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太阳能 >

民营炼化企业“冲劲”十足

时间:2022-02-16 10:02:22 来源:中国能源报

核心阅读

近年来,头部民营炼化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打通了炼化至化纤全产业链流程,上下游协同发展,实现了从终端到上游的逆向垂直整合,极具竞争优势。当前亟需探索节能降碳策略,加快绿色转型。

盛虹炼化日前发布消息称,其1600万吨/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在进行投料试车准备。近年来,大型民营炼化一体化项目相继投产,规模优势和经济效益日渐明显。从近日民营炼化“头部”企业相继发布的2021年“战绩”也不难看出,各大民营炼化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升,全产业链布局优势不断凸显。

当前,以“化工为主、炼油为辅”为特色的浙江石化、恒力石化、盛虹炼化等民营炼化一体化炼厂迅速崛起,并凭借投资体量大、建设快、主体多元等优势开启竞争新格局,行业朝着产业聚集化、产业链垂直一体化、产品高端多元化方向不断转型升级。

“双碳”目标下,炼化行业面临着发展与降碳双重压力。面对低碳转型任务重、炼油能力过剩、市场竞争加剧几重“大山”,民营炼化“头部”企业正在摩拳擦掌迎接挑战。

“钱”景可观——头部企业总营收突破万亿元

此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了“2021石油和化工民营企业销售收入百强”榜单,大型民营炼化企业“钱”景可观。其中,恒力集团、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浙江恒逸集团分别以6953.35亿元、3086亿元和2660.76亿元的营业收入跻身前三甲。短短几年间,这三家的营业总收入便从不足5000亿元涨至超万亿元,跑出营收“加速度”,冲劲十足。

与营收能力匹配的是炼油能力的提升。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0年,民营炼化企业炼油能力从2.17亿吨/年升至2.48亿吨/年,占比从27.4%升至28%。浙江石化、恒力石化、盛虹炼化等1000万吨/年及以上炼油能力的大型民营炼化一体化装置不断投产,如果计入盛虹炼化即将投产的产能,三家企业炼化产能合计已达7600万吨/年。

在进口原油使用权放开前,原料来源局限大、装置匹配性和工艺设计不完善,不利于企业进行效益最大化的装置、工艺设计和规划。据了解,民营炼化企业为获得原油进口权和进口原油使用权,纷纷选择主动淘汰落后产能。

进口原油使用权政策放开后,大型民营炼化企业以原油为油头,优化装置、工艺设计,并争相配套乙烯装置。“大型民营炼化企业投资积极性高、决策速度快且灵活,根据油品和化工产品市场盈利情况灵活调整其各油品产量比例和油化产品之间的产量比例,装置灵活转化,有利于实现效益最大化。”某业内人士表示。

“在政策红利加持下,‘压抑’的供给得以释放,以浙江石化、恒力石化、盛虹炼化等为代表的先进炼化一体化企业加速崛起。”该业内人士补充说。

2020年,仅恒力石化和浙江石化两家企业年原油合计进口量就高达4000万吨左右,远超山东地炼企业之和。随着浙江石化二期、三期装置及盛虹炼化的投产,“头部”民营炼化一体化企业年原油进口量可达1亿吨左右。上述业内人士认为,“自下而上布局,打通聚酯、芳烃产业链一体化的民企炼厂,成为政策放开的最大受益者。”

优势渐显——从终端到上游的逆向垂直整合

一方面,大型民营炼化企业具有较强的劣质原油处理能力。除轻质油外,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盛虹炼化还具备低成本中质油和重质油处理能力。“民营炼化通过调和轻质、中质、重质原油比例,可加工全球80%-90%以上品种的原油,显著降低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风险。同时,中质油、重质油比例的提升,也可有效降低原料端成本,增强盈利能力。”国海证券化工行业首席分析师李永磊指出。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炼化企业正从主要生产成品油和大宗化工原料,转向多产高附加值油品和高性能化工产品,以延伸产业链,从而进一步拓展炼化行业发展空间。

国海证券发布的《民营炼化行业深度报告》指出,相较传统炼化企业,当前的大型民营炼化项目正从炼油型炼厂向化工型炼厂转变,深加工化工品具有更高附加值。民营炼厂秉承“少产成品油、多产化工品、最大化经济效益”理念,在装置选择和产品结构设计上,重点聚焦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减少了成品油的占比,提升项目整体盈利能力。

同时,国内大型民营炼化企业项目总规模较大,其中盛虹炼化更是高达1600万吨,是目前国内最大单线产能,更是全球炼厂平均规模的2倍多、国内炼厂平均规模的近5倍。“提升装置规模可以降低单位能耗水平,提高设备效率和能量利用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李永磊认为。

但也有观点认为,目前,单纯扩大生产规模或将不再是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生产差异化、功能化、高端化、精细化的下游产品,才是突破壁垒的“杀手锏”。

“炼化一体化项目打通了炼化至化纤全产业链流程,上下游协同发展,从终端到上游的逆向垂直整合,更具竞争优势。”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高级工程师王敏介绍,“民营大炼化进步很快,到‘十四五’末或2030年,国内主要石化原料自给率将不断提高,供不应求现象得到缓解,但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大。”

双重压力——发展与降碳“不可偏废”

目前,我国炼化产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现象较为严重、规模效应未能充分发挥、科技原创能力不足、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同时,“双碳”目标的提出也让传统炼化行业走入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大型炼化企业都面临着自身产业链发展和减排降碳的双重任务。

前述报告指出,过去10年,民营炼化以聚酯为起点,自下而上进行纵向一体化突破,实现从“一滴油”到“一根丝”全产业链布局的同时,做大和完善了中上游产业。进入“十四五”,民营炼化企业瞄准国内“新消费”和“硬科技”催生的化工新材料领域,依托上游“大化工”平台提供的丰富“化工原料库”,布局下游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开启新一轮成长。

李永磊表示,“双碳”目标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消费结构的变迁,将推动国内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5G技术、消费电子及集成电路等产业快速发展,也必然会带动相关化工新材料需求的提升,这些都将成为化工行业潜在的“蓝海”。

国内大型民营炼化企业更是积极加码新能源、新材料,通过丰富新业态、新元素,以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谋划自身转型发展的同时,企业该如何应对减排降碳重任?

在王敏看来,炼化行业未来减排工作应更加精准,可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可利用新能源分布式发电或采购绿电,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提高新能源利用占比。同时,通过提高自身节能减排水平、主动应用绿氢深度脱碳等方式,有效降低能耗。”

受访人士均表示,大型民营炼化企业还应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产能平衡,加强自主创新投入,坚持采用新技术、不断进行深加工以及技术和工艺改进,从而提高企业绿色竞争力。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