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科技城市群:创新视角下的矩阵竞争
前言:
外有全球化逆行、贸易战科技战持续发酵带来的压力,内有经济增长放缓、后疫情时代重塑发展预期的迫切感,经济的优先级再一次被拔高,科技创新正是绕不开的一环。
从全球来看,城市群是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也是未来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阵地。
世界银行《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报告显示,全球一半的生产活动聚集在仅占大约1.5%的土地面积上。
从城市来看,全球顶尖城市之争,正在从单兵突进模式,转向以都市圈、城市群、湾区为主导的城市矩阵竞争。
作者 | 方文
图片来源 | 网 络
中国城市群的科创结构各有侧重
四大城市群,是万亿GDP、千万人口的主要集聚地,也是先进制造业最为发达、创新资源最为密集、科技创新成果最为丰富的区域。
今年初发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
“十四五”时期,中国共规划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
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四极]而备受瞩目。
在2022湾区科创峰会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共享创新指数研究报告》显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共享创新指数位居前列。
四大城市群贡献了全国超过40%的GDP、超过50%的专精特新企业、超过60%的授权专利、超过70%的独角兽企业。
从区域来看,京津冀为领袖驱动型,粤港澳由领袖和新锐双轮驱动,而长三角科创新生力量更为耀眼。
其中,京津冀创新要素最为发达,长三角跨区域创新平台最为丰富,大湾区创新活力最强,成渝处于产业西移的承接阶段。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新增的注册企业数量明显增多,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城市群的创造力指数来看,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遥遥领先。
在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我国先进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大湾区。
长三角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新材料产业相对发达;
大湾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家电、智能装备优势突出成渝在电子信息、能源装备上有一争之力。
大湾区的创新资源要素在深港两地、珠江两岸、四大核心城市之间跨河、过江、越海,频繁流动、深度共享。
这背后依托的是大湾区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三大利器]:区域产业集聚平台、大科学装置平台和企业开放创新平台。
京津冀长于基础科学和前沿领域创新,长三角侧重于跨区域、产学研的融合,成渝处于产业追赶阶段,而大湾区则是市场型创新的佼佼者,通过先强带后强,打造共享创新矩阵。
中国城市科技集群数量首次位居全球首位
2022年,中国共有21个城市科技集群进入前100名,比2021年新增了1个,首次追平美国,并列世界第一。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官微,世界前五大城市科技集群中有四个位于东亚,东亚的科技创新实力及影响力举足轻重。
依次为东京-横滨(日本)、深圳-香港-广州(中国)、北京(中国)、首尔(韩国)、圣何塞-旧金山(美国)集群。
前五位分别是香港-深圳-广州、北京、上海-苏州、南京、杭州。
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是绝对的核心城市,周边的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则是副中心城市。
在科技集群方面,香港-深圳-广州,北京,上海-苏州集群遥遥领先。
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集群跻身前十,南京、杭州、成都、重庆等集群跻身前50。
结尾:
随着集聚效应越来越强,城市群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主导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
人口集聚必然使得经济要素也向这一城市集合体集聚,同时多个城市集合在一起又势必导致这些城市相互融合,从而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增长效果。
经济增长的动力,在起飞阶段是劳动力、物质资本的规模扩张及技术进步,而在起飞后则主要来自于两大创新,即科技创新和组合创新。
部分资料参考:国民经略:《四大城市群PK,谁是中国最强科技圈?》,虎嗅APP:《近40年巨变,城市群如何重构中国经济版图?》,第一财经:《城市群崛起的经济意义不可估量》,21世纪经济报道:《<共享创新指数研究报告>发布》
原文标题:AI芯天下丨产业丨中国四大科技城市群:创新视角下的矩阵竞争
-
中国品牌抢占俄罗斯汽车市场
2022-12-16 -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我国有条件用10年左右构建起能源内循环系统
2022-12-16 -
涉千家企业!中国大唐集团通报!
2022-12-16 -
大众光环消失,又一合资品牌将退出,中国市场不再是“摇钱树”!
2022-12-15 -
中国光伏出口热潮涌动
2022-12-15 -
能源央企携手本来生活探索精准帮扶,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2-12-15 -
中国车企买船组建“汽车舰队”
2022-12-15 -
中国海洋能源成为重要增长极!
2022-12-15 -
中国十大芯片概念龙头公司(附名单)
2022-12-14 -
近三年内全球将建84座晶圆厂,中国大陆数量第一
2022-12-14 -
张立宽:能源巨头看好我国能源转型发展
2022-12-14 -
供需总体平稳 结构转型加速——2022中国经济观察之能源篇
2022-12-14 -
第二届中国航空航天增材制造技术发展论坛在沪隆重召开
2022-12-13 -
角逐中国光刻机市场
2022-12-13 -
最新!Q3中国云服务支出达78亿美元,年增率首次跌破10%
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