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进入“烧烤”模式:气候变暖前所未有,能源转型挑战加剧
“32岁快递员患热射病住进ICU,仍在昏迷中”、“浙江多人确诊热射病,已有人因此死亡”、“四川华西医院1天收治3例热射病”……
近日来,全国持续性高温已成为“顶流”话题。中国气象局表示,截至7月12日,我国高温事件已持续30天,覆盖国土面积达502.1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过9亿人。全国共有71个国家气象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多地日最高气温达44℃ 以上。
受高温天气影响,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7个省级电网以及西北电网用电负荷均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因温高少雨,浙江东部、河南西部、陕西南部等地土壤墒情偏差,部分地区旱情持续乃至进一步恶化。
如此“夸张”的高温天气已然对全国造成了恶劣影响,但令人担忧的是,据国家气候中心预计,此种高温还会继续,甚至更为严重。
事实上,当下面临极端天气情况的国家远不止中国,放眼全球,今年6月,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等地的日最高气温超过40℃;法国、西班牙、美国和日本等国多个城市刷新高温纪录;美国中部和东部高温警报影响人口约1.25亿,超过美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德国勃兰登堡州因极端高温加剧干旱而引发森林火灾……
面对近期全球性极端天气,中国气象局明确指出,全球变暖是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就此而言,目前全球各国向绿色低碳能源转型的进程无疑又增添了一份紧迫性。然而,在如此极端的气候条件之下,能源转型之路已然没有那么容易,甚至挑战日益加剧。
全球红色警报
“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中国气象局指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之为‘全人类的红色警报’。”
2021年,IPCC曾发布史上最严厉警告称:2019年,科学家预测全球升温1.5℃的时间线在2030年至2052年之间,但到了2021年,科学家预测全球升温1.5℃的时间线将提前至2024年至2040年之间——全球快速升温已“无法避免”,极端天气将大幅增加。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发布文章称,当前气象学家已连续第三年预测拉尼娜现象,即如今可能发生罕见的“三重”拉尼娜气候事件,这将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对此,研究人员警告说,更多拉尼娜事件将增加东南亚发生洪水的几率,增加美国西南部发生干旱和山火风险,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形成多种飓风、气旋和季风模式,以及引发其他区域的天气变化。
伴随全球变暖,类似“三重”拉尼娜气候事件可能会更加普遍,这无疑揭露了全球变暖与拉尼娜事件之间的联系。若事实真是如此,对人类而言,未来将要面临的极端气候问题恐怕已超出想象。
能源转型挑战加剧
事实上,面对全球变暖的问题,人类并非无所作为。众所周知,从《巴黎气候协议》到如今席卷全球的“碳中和”蓝图,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或多或少践行着向低碳绿色能源转型的责任,节能减排已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共识。
在此背景下,新能源已成为能源转型浪潮中的主力军,并正在加速推动中国以及全球各国“碳中和”目标的达成。
但即便如此,科学家还是对全球升温进程持以悲观态度,这其中根本性的原因或许是当前全球新能源普及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若能够加快新能源装机的速度与数量,早日实现能源转型与“碳中和”,似乎就可以压制全球升温的进程。
理论上的确如此,但在当前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无论新增新能源装机,还是存量新能源装机,都面临着巨大的运营挑战,这无疑增加了全球能源转型的效率与难度。
以光伏发电为例,在连续暴晒的极端高温条件下,光伏电站的组件温度可达70℃以上,其内部电池的工作温度可能更高,导致光伏组件输出功率降低,严重影响光伏电站的发电量。此外,高温所导致的光伏电站起火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
而到了暴雨洪涝频发的季节,光伏电站同样会因天气原因造成发电量骤减,此外还可能会被大水淹没而导致整站泡毁。再比如冬季冰雹气候影响下,被砸的光伏组件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损伤,如玻璃破损乃至被击穿,或者造成电池隐裂,将影响发电收益,严重者,整座电站会被冰雹破坏的无法正常运营。
光伏电站的运营周期长达25年以上,在此期间,电站经历几次极端天气几乎是必然之事。但如今伴随全球变暖愈发严重以及拉尼娜等气候事件,暴雨、洪涝、雷暴、冰雹、台风、暴雪、沙暴、高温等各类极端天气事件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电站的发电量损失及资产损毁已然成为了新能源带领全球实现能源转型的一道无法忽视的考题。
有分析表示,“不管现在我们做什么,未来三十年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基本是确定的,即全球极端天气将变成新常态。我们现在做所有的事情,影响的其实是未来三十年以后的气候。”
如此看来,新能源电站在多样化、极端化气候条件下的可靠运营能力,将是广大光伏从业者从现在开始亟需重点关注的关键课题。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
原文标题:全球进入“烧烤”模式:气候变暖前所未有,能源转型却面临挑战……
-
"碳"讨净零未来,TUV莱茵举办气候变化与产业发展论坛
2022-07-21 -
阿科玛加强其对气候的承诺
2022-07-13 -
秦海岩:中国可再生资源产业极大支持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
2022-07-11 -
舍弗勒集团举办全球"气候行动日"
2022-07-10 -
政府无权监管煤电厂的排放?拜登气候目标雪上加霜
2022-07-06 -
解振华:中国绿色低碳发展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重大贡献
2022-07-01 -
国家气候中心王阳:风光储,一盘棋
2022-06-28 -
农业寻求确定性,气候气象投资崛起
2022-06-17 -
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2022-06-14 -
国际能源署能效大会:即刻提速能效进程以应对能源危机、达成气候目标
2022-06-09 -
为何说“双碳”目标展现了中国的气候治理担当?
2022-06-06 -
国务院:对全国可利用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进行全面勘查评价
2022-05-30 -
莱布尼茨与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联合打造激光器,用于气候研究领域
2022-05-27 -
气候担忧激发了美国新的亲核运动
202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