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环保行业进入「战国」时代 拼「团队」的时侯到了

时间:2021-07-15 13:01:47 来源:青山产业评论

一直以来,环保企业有个明显特征——只谈外部因素,不论内在问题。

大多时候,大家张口闭口谈的都是趋势、战略、规划、模式……,几乎所有的论坛会议上都在千篇一律地讲这些东西。

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风气,在各类场合,你要是不就这些话题云里雾里地说上两句,都上不了台面。

事儿成了,是趋势赶得好,事儿败了,是趋势来得不利。总之都是外部因素、没有内在问题。比如,要了很多企业命的「团队问题」,在环保行业内极少被提及。

事实上,团队建设问题已经成了当前及未来决定环保企业成败的第一问题。而环保行业的竞争也进入了战国时代。

在环保行业内,因为团队建设不力而四分五裂、把好牌打稀烂的案例不胜枚举。

最近,青山研究院分析了数十家失败案例,才发现团队问题的严重性超乎想象。

这些企业在一个问题上无一例外——即都没有成形团队、更没有对人才的凝聚力,且团队问题大多爆发于企业发展的后程,盘子越大、崩得越快。

有十数年留不住人而原地踏步的,有高管集体出走另起炉灶最终被反超的,有内部斗争把牌子都砸掉的……

可见这其中的问题有极高的研究意义。

环保企业为什么普遍不重视团队建设?

为什么环保企业要重视团队建设?

未来的行业竞争团队有多重要?

针对这些问题,青山研究院做了深度研究。

(说明:本文讨论的对象是业内已有起色并谋求更大发展的一类企业,主要是民企,因为环保行业有相当一批企业是不存在谈论团队问题这档子事的,比如国企、以及尚只有几个人的微型企业。)

01

吃惯了趁“势”的甜头

失去了做“事”的劲头

没有了“团队”的念头

环保企业为什么普遍不重视团队建设?原因就是人们吃惯了趁“势”的甜头,以至于失去了做“事”的劲头,而一旦不真正做事了,也就不会重视团队建设了。

这里面涉及到了环保企业的诸多共性问题,在三个层面展开:

1、在风口上捞钱的商业经

由于时代巨变的因素,在过去一段时间,趁势而为、在风口上捞钱成为了一条无人不知的商业经。

这种风尚影响了很多人、很多企业,以至于人人都想趋势而上、抓住一个风口、然后一夜暴富,而不能够俯身做事、修炼内功、研究团队。

人的心态变成了——不管什么生意,一定要在某一个趋势下,否则就不能成功,也绝对不会去干。

环保行业同样如此,而且过去也确实产生了一些这样的案例,于是,就出现了“天下之人莫不言’势’”的怪象,这严重扰乱了行业的心态。

在人人趁“势”的环境下,也就很少有俯身做“事”的劲头了,不做事也就不会在团队建设上花功夫了了。

2、避谈实际价值,空谈估值

另一个助长趁“势”恶俗的根源是金融对企业的过度裹挟。

在这一种情况下,挣钱的逻辑变成了——找一个底子还不错的企业,用泡沫一层一层裹大,然后放到股市上去套现,很多时候连老板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要上市。

总之,在此逻辑下,人们变得避谈实际价值,空谈估值。

这在本质上也是挣快钱,最近一波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十有八九如此。

可以粗略地下一个结论,在一个还可以挣快钱的行业,企业是不可能用心用劲做事的,也就不会去组建精良的团队。

3、心心念念的“内部消息”

不得不说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有一种热衷于谈天下大势的文化,其中尤其以谈论“上面”、“省里”、“市里”的事最为典型,因为这些地方藏着决定趋势、方向的能量。

跟着政策走当然没错,可问题是一些人还是揣着“趁势”、“挣快钱”的心态去的,动机不纯。

倘若真能拿到先机也就罢了,可大多数时候拿到的都是好几手的信息,根本没用。

但不论如何,这类老板内心是自诩为深入核心、深知内幕的“局内人”的,只要参加了“上面”随便的一个什么会议,一定得在朋友圈证实一下自己“局内人”的身份,且在平日里总是能够在员工面前透漏上几句“内部消息”,一副已然掌握了天下大势的姿态。

当痴迷于“内部消息”的时候,企业主哪还有心思建设团队。

以上三点就是环保企业为什么普遍不重视团队建设的原因。

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会走向它的反面,随着这几年天翻地覆的变革,环保行业“趁势”的日子快到头了。

02

“一个亿靠老大

十个亿靠团队”

为什么要重视团队建设?因为“一个亿靠老大,十个亿靠团队”。

这其中的道理不需要多啰嗦,一个卓越的统帅,身后必然凝聚了一批能征惯战、团结一致的猛将。

古往今来,任何领域,莫不如此,想成大事,团队永远是第一位的。

最典型的企业案例就是华为,华为能够做这么多事、做这么多难事,强大的团队是制胜的核心。

但环保行业的情况却是,一家企业最好的状态是在创业五六年、规模不大不小的时候,一旦做大了就到头了。

环保产业过去这么多年,好时候、坏时候都经历了,但大家基本上都在一个水平上,没有哪一家真正成为超群的巨头,因为环保企业从没想过在团队上出奇制胜。

环保行业战术型企业家很多,但是战略性企业家极少。

所以,一旦到了一定阶段,不少企业就出现“头大、身肥、腿瘦”的症状了。

有人将其诊断为“大企业病”,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大老板病”。

在环保行业,团队的概念过于淡薄主要在于,老板的概念被过度强调且从不升华。

如果你去略有规模的民企去走一圈,你会发现大多数都是一言堂、都是非常原始的匪式管理。一切功绩都是老板的,一切都是老板说了算。

这就出现了环保行业的另一个典型现象,一些技术产品型公司干着干着就裂变了,甚至出去的都能把老东家干翻。

所以,一个拢不住人才的公司一定会给自己培养对手。

接触过一些高学历的技术人才,他们大多都在“绕树三匝”,空叹“何枝可依?”。

如此种种,问题就出在没有团队概念,没有把人才凝聚好。

如何凝聚团队?这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对现在的环保企业而言还在问题的入门阶段,只要做到一点就能在业内领先——舍得花钱。

认识一位乐观派企业家,他说创业以来,除了早期阶段比较,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犯过难,问其原因,答:我看重人的力量,尊重人才,舍得在团队身上花钱。

03

环保行业拼团队的时刻到了

没有好团队必然出局

青山研究院关注团队建设问题,是因为环保行业已经到了拼团队的时候了。

在“资源为王”的时期,团队意识落后有历史的原因。

但是,环保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粗放、混杂的发展,靠老板一人玩资源、套关系、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一方面是行业竞争激烈化,另一方面是国企进来以后,玩资源那一套不灵了,资源开始自己玩了。

至于局部地区搞的什么结盟、联合会,甚至有人想共享人才,这些都是幼稚的想法,花里胡哨,丝毫不触及根本问题。

未来环保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定是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碰撞,尤其是现在民企只能在技术、产品、服务这几个赛道上比划,只能靠团队肉搏。

其实上,近两年来,那些重视人才、重视团队的企业,优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新兴的环保创业公司已经丢掉了老一套思维,符合现代化经营的合伙制企业在环保行业越来越多。

当然一些老选手也紧跟时代、锐意进取、走在了前列,比如走技术路线的中持股份,前两年行业遭受震荡,不少公司遭遇债务危机裁员,中持却伺机招揽人才、加固了团队建设,而如今在水处理领域依然走得铿锵有力。

事实上,不少动作快的企业已经在抓这块了,最近就有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希望在青山平台上散发招贤令,对这一块需求后期会配合着一些企业逐步来做。

这些来招人的人力资源普遍反馈了一个现象——离开大多都是公司希望留下来的,而留下来的大多都是能力平平但人缘特别好的。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一是环保企业开始意识到人的重要性了,二是大家普遍没有吸纳人才的机制,着急用了才开始四处搜寻。

04

写在最后

商场如战场,一切竞争,最终拼的一定是人、一定是团队。

在未来的环保行业,没有好团队,甭想活得舒坦,更甭想做大。在民企仅有的几条赛道上,更是如此。

趁势而为、抓住风口的意识要有,但要知道“势”这种东西可遇不可求,况且很多时候,“势”是时代给的,却是自己来造的,做环保、做任何事,想轻而易举地趁势这种思想都不可取。

“一个亿靠老大,十个亿靠团队”,不管多牛逼的老大,想成事,必须还得凝聚组建一个能征惯战、团结一致的团队。论单打独斗,项羽可以干十个刘邦,论群殴,刘邦可以干一百个项羽。

总之,不管你怎么玩,「团队」都是你的王牌。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