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2022环保产业升级背景下,3个典型增长模式深度解析

时间:2022-11-25 16:17:12 来源:

作者|青山研究院

前 言:

上篇文章《环保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发布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再加上当下处在政策节点之年,很多朋友希望能多谈谈产业趋势和企业增长的话题。在时间上,去年和今年都是政策节点之年,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2022年是二十大召开之年;对于强政策驱动型的环保产业而言,这意味着产业发展进入新的政策周期——旧规划收官,新规划启动。

关于方向趋势,各个领域各家企业的情况互不相同,很难一一给出相宜的答案;但不同企业都处在相同的时空和政策下,遵循着同样的底层规律和规则,所以其中又有共性的成分。

而当下若论趋势,“高质量”是统领多维度、涵盖各领域的纲领性指向。二十大之后,高质量的调子再度拔高,这既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也是各产业自身的演变规律。

关于环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业内有一个存在已久的共识,即环保产业由“从无到有”阶段向“从有到优”阶段过渡,其本质是以需求升级为内核的产业升级。

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有业内资深人士认为,环保的各个领域都可以重做一遍。总体而言,在高质量发展的主调之下,环保各大领域在逐渐释放产业升级的新机遇。

事实上,行业内的一些动向已经印证了这一演变逻辑,本文将从三个较为典型的方面予以解读,其中案例未必普适于所有细分领域的情况,谨作为判断和把握高质量发展趋势的参考。另外,对此话题有心得或者感兴趣的朋友可读完文章后选择点击文末链接添加主编交流。

01「需求升级」+「技术迭代」开辟城市治水新机遇

今年一些产业研究机构针对过去十年进行了总结复盘,并以此推演下一个五年和十年的发展趋势。

回顾环保领域过去十年,虽说还有一些弊端、很多方面尚待优化,但不得不说在持续高速的投入下,水、固、气等各个领域均在量变上实现了巨大飞跃。

在此过程中,环境问题和环保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十分尖锐的污染问题和处在蓝海的细分领域均不复存在,政策和产业的发力重心逐渐转向高质量。

比如在城市治水方面,在上半场主要表现为污水处理厂站的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处理率和常规理化指标是主要考核项;进入下半场后,面源污染逐步上升为制约城市水环境持续改善的主要矛盾,汛期考核、雨季溢流污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河流断面考核等需求升级而来。

近期,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水环境理化指标已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当,但同时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有一些明显的短板,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

其中突出问题之一就是“面源污染”,许多地方普遍存在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现象。张波表示,当前面源污染正在上升为制约我国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主要矛盾之一。

在政策举措方面,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开展汛期污染强度分析推动 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汛期污染强度监测分析;4月,《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出台,其中也对汛期污染治理做出了安排;5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2022年汛期水环境监管工作通知》,要求紧盯汛期水质明显反弹断面,切实加强水环境监管,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

这一连串针对汛期污染问题的行动举措传导至产业端,正在释放出新的机会,一些创新技术迎来用武之地。

比如,今年1月,由清华大学王凯军教授团队、中持股份和博泰至淳联合研发的“污水处理厂纳米絮凝原位扩容技术”成果经过鉴定,并在业内引起关注。

该技术是通过一种新型高效纳米絮凝剂,使二沉池的沉降效率大幅提升,突破了生化系统超水力负荷运行时二沉池泥水分离的瓶颈,从而提升污水厂处理能力。据专家介绍,“污水处理厂纳米絮凝原位扩容技术”可广泛适用于提高二沉池污泥沉降速度、治理污泥膨胀及悬浮污泥、污泥高效脱水等用途,尤其适用于夏季因雨污合流、水力负荷增大导致系统不达标、溢流污水造成河道雨季反黑等难题。针对汛期污染的另外一个技术路线是新膜法的应用。合流制排水系统存在着由于污水厂处理能力不足、截流倍数过低所引发的汛期溢流污染情况,分流制排水系统则存在着由于雨污混接、错接及管网入渗等原因导致的汛期污水管水量激增所引发的汛期溢流污染情况。对此,新膜法的“两增一减”的功能可以成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一增:是指“增加日常处理能力”,对于传统A2O或氧化沟工艺的污水厂,将其改造成MBR工艺,只要将膜安装到二沉池,生化池池容不变,就可实现污水厂日常处理能力的翻倍。在较低的投资成本、无需新增用地、也无新址扩建所需配套管网投资的前提下,就实现了存量污水厂处理能力的大幅提升。

第二增:是“增加汛期处理能力”,对于存量或改造的MBR工艺污水厂,采用具有大流量弹性的高性能小孔径超滤膜,汛期膜通量可为日常的两倍,同时由于汛期进水浓度较低,生化池的处理能力也可实现倍增。

”一减“:则是解决传统膜法的高成本问题,长期以来“膜三贵(买膜贵、用膜贵、换膜贵)”痛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MBR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针对此痛点,近些年来国内外一些膜厂商一直在致力于打破“膜三贵”的藩篱,并且提出了“333”目标。据世浦泰集团总工程师白海龙介绍,“333”目标是指,对于日处理规模万吨级以上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而言,能够持续稳定运行的膜通量达到30LMH,膜吹扫气水比降至3:1以下,MBR工艺污水厂全厂运行吨水电耗降至0.3kwh/m?以下。

“333”目标的实现,意味着MBR工艺污水厂实现与传统工艺相同甚至更低的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而MBR工艺占地省、出水可直接回用的优势依然保留,届时行业将会重新定义。

“333”目标的提出以及苏伊士和世浦泰等国际一线膜公司在这个方向的显著突破,标志着新膜法时代的到来。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这将给水处理领域带来巨大改变。

如今,随着城市治水需求的升级,这一进程将加速发展,“333”目标的突破将会使用户得到与传统工艺综合运行成本相当的膜产品和膜技术工艺,而在“333”目标上实现突破的新膜法技术创新企业将迎来新的机遇。

一直以来,由于产业发展阶段的问题,技术的创新升级被认为没有用武之地,其实更准确的的说法是还没到用武之时。随着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到来,这种局面将迎来转机。

类似上述的产业升级新机遇也将出现在更多领域,这其中的模式可提炼为——需求升级+技术迭代。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