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测不准是必然,双向波动是常态”,央行5天内两次表态,释放了什么信号?
5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上,著名气候变化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作了题为《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的专题报告。他认为,碳中和过程会是经济社会大转型,应强调“技术为王”。
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量(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被人为努力(木材蓄积量、土壤有机碳、工程封存等)和自然过程(海洋吸收、侵蚀-沉积过程的碳埋藏等)所吸收。简单来说,就是想办法把原本将会滞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下来或吸收掉。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01亿吨,其中86%源自化石燃料利用,14%由土地利用变化产生。这些二氧化碳最终被陆地碳汇吸收31%,被海洋碳汇吸收23%,剩余的46%滞留于大气中。
谈及未来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丁仲礼院士指出,在人为排放逐渐下降的背景下,海洋碳吸收也会相应降低,碱性土壤固碳和沉积固碳会继续起作用,而那些“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则需通过生态建设、工程储存等方式去除,以实现碳中和。
丁仲礼院士指出,碳中和看似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三端发力”的体系:
第一端是能源供应端,尽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或能源供应系统;
第二端是能源消费端,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
第三端是人为固碳端,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简言之,就是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实现减碳、固碳,逐步达到碳中和。
在丁仲礼院士看来,碳中和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带来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技术为王”将在此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即谁在技术上走在前面,谁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他指出,实现碳中和所需资金将会是天文数字,绝不可能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得以满足,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鼓励竞争,稳步推进。政府的财政资金应主要投入在技术研发、产业示范上,力争使我国技术和产业的迭代进步快于他国。在此过程中,特别要防止能源价格明显上涨,影响居民生活和产品出口。
原标题:丁仲礼院士:碳中和过程会是经济社会大转型,应强调“技术为王”
-
这是化石燃料终结的开始吗?
2021-05-29 -
吉姆·克莱默:“化石燃料完成了”
2021-05-29 -
三分之一的化石燃料资产可能即将搁浅
2021-05-28 -
华尔街正在放弃使用化石燃料吗?
2021-05-26 -
化石燃料的完整历史
2021-05-23 -
泥土变电池,储能未来新方向将会怎么样?
2021-05-20 -
国际能源署建议今年就该停止化石能源投资
2021-05-20 -
国际能源署认为今年就该停止化石能源投资
2021-05-20 -
中科院院士周孝信:以数字化推动源网荷储协调发展
2021-05-20 -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以数字化推动源网荷储协调发展
2021-05-18 -
即使在2040年,大多数能源仍将来自化石燃料
202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