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中国电信集团将中通服2.4%股权无偿划转给国网信通

时间:2021-06-29 16:01:43 来源:北极星输配电网

近日,中国通信服务发布公告,公司于2021年6月25日接到由公司控股股东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所发出的通知,内容有关中国电信集团拟将其持有的公司1.66亿股内资股(占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2.40%)无偿划转给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股份划转有关程序完成后,国网信通产业集团将正式成为公司的战略性股东。

同日,中通服公司与国网信通产业集团订立数字新基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进一步加强双方在电力行业信息化与智能化等领域的战略合作,促进集团在电力等垂直行业以及在新业务的拓展。

中通服公司董事会认为,引入国网信通产业集团为公司的战略性股东以及与其订立战略合作协议有利于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加强双方在电力行业信息化与智能化等领域的战略合作,促进集团在电力等垂直行业以及在新业务的拓展,加快集团在国内非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市场的发展。通过引入战略性股东以及有关安排有利于公司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和提升治理水平。此外,订立战略合作协议有利于培养和发展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探索有效合作机制,完善双方交流合作常态机制,深化合作内容,进一步推进双方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并能为公司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国网信通产业集团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是我国能源行业卓越的数字化技术、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主要业务产品包括智能芯片、信息通信设备、平台及基础软件、企业管理数字化、生产经营数字化、北斗及地理信息、网络信息安全、信息通信系统集成运维运营等,并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业务。

中国通服与国网信通产业集团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数据中心建设运营、5G建设及行业应用、资本合作、智能芯片、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形成广泛共识。下一步双方将建立定期高层沟通机制、业务联络机制,推进战略合作协议落地,促进电网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服务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助力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同时,将进一步加强在国内外通信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等领域合作,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等应用的快速发展,数据量爆发式增长和计算模型的复杂多样,各领域 对算力的需求呈现大幅提升,打破了一段时期以来计算能力的供需平衡,作为数据汇聚和承载的 数据中心成为了各行业信息系统的基础性保障。同时,以 5G 为主导的新一代通信技术正不断加速 万物互联的进程,信息网络也从以数据传输为核心的网络体系,逐步演进为感知、传输、计算、 交换融为一体的数字基础设施,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年新增数据量多达 1,800 亿 TB,海量设备和 数据给计算带来了巨大挑战和机遇,未来算力将成为比流量更宝贵的基础资源。

2020 年,国网信通聚焦“云网融合”产业 发展,探索重组后内控管理机制,持续完善上市公司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70.11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6.07 亿元,同比增长 24.62%,期 末公司资产总额 110.29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 46.40 亿元。

中国电信集团将中通服2.4%股权无偿划转给国网信通

1.全力抓好生产经营,实现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一是云网基础设施方面。充分发挥通信集成业务核心优势,国家电网公司集中采购项目中标 份额再创新高,市场份额稳步上升;完成“三交一直”配套通信工程等重大项目的交付与验收; 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启动数据中心项目,加强算力基础设施资源积累;取得 IDC 经营许可证,开 展已有数据中心资源的运营。报告期内,云网基础设施板块实现营业收入 36.5 亿元,占全年主营 业务收入的 52%,同比增加 5%。

二是企业通用数字化应用方面。积极推进新一代 ERP 和财务中台市场,实现 ERP 系统与数据 中台的数据贯通与融合,提升产品核心能力。打造人工智能平台,根据行业特点,打造行业专业 样本库。其中,面向输电、变电、安全监察等专业已构建形成 62 类算法模型,电力人工智能平台 在国家电网大数据中心、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等多家单位落地应用。报告期内,企业通用数字化应用板块实现营业收入 19.8 亿元,占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的 28%,受益于业务的可复制性及前期的 研发投入,该板块在三大业务中毛利率最高,其中 ERP 业务、企业门户业务营业收入增长较快, 同比超过 8%。

三是电力数字化应用方面。充分发挥在电力领域的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布局、发展“源-网荷-储”全链条的电力数字化应用:在电源侧,公司成立智慧水电中心,联合福堂水电开展智慧水 电业务研究,着力打造智慧水电样本。在电网侧,以电力营销 2.0 为业务核心平台,“网上国网” 为服务渠道,构建新型数字化电力营销服务体系,推动公司在电力营销数字化领域成为核心厂商。 在负荷及储能侧,公司对募投项目进行变更,新增客户侧电力交易数字化服务平台项目,开展可 再生能源消纳凭证交易系统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智慧物流业务引入投资近 2 亿元,强化上 下游资源合作,加速智慧物流业务孵化,强化负荷侧数字化布局。报告期内,电力数字化应用板 块实现营业收入 13.6 亿元,占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的 20%,同比增加 34%,该板块业绩增幅较大的 主要原因是数字化电力营销服务体系在重点客户单位成功推进。

2.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收官,推进遗留事项解决

一是全力以赴完成重组收尾工作。完成公司更名,成为资本市场首只冠以“国网”字号的股 票。成功募集重大资产重组配套资金,根据市场情况及时变更募投项目,成立募投项目专项推进 工作组,整体把控项目建设、进度计划等关键内容。完成中电普华北京分公司的划转工作,确保 人员与业务的平稳过渡。二是积极推动财务规范、统筹管理体系,规范核算业务,提升会计质量。 三是强化诉讼案件管理。密切跟进未决诉讼和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共计结案 5 件,挽回经济损失 600 余万元,其中重大案件杨家湾与汇源委托合同纠纷案再审获得胜诉,胜诉标的 6,700 万正在 执行中。

3.强化内控合规水平,提升经营管理质效

按照公司业务现状,完成 400 余项制度新建和修订,开展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专项建设,提升 公司各环节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公司通过整体资金运作,加强子公司资金预算管控,提高资金使 用效率等方式,降低带息负债 3.15 亿元,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4.强化关键技术攻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路线,解决产业技术难题,持续加大攻关力度。2020 年,不断 增加年度科研经费投入,研发投入共计 4.13 亿元,同比增长 8%;完成专利申请 193 项,同比增 长 11%;获专利授权 57 项,同比增长 16%;获得科技奖励 60 项,其中省部级 4 项。

5.强化党建引领作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强化党员工作责任、工作标准和自身要求,在抗疫、防汛抢险、突发性抢修等工作中切实体 现党员的先进性。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落实,为少数民族地区新增纳税超 2,000 万元,并在注册地 设立分公司开展业务。

主营业务分行业、分产品、分地区情况的说明

2020 年,公司围绕主营业务,切实强化信息通信拓展和布局,有效支撑公司经营业绩实现。 一是云网基础设施板块实现营业收入 36.5 亿元,占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的 52%,同比增加 5%,主要 原因是通信网络建设业务增幅较快,营业收入同比增加 50%。二是企业通用数字化应用板块实现 营业收入 19.8 亿元,占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的 28%,受益于业务的可复制性及前期的研发投入,该 板块在三大业务中毛利率最高,其中 ERP 业务、企业门户业务营业收入增长较快,同比超过 8%。 三是电力数字化应用板块实现营业收入 13.6 亿元,占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的 20%,同比增加 34%, 该板块业绩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数字化电力营销服务体系在重点客户单位成功推进。

经营计划

2021 年是“十四五”规划元年,下一步公司将紧抓能源转型战略部署,把握能源互联网、工 业互联网、5G 建设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机遇,以打造优秀的数字化服务商为发展目标,坚持创 新驱动,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司业务融合发展,实现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的持续提 升。

1.落实公司“十四五”规划,加强电力数字化服务

围绕公司“十四五”规划,加强“云网基础设施+数字化应用”三大板块的布局与发展,优化 产业结构、提升抗风险能力。一是继续夯实基础算力业务。大力开展数据中心的运营,加快云网 算力基础设施及高效能数据传输平台项目建设,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开展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加 速贵州、山东等地区的数据中心业务合作,争取形成规模效应。二是深化企业通用数字化应用建 设。持续开展企业通用软件的产品化、服务化、数字化发展,探索构建 SaaS 形态的产品与市场。 三是加大电力场景应用业务打造。为积极应对社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及电力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 遇,公司已设立能源(碳资产)管理运营中心和能源数字化创新中心,持续加强在“源-网-荷-储” 全链条的产业发展。

2.持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确保经营目标实现

科学规范项目预算管控及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项目利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 端人才猎取及举荐机制,重点加大数据中心建设、储能技术研究、双碳咨询、人工智能、资本运 作等专业的高端人才引进力度。规范参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运作机制,关注参股公司产业链价 值和投资收益等硬性指标,提升参股公司价值创造力。强化募投项目管控,提升募集资金使用效率。

3.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强化发展核心动力

布局能源互联网重点攻关计划和“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建设任务,加强技术创新与业务创 新,加强与高校合作,制定统一的研发管理流程,推进“技术研究、产品研发、标准制订、产业 拓展”协同一体化发展。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