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观点|将科技创新资源用在“刀刃”上 打造新型电力系统

时间:2021-08-13 16:03:12 来源: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加速发展,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国家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有力支撑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来源: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 作者:赵刚)

如今,我国科技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全社会研发人员总量达到712万人;企业作为研发主体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对能源行业而言,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中坚力量

国家竞争是科技创新能力体系的比拼,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2021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首。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对科技领域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根本策略。因此,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是简单的科技战略,而是将科技能力和科技优势化作一种国家力量,来为总体国家目标服务。

中国目前要建设科技强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但我们现在面对的国际环境跟过去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是美国试图推动中美科技“脱钩”;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到来;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全球的产业链、科技交流等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三大变量,让我们必须重新设计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

实际上,强化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科技力量包括三部分:一是战略科学家,是能指明方向、能组织攻关大协作的帅才;二是骨干力量,是能承上启下、在细分学科技术领域带队攻关的将才;三是实干力量,是实验室队伍和工匠型人才。这些人才分散在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里,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人才,是我们现在面对的一个难题。

强化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科技力量,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建设顶级的国家实验室。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往往不是独立法人,而是依托某个单位,很难做到跨部门、跨区域和跨领域。未来,建议针对一些重大领域,专门设立国家实验室作为顶级科研机构,其不仅自己做研究,还要组织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科技力量来协同作战,这样才能做到用战略科技力量来解决重大战略问题。

二是要布局基础学科研究。基础学科研究是创新链的源头。目前我国源头创新不足、原创能力不够,要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通过稳定持续的投入,支持科学家们安心“坐冷板凳”搞科研。

三是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对于一些“卡脖子”的技术,企业更了解、更熟悉、更有紧迫感,可以由企业牵头组织创新联合体,承担一些重大的、战略性的课题,并加以市场化、产业化,这是企业最能有所作为的一个方面。

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强化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科技力量,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遇到的重大课题,需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及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组织过“两弹一星”等重大项目,体现了举国体制的优势。改革开放后,我国曾一度弱化了国家作为创新组织者的角色。但是,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课题,仅仅依靠一个企业、一家科研机构或者一所大学,很难完成。研究和实践显示,通过国家作为创新资源的组织者,更有可能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人力来解决重大问题,例如,在新型举国体制下,我国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重大项目的成功。

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如芯片、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等,不是今天才存在的,而是存在了几年甚至二三十年。过去,很多人认为可以通过国际市场采购,但在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往往事与愿违,甚至给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在新形势下,需要统一思想,各方合力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我们过去强调“自主创新”,现在强调“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变化意味着我国科技“不但要立起来,还要强起来”——不仅仅是高铁跑起来、大飞机飞起来,其内部的核心技术、核心装备、零部件也都要能够自己做出来。

由此看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尤为重要。在健全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时,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首先,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基础是“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其本质是着力完善科技创新的利益共享共赢机制,让合作方都能得到合理利益,形成密切的创新利益共同体。因此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的激情和活力。

其次,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要“揭榜挂帅”机制。可以向全社会张榜公布,组织方担负起“出题者”的角色,从全社会选择创新团队,做到谁有本事谁来、创新不问出身。通过“揭榜挂帅”,汇聚最强大最合适的科研团队,尽快突破各个重点产业的“技术堡垒”。

再次,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模式。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电力企业等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者作用,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模式。可以参照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模式,组建新型电力系统产业投资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央企资金等投入的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等投入,通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等模式,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产业化。

观点|将科技创新资源用在“刀刃”上 打造新型电力系统

将科技创新资源用在“刀刃”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对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该将科技创新资源用在“刀刃”上,围绕新型电力系统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以“卡脖子”技术为切入点,加快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支撑打造世界领先的新型电力系统。

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摸清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要全面梳理新型电力系统产业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的对外依赖情况,重点围绕那些技术或工艺目前尚无法找到替代的产品,全力开展技术攻关,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二是制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案。尽快筛选关键核心技术的“备胎技术”和“备选方案”,变被动为主动;对“卡脖子”技术,如果找不到“备选方案”,应该尽早组织、动员各方力量进行攻关。

三是完善创新链,补齐短板,锻造长板。这需要从创新思路、设想、假说等开始,渗透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全链条、全周期,涉及研究开发、金融投资、人力资源、组织变革和管理营销等多个领域。创新自强殊不易,尤需业界勇登攀。

四是重视基础研究,筑牢技术攻关根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完善重大科技综合基础设施、布局国家实验室、优化重组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在具有优势的领域,应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五是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一流科技创新团队,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人才基础。“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电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要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更需要创新团队的协同攻关,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活力。

六是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核心技术成果的转化,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在新型电力系统创新发展中,要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之间的链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形成产业竞争力。

(作者系本刊编委、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原标题:百年能源观 | 科技自立自强需“双轮驱动”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