。

【1】

5月14日,上海静默期间,深圳卫视《辣妈学院》节目创办人李欢,在停工后2个多月后,发布了一条《魔都小老板又遇发薪日》视频。

她在视频中,讲述了自己面临的困境:月收入从千万跌到0,但160名员工200万的薪酬,外加租金、物业费,一个月300万的支出不能停止。

她说自己就像站在跳板上,没有退路,只有向前走、往下跳。即便借债发薪,也要苦苦支撑下去,等待一个奇迹。

这条独白式视频,真实地展现了疫情下众多中小企业的处境,引发了很多创业者的共鸣,播放量超过了500万。

线下录制停摆,李欢尚且可以转战“云录制”,维系运转;但对于制造业而言,线下供应链的停顿,无异于卡住了企业的脖子。

4月初,因物流受阻,浦项(重庆)汽配公司一批配件迟迟无法到货,生产进度受到影响。公司想从其他供应商下加急单,但面临着不小的资金压力。

正一筹莫展之际,几天后,一笔950万元的款项汇到公司账上。

这笔款项,是当地税务局为缓解中小企业压力,为企业办理的一笔留抵退税。

浦项(重庆)收到950万元的退税后,克服困难开展生产。重要的是,作为汽车产业链上的一环,这个“卡点”被打通后,下游企业也开始正常运转。

今年一季度以来,疫情在多地频发,中小企业屡受冲击,一方面,订单骤降、收入锐减;另一方面,物流受阻、复工复产难;加上回款周期拉长、原材料涨价、成本高企等因素,产业链、资金链承受着巨大压力。

疫情以来,为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国家出台了一套减税降费组合拳,把真金白银送到企业手中。

这其中,支持力度最大的,就是持续加码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它把企业将来才能抵扣的“进项”增值税,提前全额退还给企业,让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得以维持公司运营。

紧急总动员!这场经济大考,没有一个地方敢躺平

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已在全国落实落地,纾困政策效应开始显现。

据国家税务局数据,截至今年5月31日,累计退税已达到14624亿元,其中94.9%为小微企业,共计退税7039亿元;中型企业占比4.4%,共计退税3412亿元,占比23.9%。

我国市场主体1.5亿户,其中超过95%为中小微企业,在疫情下步履维艰。这笔留抵退税,对许多企业而言,是一笔“救命钱”。

【2】

一方面,要给企业资金做“加法”,另一方面,也要为企业“减负”。

月新时代科技公司是北京市一家“专精特新”企业。今年6月,公司负责人收到通知,“房东”京仪科技孵化器减免了半年租金,共计166万元。

京仪科技孵化器是北京控股集团旗下京仪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目前,京仪集团已累计为500多家小微企业“租户”减免租金1.66亿元。

4月22日,北京市国资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了中小企业减免租金措施,对其承租的国有房屋,位于中高风险区可减免6个月租金,非中高风险地区则减免3个月租金。

截至6月9日,这一政策已惠及北京市4.66万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涉及64.5亿元的房租减免。

房租、人工、水电、原材料,占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头。以疫情中两个“特困”行业餐饮、酒店业为例,一般来说,一家连锁酒店的房租、人工和水电,分别占运营成本的30%、30%和10%。据同花顺数据,北上广深餐饮商铺的租金,已超过1000元/平方米/月。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就联合14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为餐饮、酒店、零售、民航等五大“特困”行业“减负”,除了给予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6个月租金以外,还实施阶段性缓交社保。

除了为企业减轻运营成本,各地也通过各种手段,给企业减费让利。例如,重庆市出台金融普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延期还本付息、优惠利率贷款等支持后。

一家轴承生产厂家因资金短缺,无法按时偿还到期贷款,通过绿色审批通道,完成了续贷。

一加一减,企业就有了现金流。

“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而利润是脂肪,没有了利润,还可以撑一段时间,但是没有了现金流,企业就会倒闭。”一位专家说。

【3】

据工信部统计,今年以来,纾困政策密集出台,国家层面推出20多个支持中小企业政策,地方层面推出了50多个。

这些施救政策不仅包括前述金融支持、减税降费,更聚焦于打通生产环节堵点、畅通物流等重要措施。

6月初,嘉兴一家小微企业——福盈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会议室内,嘉兴市政府组织了一场光伏产业链供需对接会,上至嘉兴市经信局领导,下至嘉兴市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均到场出席。

光伏是嘉兴当地重点产业之一,受疫情影响,原材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是当地光伏企业面临的难点。

于是,由当地政府负责“搭台”,召开了这次会议,着力解决痛点。

产业链不畅,是疫情下许多企业共同面临的困境。停工、物流和港口运输受阻,对汽车、电子、机械等集中在上海及长三角疫区的产业链造成较大冲击,不少企业被动停工停产。

上海是我国汽车产业重镇,牵一发而动全身。

4月中旬,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朋友圈喊话:上海供应链再不复产,5月全国车厂都得停工!

紧急总动员!这场经济大考,没有一个地方敢躺平

受疫情冲击的,不止汽车产业链。3月以来,各地实施严格的交通管控,再加上上海疫情外溢波及长三角,集成电路、消费电子、装备制造、农用物资、食品、医药等都被迫中止生产。

为了推动重点产业恢复和提高产能,工信部将“保通畅”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4月中旬提出建立重点产业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并为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链较长、供应层级多的行业,搭建产业链供应链协调平台,通过加强跨省、跨区域上下游协调,确保产业链的稳定畅通。

以汽车产业为例。4月初,由工信部牵头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平台上线后,仅一个月时间,就推动解决了汽车产业链供应企业对复工复产、物流运输等方面的问题4000多批次。

各省也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联动工信部平台,汽车产业加快恢复生产。比如,浙江省梳理出214家企业,建立“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落实复工复产、运输保障等服务。

5月,浙江省内的吉利集团、零跑汽车等整车企业都恢复生产。当月,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3.39万辆,环比增长23.21%。

跨区域的产业链,也在省际互认和信息共享中,协同联动解决具体问题、破解堵点卡点。

3月疫情突袭,半导体公司华润微电子(重庆)有限公司面临着两大难题:公司20%的员工无法到岗,且大量原材料来自疫情严重的长三角地区。

尽管公司列入政府白名单,但供应商问题不解决,工厂依然“无米下炊”。

为此,重庆市协调航空、铁路、公路的交通部门,并发函给上海市协调产品的关检、运转部门,打通一道又一道关口。

进入5月,一辆辆货车源源不断地运来原材料,华润微电子重庆园区的工厂里,又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每天生产数百万颗集成电路芯片。

截至6月14日,2.25万家部省白名单企业已经全部复工,上海企业达产率超过了70%。这些企业“以点带链”,带动了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复工达产的步伐。

【4】

生产可以快速有序恢复,但消费的重启却十分漫长。

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今年一季度,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4%,是经济主引擎和压舱石。

但今年以来,全国多省疫情频发,居民购物、外出就餐减少,加上失业、收入锐减等因素,消费者消费意愿普遍降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0.5%。

其中,珠宝、化妆品、通讯器材等品类降幅均在20%左右,粮油、食品、饮料等保持增长。

换句话说,居民正在减少非必需品的消费。

今年1-4月,已公布数据的18个万亿级城市中,有8个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负增长。

不过,逐月来看,消费正在好转。今年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5月则同比下降6.7%,降幅收窄。

今年前5个月,珠宝、化妆品、通讯器材等高端消费品的下降速度,也收缩到了10%左右。

紧急总动员!这场经济大考,没有一个地方敢躺平

虽然,当前经济依然急需刺激消费,来重振信心。

但上面的数据,或许从某个侧面,映证了发放消费券立竿见影的效果。

今年五一前夕,深圳市通过电商平台,狂撒5亿消费券,打响一线城市促消费“第一枪”。

据不完全统计,自4月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发放消费券,投放总额超过34亿元,主要集中在汽车、家电、餐饮、文旅等领域。仅广东省就已累计投放五轮。

尤其是汽车、家电等大件消费品,是“以点带链”,提振消费和就业的重要举措。

5月,工信部、商务部等联合启动新一轮2022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对15万元及以下车型,给予3000-5000元补贴。

2021年,汽车产业占到中国GDP的10%。数据显示,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可拉动上下游物流运输、保险等关联产业增值2.64元,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能带动7个相关产业就业岗位。

某种意义上,拉动汽车消费,就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5】

消费券作为一种急救措施,短期内可拉动消费,但长期来看,还得保就业。

居民消费意愿降低,关键在于兜里没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5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16-24岁人口失业率更是高达18.4%。

上海解封后,有媒体发文,讨论上海是否会出现“报复性消费”,评论区清一色是这样的回复:

紧急总动员!这场经济大考,没有一个地方敢躺平

提振消费信心,关键是保就业,保证居民手里的现金流。为保就业,从各级政府到企业,再到高校,都在行动。

过去3个月,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宏舟,多次走进直播间,“推销”自己的学生。

疫情反复,零售、服务业等吸纳就业人口较多的行业受重创,用工需求紧缩,“撞上”千万大学生毕业,让今年的就业形势,格外艰难。

卷不动的名校博硕士、海归人才,纷纷流向三线城市,乃至小县城,争夺底层公务员职位,成为今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为保就业,各地频频出大招。

一是稳岗位,不裁员就给补贴。上海最近出台政策,餐饮、零售、交通运输、旅游、文体娱乐、会展、住宿等七类行业企业,裁员率不超过2021年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5.5%),即可向企业注册地所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申请600元/人的补贴。

二是扩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比如,江西近期出台政策,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一次性补贴5000元,大学生创业,一次性补贴5000元至1万元,真金白银扶持就业。

三是激活市场主体信心,扩大就业空间。

我国1.5万亿市场主体中,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它们也是就业的主体。

纾困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真金白银,还要服务好企业,让它们恢复“造血”功能,吸纳就业,才能支撑经济行稳致远。

【参考资料】

[1]《推动复工复产,保产业链供应链》澎湃新闻评论

[2]《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出台,多措并举保链促消费》第一财经

[3]《4月18个万亿级城市中17个消费负增长,失去的消费如何“回血”》每日经济新闻

[4]《纾困在基层丨失业补助、延期还款……各地出台纾困措施 助受疫情波及群体渡过难关》中国青年网

[5]《焦点访谈丨疫情之下 各地助企纾困出实招》央视焦点访谈

[6]《上海重振经济50条措施:“减免租金、缓交社保”带来实实在在获得感》周到上海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紧急总动员!这场大考,没有一个地方敢躺平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