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当AI成为发布会上的焦点,智能手机进入“智慧时代”

时间:2022-03-18 20:17:55 来源:

当AI成为发布会上的焦点,智能手机进入“智慧时代”

撰文 / 张贺飞

编辑 / 沈洁

2022年的春季发布会,照旧是一番热闹景象。

OPPO、荣耀、华为、三星等品牌陆续推出新品,经历过2021年的“小阳春”后,几乎所有的主流厂商都在加足马力。但有别于一味在性能、快充、屏幕等方面秀肌肉的做法,越来越多的品牌将焦点集中在了智慧化方面。

比如OPPO Find X5系列的发布会上,自研的影像专用NPU芯片占了很大的篇幅,成为计算摄影的另一个忠实拥趸;继全球发布后今日在国内亮相的荣耀Magic4系列直接定位于全能智慧旗舰,影像、性能、隐私等方面都有AI能力赋能;即便是在中国市场式微的三星,也在产品宣传中频频提及AI技术,涉及到影像、能耗等场景。

这样的一幕似乎并不让人意外。当智能手机市场的争夺日益白热化,国内手机厂商纷纷向“高端化”进攻,通过“智慧化”功能打造差异化的用户体验,正是越来越多手机厂商的市场共识。

01 物理创新的天花板

2016年是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波峰,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基于对前一年销量的乐观判断,不少手机厂商在2017年的春节市场遭遇了滑铁卢,库存危机再次出现,继而激活了市场的马太效应:OPPO、小米、荣耀等头部厂商的销量持续增长,一些中小品牌则相继退出了市场。

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伴随市场进入存量时代的现状,迫使手机厂商们不得不贴身肉搏。过去还可以靠渠道、性价比、品牌营销等在行业中站稳脚跟,现在则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智能手机的创新潜力。只有拿出新技术,才能制造新卖点,进而在“刺刀见红”的竞争中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微创新”在智能手机产业链的上下游迅速蔓延。刘海屏、挖孔屏、屏下指纹、液冷散热、升降摄像头、超级快充、无线充电等技术依次诞生,然后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行业“标配”。

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有一个著名的KANO模型,将用户需求分为必备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因为无法满足而导致用户满意度下降的需求,被视为必备型需求;用户满意度和需求呈正比关系的需求,被称作期望型需求;提供需求会让用户满意度提升,但不提供也不会让满意度下降的需求,则属于兴奋型需求。

将智能手机行业在这一阶段的创新和KANO模型对号入座的话,大多数都可以划入兴奋型需求的范畴,即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诱惑用户为新产品买单,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并没有颠覆性的改变,甚至有一些厂商将某种妥协式的过渡技术用在新品上,哪怕可能会出现用户满意度的降低。

倘若把视角再扩大一些的话:过去五年多的时间里,围绕性能、续航、散热的一系列“微创新”,某种程度上维持了新机的销量,却未曾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智能手机在宏观维度上一直“原地踏步”。代价却是高端市场的失守,华为因“缺芯”而空出的高端市场,大部分进了苹果的口袋,某些习惯将创新挂在口头的品牌,仍然在中低端市场厮杀。

人工智能可能是这期间为数不多的期望型需求,也是智能手机跳出创新泥潭的不二法门。正如Mobile在报道荣耀Magic4时引述的一组数据:“荣耀Magic4系列将CPU性能提高了20%,GPU性能提高了30%,人工智能功能提高了300%。”智能手机的物理创新或许存在天花板,但AI所赋予的想象空间远未见顶。

02 “一小步”的蝴蝶效应

同样是在2016年,深耕年轻人市场的荣耀手机进行了一场“试验”。

年底的一场发布会上,荣耀推出了堪称“概念机”的Magic一代,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无外乎Magic Live智慧系统,能够对用户的每一次行为进行感知和分析理解,然后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就像是一个智慧助理。

回头来看,荣耀Magic提出的理念不可谓不前沿,试图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重构人机关系,智能手机不单单是通信、娱乐和生产力工具,还将是普通用户的“贾维斯”,用户想要看电影的时候主动推荐热映大片,用户需要出行的时候主动打车……荣耀产品经理的灵光乍现,掀开了“人工智能手机”的序幕。

2017年被看作是智能手机的AI元年,相对应的是两个里程碑事件,深刻改变了智能手机的演变轨迹:

一个是AI算力的普及。

华为在当年的柏林消费电子展上推出了麒麟 970,最重要的创新在于搭载了一款 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专门用来处理图片识别等任务;紧接着苹果在新一代 iPhone中内置了A11 Bionic 芯片,搭载了自主研发的双核架构 Neural Engine(神经网络处理引擎);高通在后来的骁龙845中,利用CPU、GPU和DSP组成了AI 异构系统和 NPE 任务分配系统,为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相应的计算解决方案。

另一个是AI场景的落地。

有了人工智能算力的加持,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量身定制了AI服务,诸如人脸识别、语音助手、美颜算法等功能应运而生,即使是在用户感知不到的地方,AI也被应用于能耗、性能的优化,以提升智能手机的流畅度。毕竟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复杂,而用户需要进一步便捷的操作,就像在拍照的场景中,大多数用户已经习惯了一键拍照,而非人为调整摄像头各种参数,AI在其中担纲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时需要正视的是,这一阶段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还有些局限,不少厂商将AI技术的价值归结为“焦点效应”,用于满足用户的炫耀心理,而非系统化的服务。个中原因离不开思维上的路径依赖,也和AI技术的成熟度不无关系。

参考2019年的Gartner技术曲线,语音技术和GPU加速技术已经趋向成熟,但知识图谱、端侧AI等技术还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制约了人工智能和手机的融合进度。可当时间来到2022年,当初荣耀迈出的“一小步”早已诱发了一场蝴蝶效应。

03 “智慧”的大幕已拉开

2022年春季发布会上的“智慧”牌,似乎映衬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场。

站在手机厂商的立场上,销量和利润永远是最核心的要素。虽然2017年就出现了“元年”的说法,可是否要在人工智能上下足功夫,衡量标杆依然是投入产出比。在研发上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能够带来多少销量,将直接左右手机厂商对待创新的真实态度,也是最符合实际的市场风向标。

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一个月前公布了中国市场第四季度的销量报告,出货量同比下滑高达11%,结束了前三季度的乐观趋势。其中苹果以12%的同比增长位列市场第一,独立后的荣耀以100%的增幅升至第二,vivo、OPPO的市场份额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市场排名再次改变。

文初的一幕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OPPO潜心研发多年的马里亚纳 X芯片,被用于旗舰级新品OPPO Find X5上,想要借助专用NPU芯片提升产品的综合影像能力。在面向消费者的营销环节中,OPPO喊出了“一帧影像动用两块芯片”的口号,试图复刻“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的策略,为消费者留下深刻的产品印象。

可以猜测一二的是,影像能力一直是智能手机的核心卖点,在年轻用户群体中有着不可小觑的吸引力。反观荣耀在2021年第四季度的增长,主打多主摄融合计算摄影的荣耀Magic3系列功不可没。而在销量上登顶的苹果,2019年就提出了“计算摄影”的概念,打造了引以为傲的DeepFusion算法。

另一个佐证是在影像能力上尝到甜头的荣耀,不仅在荣耀Magic4系列上升级了多主摄融合计算摄影技术,摘得DXOMARK影像评分的最高分,还进一步将“智慧”能力向其他场景加速渗透。

比如AI和GPU Turbo X融合来优化游戏体验;首创了智慧隐私通话保护功能,通过算法解决了通话漏音问题;Magic UI 6.0加入了场景感知、用户理解、知识图谱等为用户提供主动服务的能力……荣耀CEO赵明将荣耀Magic4系列形容为“痛点终结者”,这个比喻不可谓不恰当,荣耀在软硬件协同上一直在引领行业,不同于业内流行的“硬件堆料”行为,荣耀在追求软件上限的提升。

相对应的合理解释是,荣耀眼中的战略对手并非是国内友商,而是和苹果进行正面较量,必须要在底层技术和产品体验上拿出实实在在的创新。折射到荣耀Magic4系列上,设计、拍照、屏幕、安全、性能等能力的综合提升,以及用人工智能打造最优体验的做法,都是为了进一步抢夺苹果的高端用户。

种种现象的背后,人工智能对于智能手机的“改造”已经呈现出了两个趋势:一是从单点到体系化,需要在底层上构建体系化的智慧能力,逐步由期望型需求变成基本型需求;二是在高频需求上做到极致,譬如影像、语音、游戏等能力,将是洞察不同厂商间智慧化能力比拼的直接窗口。

而一旦进入到“智慧”时代,手机的服务边界也将被重塑。至少荣耀已经有了行动,在发布会上同步推出了带有测温功能的Earbuds 3 Pro,在用户健康管理的语境下,手机不只是控制中心,同时也是IoT的计算中心、数据中心和服务中心,对用户体验和产业链的影响将是不可逆的。

04 写在最后

人工智能之于手机的作用,绝非是旧秩序的延续,注定会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在时间的维度上,十几年前的手机只有通信功能,那时候很难想象手机会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空间维度上,智能手机的边界还在延伸,平板、电视、车机、耳机、手表等都已经是手机的延展,这个趋势远没有结束。

我们无法想象10年后的手机会是什么样子,但可以笃定的是,人工智能作为产品软硬件之间的桥梁,正在制造跨屏幕、跨设备、跨系统、跨生态的新体验,属于“智慧手机”的黄金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原文标题:当AI成为发布会上的焦点,智能手机进入“智慧时代”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