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集锦 | 2022年,LED大屏在专显市场有何精彩表现?
经济寒冬大背景之下,全球企业发展也受到大波动,裁员潮也接踵而至。
国内外大厂纷纷裁员,国内的如阿里、腾讯、字节跳动、快手、小米等,国外的如Meta、亚马逊、Facebook、推特…
年末,有一份“2022裁员企业名单”在网上流传,不禁让人感叹,这艰难的一年裁的裁、倒的倒,每一个企业能挺过来都不容易。
根据Layoffs.fyi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有930家互联网及科技公司裁员14w+人。
在经历持续几年的疫情后,全球经济都大幅度被拖累了,尤其是互联网及科技类公司,已经把裁员作为降本增效的首选方案。
国内互联网大厂裁员潮
国内这波裁员潮主要是以互联网大厂为代表,据说去年国内互联网大厂裁员总人数已超过70万人。
阿里:
阿里的裁员动作从去年上半年就开始了,早在2022年2月份,阿里在发布该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中显示净利润却同比下降了75%。
3月份,阿里就开始大锤一挥裁员将近30%,包括本地生活、社区电商、飞猪等业务线,据统计裁员近4375人。
这还没完,接着5月份阿里又开启第二批大裁员,5月12日阿里钉钉被曝出裁员30%,5月14日阿里旗下的全球速卖通被爆受俄乌冲突裁员近40%。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财报披露,第二季度共裁员9241人。
腾讯:
8月17日,腾讯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里显示,腾讯员工相较于第一季度减少了5千多名,整体薪酬下降了16.8亿元。
接着,关于腾讯员工福利调整的新闻也开始登上热搜。据透露,公司对部分外包员工取消餐厅福利,使用食堂开始收费。
12月15日,腾讯还在线上开了一场内部员工大会,马华腾用词格外犀利,“内部的贪腐问题真的是触目惊心”,“ 很多业务该砍就砍,不要留恋”,并且认为没有必要浪费太多精力在非核心业务。
字节跳动:
字节跳动从年底至今也在进行裁员,预计整体优化规模约为10%,涉及多个各个业务线,据说今日头条、抖音、飞书、TikTok、商业化、Data、懂车帝等业务线已经有员工收到裁员通知。
这其中飞书、幸福里、住小帮等业务裁员尤为严重。从去年10月至今,飞书团队的人员规模减少了1000多人,在职人员降幅超10%。
就在今年1月4日,甚至有媒体曝出消息,因为年终奖和裁员等争议问题难以达成一致,字节跳动员工和HR当场互殴。
这几年随着疫情疯狂生长的社区生鲜团购赛道,也越来越风云变幻了。
美团:
在去年6月底,美团裁员9561人。
对准旗下的生鲜业务“美团优选”也是大裁一波,先是4月20日,美团对外宣称撤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四省区业务。
接着4月26日,美团突然撤销了北京美团优选的多个团购自提点,这意味着北京的团购业务宣告关闭,当时还一度引发了一波热议。
而对于美团来说,选择关闭北京业务也有它的考量,毕竟北京的配送成本相对其他地区明显更高。相关工作人员称,“赔钱赔不起了,就北京最赔钱”。
每日优鲜:
2022年的生鲜赛道还倒下了一位曾经风光无限好的选手。7月底,每日优鲜毫无征兆的陷入“倒闭”风波,700名员工原地解散,拖欠供应商货款超16亿。
有员工反馈“上午还在上班,下午就被通知离职”,网上还一度爆料出每日优鲜的北京员工社保被断缴,这或将会影响到买房、买车摇号资格,成为被裁员工“不能承受之重”。
而就在一年前,“生鲜电商第一股”每日优鲜于2021年6月25日成功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从诞生到上市仅仅用了短短4年多的时间,期间共获得11轮融资。
却没想到一上市就见光死,倒在了2022年,实在是令人唏嘘。
国外企业也不好过
从经济大环境来看,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地缘政治冲突、能源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2022整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速也跟着下滑。
所以裁员潮不止在国内涌动,国外企业裁起员工来体量可谓更猛,硅谷华尔街可谓是乱成一锅粥。2022年有Mate、Intel、AMD、谷歌、脸书、亚马逊、Oracle、推特、苹果等企业斗都相继加入裁员行动中。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区的科技企业都被认为是美国经济最强劲的企业天团。尤其是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这几年里互联网及科技公司因为线上业务自带的优势,所以一路快跑向前。
不过,由于过于盲目乐观,这些公司开始集中爆发各种问题。
2022年美国互联网及科技企业裁员总数达到80978人,同比增长535%,裁员规模创下20年来新高。尤其是年末的11月、12月,接连爆出国外大厂大规模裁员的消息。
推特:
11月4日,社交巨头推特公司被爆超大规模裁员,马斯克削减了公司大约3700名员工,占这家公司员工总数的一半,后来高管也跟着相继辞职,一时受到国内大众外广泛关注。
而到了12月30日,为了节约人工成本,马斯克甚至将公司保洁人员也裁掉。据 《纽约时报》消息称,推特公司由于缺保洁人员“办公室混乱”、“卫生间脏兮兮”,员工们如厕到了要从家里自己带厕纸的夸张地步。
据1月6日国外媒体消息,推特今年年初再次裁减约40名广告业务数据科学家和工程师。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推特前前后后执行了几次裁员行动,可即便是这样,马斯克也仍未成功解决推特的财务问题。
Mate:
推特如此夸张的裁员力度让大家惊魂未定,另一边,受到TikTok抖音短视频平台挑战的Facebook的裁员重锤也随之来临。
扎克伯格创立的Meta是Facebook母公司,至今已经走过18个年头,即便是曾经身陷全球疫情和美国经济通胀的大环境下,Meta也一直在增加职员,包括到去年9月前都新增了超过1.5万名员工。
然而裁员潮来得过于突然,11月9日,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在全体员工发送的信件里正式表示,已决定将公司团队规模缩减约13%,预估会有超过11000名员工将被辞退。
据华尔街日报也曾报道,Meta这次行动不仅是2022年是硅谷科技公司最大规模的裁员,也是Meta公司18年历史上的首次。
谷歌:
比起推特和Mate的简单粗暴,谷歌的裁员方式似乎就有些套路满满了。
早在今年年中5月份,谷歌就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宣布引入新的绩效评估GRAD体系,将员工考核也一年年两评改成一年一评。
这种绩效评估方式其实就类似于末位淘汰制度,如果按照GRAD体系评估,2022年度就应该有6%的员工(约10000多人)被评为“表现不佳”而被解雇。
很多谷歌员工表示并不能接受谷歌这种“先排名再裁员”的方式,如此操作过于主观,容易形成对员工职业形象的“贬低性”,或会影响员工后期找新工作。
随着2022年的过去,2023年也如期而至,不过国外这波大型裁员潮似乎并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裁员趋势将持续恶化。
Salesforce:
Salesforce在1月4日晚宣称将在公司重组中裁减约10%的员工,大约8000人,并缩减办公空间,成为2023年第一家裁员的公司。
Salesforce作为美国最老牌的企业客户管理软件,是美国旧金山最大雇主和云计算巨头,主要业务是为企业们提供随需应用的客户关系管理平台等相关服务。
Salesforce今年的大规模裁员也直接反映了客户端的企业们普遍艰难,所以导致这方面预算的变少。
亚马逊:
作为曾经的零售巨头,亚马逊在2022年的业绩一直表现平平,尤其是电商业务下滑极其严重。
其裁员行动更是从2022年年末持续到了2023年初,1月5日经亚马逊官方证实,在去年11月开启裁员以来,预计裁员人数达18000名以上。
裁员计划将在未来几周内进行具体执行,这可以说是亚马逊28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
国外这波科技公司裁员潮还一度蔓延至金融、地产等其他行业。
11月9日,巴克莱银行和花旗银行等金融公司也开始放出裁员的风声,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等投行也在琢磨着研究接下来的裁员计划。而华尔街规模比较小的金融公司更加艰难,有些已经裁员好几轮了。
娱乐、餐饮行业的巨头也逐渐扛不住了,华纳兄弟、迪士尼在去年年底也宣布裁员计划,麦当劳称计划在4月3日前公布裁员计划,但目前还没有确具体的定裁员数量。
为何“降本增效”先裁员?
当企业们的日子不好过,裁员绝对会作为一个普遍实现“降本增效”的好招式。
正如马化腾在内部员工会上表示,“你把没用的人、没用的业务干掉,能让公司活得久一点。”
刘强东在去年年底也痛批京东中高层拿假大空的管理忽悠人,称京东要回归到商业本质讲究成本和效率。
在上一年Q3财报后的公司会议上,京东也曾提到,想要提升利润就不得不“降本增效”,只有先实现“降本”,才能再重点集中发力去“增效”,二者一样都不能少。
从本质上来说,企业裁员其实是合理的市场化行为,虽然会有一定的舆论争议,但只要是依法做到足额赔偿,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法律风险。
对于公司来说,裁员除了能“降本增效”,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定期对员工层进行“换血”。
裁掉低能力低绩效的员工以及落后的业务线,再同时吸收进来新鲜的血液,这无疑更有利于刺激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借助疫情之下线上业务的天然优势,互联网及科技类公司这几年经历跃了进式增长后,开始逐渐向成熟期转型。
而且随着疫情好转,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重心也逐渐开始从过度依赖线上而回到线下,各互联网大平台的流量随之大幅缩水。在此之前按需录用的员工瞬间变成了“过度招聘”,导致很多大厂现在要承担更多的员工费用开支。
比如扎克伯格写给员工的信也印证了这种说法,大概意思就是说,在疫情来临之初,线上及电子商务等业务利润激增带来一波收入的快增长。
很多企业被这种暂时的加速发展所蒙蔽了眼睛,没有意识到这并不是持续性的、永久性的。因此高层们大幅增加人员、业务等各方面的投资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市场却并没有像预期那般发展。
就如Mate在“元宇宙”领域投入巨大,但短时间内产出成果却不如预期那样好,裁员成为必然。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20年3月到2022年9月两年左右的时间里,Meta员工人数从4.8万多人飙升至8.7万多人。
一方面,裁去的是开支大却不赚钱的业务线及相关员工。而另一方面,为了活下去,经济困难的大厂们只得另寻新的业务增长点。勒紧腰包,是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
根据小米财报相关数据,上一年的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同比下滑11%,IoT与生活消费品营收同比下滑9%,互联网服务同比减少3.7%,三大主营业务纷纷下滑。
这就是小米为何知道经济困难却坚持要造车的原因。雷军认为,小米造车计划是小米在手机业务之外的第二个重要增长点。
据数据显示,三季度小米研发支出同比增加25.8%,高达41亿元。集团的各种精力和资源无疑会向造车项目倾斜,但造车本就是无底洞,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到回报。
为了支持造车业务,所以在裁员方面也是同样的逻辑,这次小米的裁员就主要涉及原来的老业务如手机部、互联网部等部门。
美团也是如此,在北京裁撤了烧钱的同城团购美团优选业务后,就开始尝试在电商业务方面寻找新增业务发力。在2022年4月,美团在“北京同城电商”业务板块美团上线了美妆个护、鲜花蛋糕、数码家电、食品饮料等电商产品。
不过新的第二曲线相比老业务,在前期必定会投入巨大成本。短期内收益甚小,长远发展就算被看好却也很难完全有把握,有的新业务甚至关乎企业存亡。
降本增效驱使下,企业们裁掉老业务和过甚的员工,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都是很正常的操作。
但是大家可能还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大厂一边在裁人,另一边却在重新大量招人。
尤其是年末,裁员已经成为众多大厂习以为常的动作。而等到校招季来临,企业们又会新招聘进来大批员工。这是什么逻辑呢?
其实在这波“裁员浪潮”中,有资历深的老员工,也有进入职场不久的年轻人。
突遇公司裁员的年轻人,在重新求职时压力往往会更大。尤其是应届生群体,因为资历浅、工作经验不够丰富,这群求职者进入公司后往往需要比职场老鸟更高的培训成本才能胜任工作。
这时候拥有丰富经验的职场老鸟们,其优势就凸显出来。尤其是大厂裁掉的老员工,他们头顶着大厂光环,工作经验又丰富,自然会成为很多同行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这时候各大公司就会抓紧关键时间节点,更容易用更低的成本招到更优质的人才。
经济寒冬,企业如何自救?
寒冬之下,大厂毕竟家大业大,大额裁员费能够轻轻松松就搞定。
但对于小企业来说,裁员决定并没有那么容易,而且裁人后也无法避免其他员工离职,这时候再重新招人也是需要培养成本的。
那除了通过裁员来实现“降本增效”,就没有其他方式了吗?企业还有什么方式能实现科学自救?
首先,尽量留够充足的现金流,用于支撑日常员工工资和最基本的运营成本。
企业应该定期盘点公司当下现金流家底,科学预估还能支撑多久时间。
虽然“降本增效”,发展第二曲线有可能带来新的收益增长,但是在企业经济特别困难的时期,还是应当重点聚焦主营业务。
毕竟老业务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艰难时期至少比新业务能投入更少成本且快速产出收益,是企业能存活下去的基石。
所以在公司发展不景气的阶段,业务层面上反而应该多做减法,否则不仅新业务难以快速看到希望,主营业务到后面也难以自保。
企业们想要节约办公成本,还可以在办公场地和工作方式上做出创新,这在疫情常态下也是一种快速的应对机制。
之前疫情严重的时候,很多企业都启动了居家办公、远程会议等新的工作模式。即使在疫情好转复工后,一些企业依旧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多样化办公形式。
在员工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很多企业会选择灵活用工方式,同样能够达到降本增效。
灵活用工其形态主要是劳务派遣、业务外包非全日制、兼职、小时工等形式为主。
目前,在国内有超过六成的企业选择灵活用工。不同于在过去主要运用于制造业和第三产业这些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的企业,现在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也开始逐渐有了这方面意识。
尤其是在国外,灵活用工的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如亚马逊、谷歌都使用了大量的短期工,其中有大量技能型人才,如IT编程、设计多媒体、写作翻译等。
企业们无论是裁人也好,还是寻找第二曲线也好,通常都站在了主动出击的绝对优势地位。
但是对于被动的劳动者们来说,也不能完全听天由命。
2023年已经到来,裁员潮却还在继续。物价在不断上升,大家的收入却在下降,生活成本越来越大,普通“打工人”们到底应该如何自救?
理性选择职业机会,尤其是最近几年抢手的“香饽饽”互联网大厂。大厂固然有它的优势,能进入大厂往往象征着高薪水、高福利。
据智联招聘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调查显示,IT服务平均薪酬11733元/月,计算机软件11687元/月,网络游戏11636元/月,电子商务10729元/月。可见,互联网行业招聘薪酬水平在整个劳动市场依旧处于靠前的位置。
但是随着互联网裁员潮来袭,大厂员工们也要承担随时被裁、绩效工资降低、各种福利变少、加班严重等诸多风险。
大厂在裁员时也变得越来越“抠”,往年很多公司虽然有裁员动作,但是该支付的赔偿费还是会如约支付。今年很多公司却在裁员赔偿时玩起了各种骚操作。
1月9日据国外媒体报道,部分推特员工在经过两个月的等待后收到了正式遣散协议,不过其中的赔偿金只有一个月的基本工资,远低于马斯克此前公开对外承诺的3个月遣散费,这无疑是推特在自己“打脸”。
谷歌则为了节省裁员赔偿费,早早的给员工们“挖好了坑”。谷歌在年中就开始采取末位淘汰的绩效评判制度,到了年末的裁员期则以“表现不佳”来解雇大批员工。也就是说,谷歌通过所谓的绩效考核手段,炒掉6%-7%绩效最低的员工,而这些被炒的员工或将领不到失业金。
所以,对于普通“打工人”们来说,不仅要加强锻炼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练就更能“抗打”的职场心态。如果突遇公司裁员,也要懂得维护自己作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尽最大可能争取到经济赔偿。
同时,也要学会知己知彼,了解时代背景下企业和市场究竟需要什么,进而寻找新的突破点。
用更长远的眼光去思考,比如疫情之后有哪些新就业机会、哪些岗位又会被淘汰、有什么向阳行业产业,进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避坑。
2022年已经过去,接棒的2023年经济会好一点吗?
从当下来看,就算疫情对市场的影响逐渐减退,但是消费的复苏并没有那么容易。
如此大环境下,那么“降本增利效”就会一直是企业们要思考的大难题,毕竟要先活下去。
新的一年,一大波公司的裁员名单可能正在路上,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原文标题:经济寒冬,2022整年裁员潮有多猛?
-
深圳发布支持工业经济运行相关措施,推进千兆光网和5G网络深度覆盖
2023-01-13 -
群创、友达预亏损超110亿!台湾面板厂一半寒冬一半火焰
2023-01-11 -
仕净科技112亿“豪赌”光伏,跨界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2023-01-11 -
2022年12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有多少?
2023-01-10 -
请回答2022:芯片寒冬何时休?
2022-12-30 -
中核集团党组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22-12-28 -
川恒股份“借”来的产能,问题有多大?
2022-12-26 -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22-12-26 -
国资委党委认真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22-12-23 -
平台经济再被“正名” 2023年的阿里值得期待吗?
2022-12-22 -
国家气候中心:中国风能、太阳能未到技术可开发量的十分之一
2022-12-22 -
浙江省能源经济专委会召开2022年度工作会议
2022-12-22 -
战寒冬!多项目齐头并进,冲刺正酣
2022-12-21 -
从产业经济角度,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哪几个信号
2022-12-21 -
AI图像革命已来,我们离AI生成的元宇宙生态还有多远?
202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