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李毅中:实现“双碳”目标,我们不要自乱阵脚

时间:2022-09-14 15:22:04 来源:环境生态网

1、不同行业要据实科学有序的达峰,我国中东西部工业化的程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差别都很大,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梯次推进达峰。如果过快过急,就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我们不要自乱阵脚。

2、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源头,工业是重点,其中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关键。

3、我们要建立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的双控制,并且加快转变,因为这样可以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多一点非化石能源,少一点化石能源。2030年碳达峰排放强度比2025年要下降65%以上,这是硬指标,要控制峰值,而不是推高峰值。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平稳过渡、保障安全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源头,工业是重点,其中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关键。

1、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从2012年到去年年底,九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煤炭的占比大概每年平均下降1.4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的占比,最右边的一栏每年增加近0.8个百分点,石油占比相对稳定,天然气的占比也有明显的增加。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2025年要达到20%,2030年要达到25%,还有一个预测,到2060年达到80%,这个数准不准还可以再研究。

2、各种发电能力要互补匹配,保障供电的安全稳定

我国发电与用电相距遥远,用电主要在东部,电力的来源在西北西南。四个直辖市和中东部七个省都需要接受外供电,北京最高,45%的电要靠外供,所以要建设特高压输电,加大“西电东送”。高比例非化石能源的发电量接入到电网里,这样保障系统的稳定,就要构建“智慧电网”。2021年我国总发电量8.53万亿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我算了一下已经超过32%,到2030年将超过1万,所以还要推动储能加新能源,来平抑风和光电的间歇性以及水电的季节性。同时火电仍然起着支撑和兜底的作用。

3、合理调控油气用量,原油用量要同步达峰

首先是电动汽车、轨道交通,电动逐渐代替了油品,燃油车的效能也在提升,会减少百公里油耗,化工业控油增化,把燃料变成原料。另外、增加生产无碳绿氢,也将会替代部分油品。中央文件里面提出“十五五”时期要进入峰值平台期,也就是2025—2030年,“十五五”期间石油的消费要进入平台期,不要再有明显的增长了。估算在2030年以前达峰,大概是8.5亿吨左右,现在是7.6亿吨。

至于天然气,首先民用是刚需,一点儿不能减,还要增加,其次采用燃气轮机发电,电热年产综合能效是80.5%,天然气发电不是用锅炉,而是用燃气轮机。煤电的热效率是45%,气电的热效率是80.5%,因此可以减碳、减排二氧化碳55%,所以天然气也被称作清洁燃料,所以天然气的用量仍然会增加。油和气的对外依存度,油已经是73.5%,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是43%。因此怎么保障油气的安全,首先是要加强国内的勘探开发。同时要发挥我们的技术优势和工程优势,走出去与产油国,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共赢,获得权益资源。

4、要有序推进煤炭减量,同时要关注电煤的保底量

到2030年,我们非化石能源占比要达到25%,比2020年的15.9%要增加9.1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增加9.1个百分点,谁降呢?很自然,煤炭占比应该再降约10个百分点。

加强煤炭的清洁高效安全利用,严控煤电的新增量,持续淘汰落后,减少直至禁止散烧,这个散烧煤效率太低,污染更重,是大型锅炉污染量的10倍,散烧煤要禁止。

实现双碳目标,行行有责,人人有责

1、梳理碳排放,摸清碳足迹

我国每年排放二氧化碳超过了100亿吨,其中分着看一下,电热水气的生产功能占了44%,采矿业占3%,制造业占32%,交通运输业占10%,其中道路交通占了7.5%,生活和其他占11%。主要分布在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这些高耗能工业行业和道路交通中,这几个是重点。这是碳排放。

还有一个概念是碳足迹,包括直接使用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在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废气回收全生命周期中的用电、用水、用材、用物所包含的二氧化碳,也就是直接的、间接的,以及关联的排放,一起核算,这样才能准确的衡量减碳的责任。

由此可以计算一些重要产品的碳排放因子,比如2020年我国电力,每发一度电要释放出565克二氧化碳,其中火电每度电要释放出二氧化碳832克。每吨钢平均要释放二氧化碳1.83吨,每吨铝释放二氧化碳10吨。因此我们要尽快建立起包括碳足迹的碳排放标准核算和监测体系,我希望大家重视这个碳足迹的问题。

2、减碳减排不只是燃烧煤、油、气这些行业的责任,而是行行有责

我举一个机械制造行业的例子解释一下,我说的机械制造行业,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包括了汽车制造,不包括航天航空、船舶、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先把范围说清楚。烧煤、烧油、烧气很少,但是大量的用材、用电。

据统计,机械制造行业一年使用钢材4亿吨,占全部钢产量的39%。用每吨钢、1.83吨二氧化碳乘一下,机械制造行业用钢的碳足迹是7.15亿吨二氧化碳。4亿吨钢里面包含了7.15亿吨的二氧化碳。机械行业的能耗占了全国的3.3%。如果我们用电为主来计算一下,相当于排放了近3亿吨二氧化碳,加起来10亿吨,这个数字可不小。

3、全生命周期看,还要重视用能设备器具的报废、回收、利用、再制造

如余热余压的回收,能量梯次利用,污水的治理回用,固废综合利用等等。再举个例子,以汽车为例,退役的汽车的动力电池还可以T次利用,最终报废的时候可以回收,锂、钴、镍这些有价的金属,从对废旧车辆的回收拆解,有70%有价的资源可以回收,如果零部件再制造可以减碳70%以上。

4、民生消费在减碳减排中的份量与日俱增,要鼓励消费,应该坚持节约优先

据统计,2020年,全国的生活用电高达1.15万亿度,占了全国用电量的15%,私家车保有量达到了2.44亿量,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86.8%,全国有4亿辆电动自行车,8000万辆摩托车,大多数也是民用。天然气的消费量3200亿立方米,其中民用40%,这是刚需,是必须保的。还有民用取暖散煤2亿吨在烧,应该改电改气。人民利益至上,首先要保民生,这个毫无问题。但是保消费不是保浪费,鼓励消费仍然要倡导绿色健康、文明、简约、低碳,要遏制铺张奢侈。生活中伴生着碳排放,衣食住行用包含着碳足迹。消费者也应该负起减碳减排的责任,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提高站位,统筹政策措施,加强科技攻关

实现双碳是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减碳低碳,节约了能源资源,节能降耗反过来减少了碳耗,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二氧化碳与其他有害污染物的生成、排放、治理同处在一个时空,因此双碳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协同推进。

1、碳达峰不是推高峰值,要实行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制

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我们坚持这么多年,行之有效,我认为还要坚持。同时我们还要建立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的双控制,并且加快转变,因为这样可以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多一点非化石能源,少一点化石能源。2030年碳达峰排放强度比2025年要下降65%以上,这是硬指标。“十四五”规划要下降18%,但是对总量没有设定具体峰值,很遗憾。要控制峰值,而不是推高峰值。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了100亿吨,当年增长1.75%,占了全球30%。我推算了一下,2020年、2021年,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分别增长了1.3%和4%,去年增长的太高了。而全球的碳排放已经是零增长,发达国家已经是负增长,所以我们的任务繁重。

2、要因业施策、分类推进、科学稳步、安全降碳

要防止运动式减碳,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层层加码,设置不合实际的提前目标。建立结构合理、比例协调、基础牢固的现代工业体系,各类行业都必不可少。不同行业要据实科学有序的达峰,我国中东西部工业化的程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差别都很大,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梯次推进达峰。如果过快过急,就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我们不要自乱阵脚。要建立统计评价和考核指标,各地各行业要积极落实国家的规划和方案,加强指导、精心组织。

我们钢铁行业很积极,超低排放在“十四五”要基本完成,原来他们有一个征求意见稿,希望能在2025年达峰,但是经过讨论以后,他们认为还是要实事求是,最后的结论是2030年达峰,我觉得钢铁行业既积极又慎重,这种做法是应该赞扬的。

3、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场,适时推出碳税

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经过多年八个城市试点,去年7月16日正式开市,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扩大市场主体,现在只有电力企业进入了,其他行业还没有进入,这是不行的,要扩大市场主体。碳配额怎么核定,给多少?一年使用量都要查清核实,要找第三方有权威、有资质的机构核实。交易的价格要形成机制,据了解,现在的价格很低。实行碳税不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在征收碳税的同时,还需要在其他方面减税,尽量不要增加总税负,不要因为碳税影响能源原材料的供给和经济增长,不要发生这种情况。还要研究欧美的规则和可能引发的贸易壁垒。比如据说欧盟要对向他们出口的产品征收碳税,其中他们把中国列为弱环保国家,听说在2026年1月1日要征收碳税。我们要及时关注,一方面扩大交流合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应对的准备。

4、实现“双碳”目标还有很多技术问题要攻关

一方面要加快已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比如智能电网、电化学储能、光热发电、氢的制储输用,以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利用,就是常说的CCUS。另一方面,有些前沿技术还尚未实验室研发,比如低碳、零碳的新材料,高效太阳能电池、固体电池,可控的核聚变,以及零碳工艺,二氧化碳原料化等等。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采用二氧化碳加氢,用新型催化剂生产甲醇,现在已经放大接近中试了。此外还有森林、草原、海洋、沙漠等,生态碳汇,还有动植物生命过程二氧化碳的伴生等等。刚才说的100亿吨,没有包括动植物的排放。

专家评估,我国要实现“双碳”目标,总投入300万亿元,这个数字太惊人了。巨额投入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更需要先进、实用、可靠的技术支撑,不能用科学构想和实验室成果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支撑,一定要拿出成果,而且能够实现产业化,可靠实用,所以工作还要扎实牢靠。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