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1-5月光伏发电量15.7亿千瓦时 下降8.5%
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制造业在规模体量、结构体系、技术水平、开放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成为我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导力量和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优势力量。
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面临着一些新形势,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性凸显,传统制造业增长动能减弱、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日益显现。解决好这些问题,更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调整与新情况新要求不相适应的既往发展路径,围绕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业结构高端精益、要素投入高能有效、发展方式绿色低碳等探索发展新路径,进一步增强制造业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支撑能力。
需要看到,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往发展路径的增长动能逐渐减弱,面临的瓶颈约束增多。
一是劳动力低成本投入难以为继。过去几十年,通过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积极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深度嵌入国际分工体系。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降低。在总量和结构双重变化的影响下,原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断弱化,使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压力加大。尽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成为我国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二是全球技术合作的不确定性增多,国际市场运行波动加大。长期以来,引进技术和出口产品是我国制造业弥补技术短板和市场缺口的重要途径。由于部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卡脖子”问题突出,产业链供应链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果技术合作遭遇冲击、技术引进路径被阻断,就可能导致技术供给减少、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加大。同时,受国际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产品出口市场变化加大、风险增多,这可能会给企业生产平稳运行和产能、技术、产品结构等带来冲击。国内外技术合作格局和市场关系的调整难以在短期内完成,潜在的转换风险也可能对制造业稳定健康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三是同质化低水平发展导致效能偏低。当前,我国制造业供给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消费升级趋势,部分领域存在“低端供给多、高端供给少”的现象,在产品结构、技术水平、质量性能、品牌建设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高端和优质产品自给程度不高。多年来,一些企业习惯通过引进技术和投资扩张做大规模体量,再通过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赢得市场份额,差异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不足,导致资源整合配置效率不高、制造业竞争能级偏低。随着国内外产业重合竞争不断加剧,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我国制造业参与高水平国际合作竞争的关键。
四是资源能源约束趋紧。近年来,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供给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外延扩张、粗放利用的增长方式受到挑战。受发展理念、技术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制约,部分企业资源能源集约利用水平偏低,节能降碳和清洁生产的改造投资压力较大,低成本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材料等尚待研发突破和推广应用。随着资源和生态环境成本不断提升,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路径已没有增长空间,高载能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投入增长将面临约束。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适应要素禀赋条件变化、经济发展趋势导向、全球经贸格局重塑等新情况新要求,加快探索形成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内生增长为动力、以品质升级为核心、以绿色低碳为底色的,更有动力、更加高效、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下一阶段,需在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业结构高端精益、要素投入高能有效、发展方式绿色低碳等方面下功夫。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就是要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目标,提高关键产业、重大技术、核心环节保障基本运行的能力,切实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更好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产业结构高端精益,就是要着力提高高性能、高品质产品占比,增加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贡献;要素投入高能有效,就是在要素投入结构中,增加优质、高端、创新要素占比,围绕技术等要素优化配置、重塑产业竞争力,推动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发展方式绿色低碳,就是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资源、能源等的利用效率和水平,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新型“产业—环境”关系。
一是加快动能转换,塑造技术驱动新优势。要把技术放在要素配置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高关键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育成技术创新发展优势。需培育形成技术领先、创新活跃的制造业新增长点,推动产业发展从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加快构建以科技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需顺应科技变革新趋势,积极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力度推动高端装备、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实现突破。
二是完善协作体系,优化内生增长环境。顺应国内大循环日益强劲的发展趋势,提高国内产业链协作水平,加强链主企业、核心零部件企业、加工组装企业之间的配套协作。强化产业链薄弱环节攻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通制约发展的断点堵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现代金融等关键要素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提高制造业吸引要素、汇聚要素、使用要素的能力与水平。推动供给与需求深度对接,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对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提升制造业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三是提升竞争能级,拓展品质升级空间。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大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积极开展精益生产、精品制造,提高中高端消费品占比,引导消费品制造向个性化、时尚化、智能化、品质化方向升级,加快自主品牌培育和国际化步伐。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不断缩小国内外原材料产业的技术差距,加快传统材料产品升级换代,促进新材料的创新应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加快装备、汽车、电子信息等产品集成化、智能化、服务化升级,提高“硬件+软件”“产品+服务”等的融合发展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高对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
四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顺应清洁化、高效化、减碳化发展趋势,推进节能减碳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大力开发低碳技术、低碳装备、绿色产品,加快推进钢铁、石化、建材、有色等高载能行业节能改造,逐步淘汰能耗高、效率低的企业和产能。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服务市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低碳服务业,引导节能减碳领军企业面向全行业全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强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实现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
-
光伏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2022江苏光伏产业发展论坛即将召开!
2022-06-28 -
中国制造业未来20年的新逻辑:同心多元
2022-06-24 -
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 迎来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历史性跨越
2022-06-21 -
李富民调研三峡集团宜昌区域工作
2022-06-21 -
解读 |《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2-06-20 -
大唐集团全力推进项目开工建设
2022-06-16 -
六项共性趋势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06-15 -
三部门印发《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实施方案》
2022-06-14 -
郝鹏到中粮集团调研强调深入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加快打造一流国际大粮商
2022-06-14 -
为什么印度电子制造业目标突升至3000亿美元?
2022-06-09 -
推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坚持“先立后破、破而后立”
2022-06-09 -
涨价、疫情、国际局势变动!中国光伏产业如何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7.15有解!
2022-06-09 -
5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回升至48.1
2022-06-06 -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如何高质量跃升发展?《规划》圈重点
2022-06-06 -
发展新能源要量质并重
202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