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限电原因曝光 考验还在后面:耗能大户半导体又要涨价?
芯片又要涨价了?
作为重点产业,往年都没有被限电的半导体,今年却没能“逃过”。
就在今天,日月光昆山公司已经处于限电停产状态,并已安排所有员工离开。
同时,一张限电停产通知也开始流传。
通知中写到,因能耗双减政策,日月光昆山于9月26日接到当地政府紧急通知,经过与政府部门的积极协商,争取到1天的时间将正在机台作业的产品生产完成,限电时段调整为9月27日8点到30日的24点。
限电期间,工厂将无任何产出。
而值得注意的是,受到“限电”影响的半导体供应链厂商,并不只有日月光一家。
这些半导体相关企业被拉闸限电,涉及苹果、特斯拉等供应链
据中国半导体论坛公众号消息,自22日以来,就已经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先后发出公告称,为响应当地“能耗双控”的要求,本身或旗下子公司的生产线临时停产。
而早之前,就有台媒报道称,大陆限电冲击了苹果和特斯拉的多家重要供应商。
已知被拉闸限电的半导体相关企业包括:
鸿海系企业、乙盛精密工业,以及苹果和特斯拉的一家重要构件供应商26日表示,配合该市停工工业用电的政策,昆山厂从9月26日至10月1日暂时停产;
iPhone声学元件供应商康而富控股,公告苏州工厂停工5日至30日中午,将调用库存以支持客户需求;
英特尔、辉达和高通的数家晶片封测服务商收到通知,要求江苏省的厂房停工数日;
恩智浦、英飞凌和日月光的半导体封装材料供应商长华科技对外公告,26日晚间至月底停工;
……
从目前公开的消息来看,此次受到影响的多为封测和元器件供应。至于晶圆生产,目前还未知。
工厂限电后,已经有人在抢货的路上
其实,早在限电开始的时候,业内就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担心波及半导体相关产业。
而此次日月光等工厂的动作,则坐实了这个担忧。
对于下游的半导体封测和模组厂来说,停电会导致工厂生产停工、交货周期拉长、生产成本增加。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下半年向来就是消费电子传统旺季,本就面临缺货问题。
依据市场分析机构最新公布的报告,今年8月份芯片交期已经达到约21周,比7月的交付周期延长了6天,更是自2017年以来的最长记录。
照目前的情况,半导体相关工厂限电截至期限都集中在9月30日,如若只是几天,那对半导体产业的影响是尚是有限的。
但问题也在这里,当前的限电通知仅针对9月份,至于10月1日之后的限电政策,目前还没有相关消息,犹如一颗不定时炸弹。
而就在消息曝出之后,网上也流传出了不少朋友圈截图,有人预估芯片将迎来新一波涨价潮,更是有人已经在抢货的路上了:
半导体一直都是耗能大户
一直以来,半导体都是耗能大户,对于电力的连续性供应依赖度极高。
至于有多耗能,我们以台积电为例。
2019年,台积电全球厂区的耗电量达到143.3亿度,而在台湾省全年2400亿度发电量中,仅台积电厂区就占去了6%,更是比肩深圳一年的居民耗电量。
这么多电都用到哪里了?依据知乎网友@集成电路科普者的解答,主要有这么几方面:
一是制冷和恒温控制,整个超净间的温度全年基本都控制在22℃;
二是光刻机设备,堪称整个生产线能耗最高的设备,一台EUV光刻机每小时就需要消耗1000度电,一年下来耗电量接近1000万度。而在台积电,有着几十台EUV光刻机,还要几百台其它型号的光刻机,耗电量可想而知;
三是热处理和离子设备,芯片生产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涉及到上千度的高温,需要的耗能惊人;
……
而一旦供电不连续,对半导体企业造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就在2010年,东芝一座工厂就遭遇了瞬间电压低下的供电事故,时长为0.07秒。
彼时,因为这0.07秒,东芝工厂多台设备停止运行,直到2天后才得以重启。由此带来的连锁影响是,2011年1月份东芝的NAND产能下降近20%,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8亿元)。
就在今年,台积电部分工厂也曾遭遇突发停电。
比如4月份的南科Fab14 P7厂区突遭停电。虽然很快的,台积电就靠柴油发电机复电并与台电合作以全力恢复正常供电,但彼时业内就预估约有3万片晶圆受影响,损失金额在10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3亿元)以内。
虽然本次受到限电影响的多为封测和元器件供应,还未涉及晶圆制造,但损失已经是必然的。
与此同时,也为原本就已经很严重的“缺芯”带来不小的变数。
作者:韩璐
-
东北多地“拉闸限电”原因曝光,其实最大考验还在后面
2021-09-27 -
新的太阳能#2出现了,并且看起来还在不断增长
2021-09-04 -
比宁德利润多!高瓴还在!隆基股份半年度报告!
2021-08-30 -
在美国10个州中,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量的20%以上,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2021-08-21 -
上次融资还没花完,宁德时代这次又要增募582亿!
2021-08-18 -
资本市场风云变幻,新氧“长”丑,初心还在?
2021-08-17 -
进军深圳网约车和全国新能源政策,比亚迪电动汽车又要飞了?
202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