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双碳”背景下 新能源车出海与技术创新成热点

时间:2022-09-08 11:52:33 来源: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碳达峰”“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之路。而新能源汽车则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变革正加速演进,新能源汽车迎来行业风口,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350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计推广量已超过900万辆。显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域,中国正在逐步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9月1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场论坛——2022汽车资本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以“双碳未来,智能汽车加速”为主题,多名行业专家学者、头部汽车企业高层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产业技术创新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和讨论,引来了广泛的关注。

在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直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加速融合,汽车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世界各主要汽车大国也纷纷加强战略谋划、强化政策支持,主要的跨国车企也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产业布局。”

姚振智表示:“我国2020年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在总体思路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有效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以“双碳”为大背景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国车企将向何处去,与会代表在论坛上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新能源汽车出海成为新风向

今年以来,有多个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的好消息。东风岚图FREE首次登陆北欧,位于挪威奥斯陆市中心克林根伯加塔的海外首家岚图空间同步开业;比亚迪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并表示将与欧洲经销商集团合作,为瑞典和德国市场提供新能源汽车产品;蔚来宣布在匈牙利投资建设旗下首个海外工厂,计划于9月投入运营;五菱的首款新能源全球车Air ev于近日在印尼下线……

种种迹象和行动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加速“出海”,汽车出口呈现明显良好的增长态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汽车企业出口150.9万辆,同比增长50.6%。其中,新能源汽车是重要增长点。7月,新能源汽车出口5.4万辆,同比增长37.6%。

姚振智对记者说:“今年6月8日,欧洲议会通过的禁燃议案,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加速了欧洲汽车电动化的进程。我们也都体会到汽车产业发展面临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中欧双向投资依旧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和活力。”

姚振智表示,特别是在汽车领域,中欧双方合作广泛而深入,有着非常好的基础。同时,双方都正处于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过渡的阶段,这也预示着双方后续合作空间必然会越来越大,合作程度也必然会越来越紧密。

对于这一点,各国驻中国的商务投资官员也颇为认同。

“欧洲各国政府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减少环境污染、缓解石油危机的主要方式。”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企业发展局北京代表处投资总监金磊直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投入得多,发展得早,具有规模和成本优势。此外,在价格、品质和迭代更新速度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也更能满足欧洲消费者的需求。”

挪威驻华大使馆高级商务官员高鹏则表示,像挪威这样的欧洲国家对电动汽车的政策是非常友好的。不仅对各种税费有减免,还有很好的技术设施和充电桩,这样的基础设施布局和政策非常有利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

显然,“出海”的新风潮给了中国自主品牌广阔的发展空间。参与论坛的奇瑞国际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张升山坦言,奇瑞汽车海外出口已经20年了,从一开始,奇瑞汽车就本着“无内不坚、无外不稳”的原则,把“国际化”当做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来看待。

同样坚持出海战略的还有江淮汽车。据江淮汽车国际事业部总经理助理孔德星介绍,近年来,江淮汽车的出口也在快速增长。

“江淮汽车一直在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尤其是针对欧洲高端市场。”孔德星表示,“目前,江淮汽车基本已进入20多个国家。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公司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量逾5000辆。”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高增长是产业多年积累的必然结果。” 谈到新能源汽车出口海外这一话题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近10年来,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政策不断加码。中国车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无论是产品外观、质量还是研发、生产能力,都能满足全球多样化市场需求。

在许海东看来,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增长点。“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仍有望释放增量。中国拥有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规模效应又将带来成本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技术创新拉动产业持续向上

“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之所以能又快又好,还能出口到海外,既是中国产业政策制定者高瞻远瞩、提前布局的结果,更离不开汽车产业从业者多年来的锐意进取和勇于创新创造。”在此次论坛上,经济日报社副社长赵子忠感慨说。

正如赵子忠所言,因为布局早,中国汽车企业较快地实现了动力电池等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突破,依靠规模优势实现了电动汽车价格大众化。与此同时,这些企业更借助于国内智能芯片企业产品研发快、与用户紧密联系等优势,在高等级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成功实现了“换道超车”。

不过,赵子忠也表示,现代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并不局限于产品本身,只有与宏观政策、信息通信、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紧密融合,才能有“再进一步”的可能。而这需要从更多领域统筹谋划、统筹协调,才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抢占市场,赢得先机。

2022年以来,浙江省、深圳市、广州市、上海市等多地开放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尤其是深圳市率先在法律法规上推动了L3级智能驾驶落地。在各地场所放开和法律法规的支持下,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L3级别智能驾驶功能将有望大规模落地。

与此同时,与智能驾驶高度相关的智能座舱也乘势起飞。2021年,中国市场乘用车智能座舱渗透率已超过50%。权威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汽车智能座舱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81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在这其中,中国智能座舱市场份额将提升至37%,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成为全球主要市场。中国汽车行业的格局重构正在加速到来。

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发力智能驾驶领域”成为本次论坛多方关注的焦点问题。

“当无人驾驶实现之后,我们可以在车里做很多事情,包括K歌、看电影、开会等。目前上述场景正在座舱迭代发展中积极尝试。”在梧桐车联产品运营总经理崔睿哲看来,随着技术发展,汽车正在从“移动机器”进化为“智能移动机器人”,这一趋势是显而易见且毋庸置疑的。

经纬恒润CTO范成建表示,智能座舱在很大程度上要伴随自动驾驶形态发展来变化。在自动驾驶逐渐实现的过程中,智能座舱是受益者之一,但不一定是最大的受益者。在范成建看来,自动驾驶的实现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难关,以及解决一些法律法规上的问题。

除了热烈丰富的圆桌谈论外,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成果,2022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深度研究报告《智能握手电动,创新驱动进步》也正式发布。

记者了解到,该项报告以中国智能电动车加速发展、智能驾驶行业渗透率稳步提升、高算力芯片+激光雷达有望迅速上量、智能座舱成为自主品牌创新核心战场、三电技术产业深化发展为主要行文框架,从市场、政策及技术等方面出发,梳理我国智能汽车发展现状,结合智能配置发展趋势、用户需求偏好等信息,预测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此外,为助力汽车行业智能驾驶技术发展,本次论坛还通过知名专家、著名投资人票选出2022年度十大智能驾驶、五大智能座舱落地案例。

可以说,汽车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对于推动双碳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而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实力的提升,中国汽车也将成为全球的标杆,引领世界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的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愿意与各方一道,在包括政策、技术、标准规范等各方面,为新型智驾汽车领域的合作进行深入的交流。我们将凝聚新的共识,拓展新的空间,探索新的模式,共同推进汽车产业的绿色低碳和智能化加速,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更大的新动能。”姚振智总结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