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集团副总工李斌:水风和光伏为主的控股发电装机规模超过100GW
“建议国家积极引导行业主体加强科技创新,用更多创新的手段全方位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2021年9月17日,三峡集团副总工李斌在“抽水蓄能产业发展座谈会”上表示。
三峡集团副总工李斌的发言如下:
三峡集团一直致力于清洁能源发展,目前以大水电、风电和光伏为主的控股发电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元,资产负债率控制在50%左右,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水电企业和我国最大清洁能源集团。
新时期,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落实国家赋予的“在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中承担引领责任”新战略发展定位,三峡集团将抽水蓄能作为今后重要发展方向,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国家抽水蓄能大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一、三峡集团抽水蓄能业务发展情况
早在2010年,三峡集团接手了内蒙古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于2015年全部机组建成投产,同年开工建设位于“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吉的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今年6月首台机组已顺利投产。
近年来,集团党组进一步加大发展新能源和抽水蓄能业务力度,明确围绕长江经济带沿线、东南部负荷中心、三北地区新能源基地等战略优势区域的布局思路,并拟配套出台一系列保障措施。截至目前,已与地方签约签约了一批项目,其中绝大部分项目已纳入中长期规划重点实施清单。
二、三峡集团推进落实中长期规划的具体举措
三峡集团一直高度重视抽水蓄能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之际,集团公司董事长雷鸣山同志、总经理韩君同志多次主持会议研究,围绕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实现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出了落实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的一系列发展举措。
一是三峡集团将加大抽水蓄能开发力度、加快开发节奏,“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一批优质项目。按照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导向,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及实施时序,引导抽水蓄能结合调峰需求和新能源发展科学合理布局。精心组织好重点项目核准前的各项工作,提高前期工作效率及质量,提前谋划好移民安置、对外道路建设等关键路径工作,统筹设计、咨询、施工等各方力量,高度集约化、批量化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动形成“投产一批,建设一批,核准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开发格局。
二是聚焦水电引领优势,努力打造抽水蓄能精品工程。三峡集团通过建成三峡、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等一批世界级水电工程,在巨型水电站建及运营等方面形成了世界领先优势,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抽水蓄能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涉及面广,其实质是水电项目,这也三峡集团最擅长的一项业务。三峡集团将充分发挥大水电建设管理、运营经验,本着对国家负责、对长远负责的态度,从项目前期、融资、征地移民、工程建设、电力生产运营等各个阶段做好质量、安全、造价、工期控制,为降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成本,保障大规模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质量与安全做出应有贡献,努力打造抽水蓄能精品工程。
三是坚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积极培育与新能源协同发展、技术先进、管理优质、国际竞争力强的抽水蓄能大型骨干企业。三峡集团将抽水蓄能作为大水电的延伸以及新能源大规模协同发展的支撑力量,以资本资金优势及大水电建设管理优势,努力打造一家抽水蓄能大型骨干企业。投融资方面,充分发挥三峡集团投融资能力,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力量支持抽水蓄能大规模、批量化发展。工程建设方面,利用开发长江干流巨型水电站积累的人才队伍和经验,陆续转移到抽水蓄能批量化项目建设中,始终保持大水电建设经验的传承和延续,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建成投产。业务协同方面,在三北及沿海地区,围绕陆上新能源及海上风电大基地协同开发一批抽水蓄能项目,作为新能源规模化发展重要支撑;在长江沿线,利用已建巨型水电站的高坝大库资源,协同开发一批混合式抽水蓄能,打造世界最大的沿江清洁能源走廊。
四是广泛合作、互利共赢,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深化与全产业链企业合作,为国家抽水蓄能大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三峡集团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着深厚的合作友谊和基础。与国网2014年签署关于国网新源股权合作协议,2015年和2020年先后两次向国网新能源增资,2020年6月与国网签署抽水蓄能开发建设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抽水蓄能项目全面合作。与南网共同参股开展内蒙古乌海抽水蓄能项目投资,以此为契机,拟签署集团层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在抽水蓄能领域的合作。与水电总院、华东院、北京院、中南院等设计单位以及东电、哈电等装备制造企业,在长江流域巨型水电站梯级开发、以及长龙山、呼和浩特抽水蓄能建设过程中,建立了坚实的合作关系,突破了一系列的世界难题,打造了一批又一批精品工程。下一步将与电网、设计咨询、装备制造等兄弟企业进一步深化合作,发挥资本资金、工程建设管理等方面优势,携手加快推动抽水蓄能产业发展。
规划开工和投产目标来看,到“十六五”末会投产超过2亿千瓦,将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全国各区域输配电价。建议国家给予密切关注,为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目前新型储能(如电化学储能)在安全性、能量转换效率和经济性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尚不具备大规模发展条件,但从更长远来看,科技进步将促进其加快发展,可能使得成本快速下降且具备大规模发展条件。建议国家积极引导行业主体加强科技创新,用更多创新的手段全方位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法国正在开发的另一个巨型太阳能项目
2021-09-17 -
“双控”下的限电!这些地方停、限产,开四停三,非生产用电削减50%以上......
2021-09-17 -
【中电联】2021-2022年度能源电力企业双创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 火热报名中~
2021-09-17 -
中电联|2021-2022年度能源电力企业双创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报名中
2021-09-17 -
【中电联】2021-2022年度能源电力企业双创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火热报名中~
2021-09-17 -
这些地区严控煤电新增装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征求修订意见
2021-09-17 -
屡创佳绩!龙源振华首个PC项目-粤电湛江外罗二期海上风电主体工程圆满完工!
2021-09-17 -
发改委加快研究健全 绿色电价体系
2021-09-17 -
用户“造车”、续航破题、芯片蓄势 新能源车企在关心什么?
2021-09-17 -
锂产业上演供需失衡之殇 机构预判价格大概率突破20万元关口
2021-09-17 -
助力实现“双碳” 新能源汽车还需“跨界协同”
2021-09-17 -
“缺芯”潮下,如何消除新能源汽车焦虑
2021-09-17 -
花旗集团:石油是“年度贸易”
2021-09-17 -
亚行向哈萨克斯坦50兆瓦光伏项目提供1,150万美元
2021-09-17 -
中航锂电董事长刘静瑜出席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并作主题演讲
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