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太阳能 >

狂奔中的阿里健康

时间:2022-02-08 18:17:08 来源:

伯虎点睛:2014年,马云在北京画了个圈,从此种下了“医疗梦”。

文 | 唐伯虎

2020年12月8日,京东健康正式登陆港股。

刘强东对京东健康评价颇高。

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话是,刘强东对京东健康CEO辛利军说:“我感觉,这事儿(大健康)做好了,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京东。”

和刘强东有同样想法的,还有马云。

2014年,马云看到了中信21世纪垄断药品数据的潜力,决定花大价钱用阿里巴巴和云锋基金收购中信21世纪。

2年之后,中信21世纪经历变数,改名阿里健康。

7年来,这两个巨头常被各大媒体拿来比较报道,比起京东健康的高开高走,阿里健康这两年显得沉寂。

狂奔中的阿里健康

马云的野心

据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阿里健康营收达到了93.6亿元,但随之而来的是亏损不断,去年上半年就亏损了2.3亿元。

今年8月2日,香港恒生指数上涨了1.06%,可是阿里健康却直接低开,盘中最大跌幅达到6%以上,最终收盘下跌了1.32%!

阿里健康为何会深陷舆论漩涡之中,首先我们要清晰,阿里健康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2014年,阿里巴巴与马云个人参与的云锋基金联合投资,以约13.27亿港元认购中信21世纪44.23亿股份,持有后者54.12%股权,随后改名为阿里健康。

目前,在经过增持后,阿里巴巴持有阿里健康63.74%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21世纪曾是从事医药产品电子质量监督企业,主要在医药产品的电子监管码上。

由于医药安全问题,当时国家出台了政策,要求所有的医药产品都需要加上电子监管码,方便溯源追责,而在医药产品电子监管码上,中信21世纪是龙头企业。

2008年9月7日,国家药监局发布通知,委托中信21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设立培训教室,开展电子监管码的培训,这相当于变相的把电子监管码完全交给中信21世纪来做了,而这个中信21世纪却是一家民营企业。

贴个编码,成本事小,数据事大,一旦中信21世纪掌握了所有的医药企业药品数据,那将有可能成为一家垄断医药行业的企业,危害极大。

马云正是看到了中信21世纪垄断药品数据的潜力,才在2014年花大价钱用阿里巴巴和云锋基金收购中信21世纪。

但是,这遭到了其他药企的强烈反对。

2016年,湖南养天和大药房起诉国家药监局强推电子监管码;随后,老百姓、一心堂、益丰药房、大参林、漱玉平民等19家连锁药店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全面取消电子监管码。

最终,药监局发布公告,暂停执行电子监管码相关政策,事件落幕。

而暂停政策后,中信21世纪彻底失去了对药品数据的垄断权,不得不转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阿里健康,由此诞生。

狂奔中的阿里健康

第二个淘宝?

在阿里健康的身上,多少能看到当年淘宝的影子。

阿里健康与京东健康的业务大致相同,分为医药电商、消费医疗以及一部分偏福利性业务。

其中,医药电商主要分为直营、第三方和O2O三部分,对应京东健康的自营、平台、全渠道布局三块业务。

可以看出,阿里做的更多是平台生意。一是通过自身的线上自营店销售合作方的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产品,从而进行分佣。二是担当着二房东的角色,收取“房租费”,赚取商家佣金和平台使用费。

2016年8月,阿里健康完成收购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后更名为“阿里健康大药房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健康大药房”)全部股权,并快速启动了医药电商自营业务。

同年9月,阿里健康的医药自营业务(阿里健康大药房、阿里健康海外旗舰店和阿里健康旗舰店)上线,业务范围包括自主经营的B2C零售、相关广告业务和B2B集采分销业务。

在2021财年数据中可以清晰看到,阿里健康总营收155亿元,其中医药自营业务收入为132亿元,也就是说阿里健康85%的营收都来源于药品销售。

而严重依赖药品销售的结果,便是阿里健康的获客成本居高不下。在营销费用上,成本由去年同期的7亿元上升至12亿元,暴涨了69%。

大量的烧钱做营销,截至2021年3月,天猫医药平台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超过了2.8亿,同比增长了9000万人。

烧钱获客卖药,这手法与教育培训行业的烧钱获客模式颇为相似。

2020年阿里健康市值最高时达4000亿港元,京东健康市值最高时超过6000亿港币。

但与高市值不相匹配的是业绩。京东健康2020年营收194亿,净利润亏损;阿里健康2020年营收155亿,净利润3.49亿。

反观线下实体药店的益丰药房和大森林,大森林2020年营收146亿,净利润10.62亿,市值最高800亿;益丰药房2020年营收131亿,净利润7.68亿,市值最高800亿。

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虽然是互联网医疗企业,但是主营收入主要靠药品,跟线下药店营收结构相差无几。

从数据来看,阿里健康仍在商业化探索和孵化的路上。

其中,O2O业务就是一个探索。

阿里健康在O2O业务上的发力较晚。截至2020年3月,阿里健康的“30分钟送达、7*24小时送药”服务仅覆盖了杭州、北京、广州、深圳、武汉、上海、成都等共14个城市。

2020年11月,阿里健康联合蜂鸟即配已在全国超过140个城市推出“急送药”服务。

截至2021年3月,阿里健康实现了100座核心城市次日达。

在渠道布局上,阿里健康落后的不止是一两步。即便背靠阿里,阿里健康也没有自建物流体系。

为什么?投入大,产出慢,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回本。

阿里健康除与相关企业合作外,药品运输只能通过第三方快递。依赖第三方物流的阿里健康只能通过菜鸟做文章,在最后一公里上拿出解决方案,但这难免又要与美团等企业以及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传统连锁药店及医疗机构展开新的竞争。

在物流方面,与阿里健康竞争多年的京东健康显然有着自己的优势。

京东健康利用其遍布全国的配送基础设施网络,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健康的O2O业务已经覆盖了超过200个城市。从减少成本的角度来看,阿里健康已被领先一截。

严重依赖电商的阿里健康,为什么这些年逐渐掉队?

狂奔中的阿里健康

追赶者

如果说在电商领域中,阿里以淘宝和天猫的先发优势获得市场先机,那么在药品零售领域,这个优势并没有得到体现,无论是在自营抑或是开放平台,阿里健康更多扮演着“追赶者”角色。

尤其在2017年之后,阿里健康通过合并天猫国际药品部分,并用饿了么延伸本地药店的O2O业务,在业务上有明显的积极进取态势,但截至目前,其与京东健康在总规模上仍然有一定差距。

深究阿里健康的亏损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战略收购支出以及运营花销过大。

据阿里健康财报披露,2014年至2018年期间,阿里健康投资(收购)累计金额达到约46亿元。同时,在2019年上半年内,其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为3.33亿元,同比增长52.85%。行政开支及产品研发开支分别增长了18.11%及22.96%。各类支出大幅攀升之下,使得“造血”能力偏低的阿里健康没能及时填补支出的漏洞,入不敷出最终导致亏损不断。

其二,创新型业务的盈利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消费医疗就是其中的创新业务之一,作为阿里健康2019财年一项新增的业务,消费医疗发展势头较猛。

2019财年上半年,阿里健康消费医疗事业部成立,主要布局体检、医美、口腔、疫苗等大健康服务类领域。

2018~2019年内,来自消费医疗业务的收入达到人民币1.28亿元,同比增长275.5%,全年GMV同比增长超过140%。消费医疗业务2018年贡献营收比例为1.4%,2019年该比例增至2.5%。

但在消费医疗领域,仅医美这一细分赛道便跑出不少独角兽。比如新氧,作为互联网医美第一股,新氧正在纵向深入医美产业上下游,横向拓展至消费医疗领域。

可见,消费医疗这个赛道非常拥挤。

曾经,一位行业人士就分析:“不管是像阿里、腾讯这样的大流量平台,还是好大夫、微医这样的严肃医疗平台,还没有出来一个真真正正属于消费医疗领域的品牌。”

即便阿里健康将其视为集团利润的重要引擎,但面对劲敌突围并非易事。

为抢占市场,阿里健康在前期大量的资金输出,可何时才能结束这场疯狂的“烧钱”游戏却是个未知数。

除消费医疗,阿里健康也在做智慧医疗方面的布局。

截至2019年9月底,阿里健康上提供在线健康咨询服务的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营养师合计超过27000人,其中主治、副主任及主任医师占比过半,达到18000人。

只是,智慧医疗行业毕竟是个新兴行业,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去研究。

首先,行业研发费用高、投入周期长。众所周知,技术方面的开发免不了投入高昂的研发经费,这也反映在阿里健康的财报数据中。2019年上半年,其产品开发支出为人民币1.35亿元,较2018年同期的1.03亿元涨幅达30.3%,亏损金额为760万元。

当然面临这一问题的不只阿里健康一家。号称“互联网医疗第一股”的平安好医生,在2019年上半年研发运营费用有5.44亿元,较2018年上半年的人民币3.76亿元增加44.7%,四年累计亏损达30亿元;1药网2019年第三季度的运营开支为人民币1.654亿元,同比增长13.7%。

能够预见,在智慧医疗、消费医疗板块,阿里健康仍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和运营费用,尽管2020年实现净利润3.49亿,但后续的投入与之相比依旧是杯水车薪。

重电商、重营销、轻物流、对市场的迟缓、创新业务进展的缓慢,也让阿里健康这两年沉寂了。

何以解忧?唯有狂奔。

参考来源:

1.首席财经观察:惨了!阿里健康也出事,这只是刚刚开始!

2.刘旷:阿里健康:规模由小到大,速度由快变慢

*文章封面首图及配图,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若版权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本平台将立即更正。

原文标题:狂奔中的阿里健康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