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摸着比亚迪过河,广汽埃安自研动力电池是否可行?

时间:2022-12-23 18:16:26 来源:

摸着比亚迪过河,广汽埃安自研动力电池是否可行?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尹太白

编辑 | 蛋总

美编 | 倩倩

新能源车企苦动力电池久矣!

自从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公开自嘲是宁德时代的“打工人”后,彻底打响了新能源车企重掌主导权的第一枪。

从宣布成立因湃电池到破土动工,广汽埃安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12月11日,位于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内的因湃电池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广汽埃安自研动力电池的落脚点。

根据规划,因湃电池的厂房预计在2023年10月实现交付,2025年年底完成36GWh产线的导入,届时可以满足6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装车需求。

事实上,广汽埃安自研动力电池早已有迹可循。

在2021年4月举办的“广汽科技日”上,广汽集团就披露了“中子星战略”,该战略主要围绕动力电池的创新技术进行发力,自研动力电池试制线的建设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2022年8月,广汽集团连续发布两则公告,一是将设立动力电池公司开展自主研发动力电池的产业化建设;二是同意参股公司广州巨湾技研建设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

2022年10月,广汽埃安宣布因湃电池注册成立,意味着广汽埃安基本完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闭环。

就像燃油车时代的传统车企自研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一样,新能源车企自研动力电池也已成为一种趋势。不止是广汽埃安,特斯拉、蔚来、长城汽车、吉利集团、比亚迪等均已通过自研的方式切入动力电池领域。

天风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新能源车企自研动力电池的好处显而易见,包括动力电池技术趋于成熟,新能源车企具备后发优势;背靠新能源车企,动力电池出货增长快且稳定;新能源车企对车辆理解更深,车端需求可以直接穿透到动力电池等等。

自研电池看起来前景很美好,但广汽埃安自研动力电池是否可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极其激烈的现阶段,再分出精力去自研电池,广汽埃安能否实现对同行的赶超?它能从宁德时代的“打工人”翻身做主人吗?

1、势在必行?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也被比喻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成本几乎占据整车成本的40%-50%。换言之,新能源车企能否实现盈利,与动力电池有着巨大的关系。

摸着比亚迪过河,广汽埃安自研动力电池是否可行?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人士曹涛向「探客出行」表示:“如果新能源车企想要实现盈利,那对于产业链的管控能力得极其出色,尤其是动力电池这一环,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上,一能扩大利润空间;二能维稳供应;三能避免被上游‘卡脖子’。”

其中,维稳供应和避免被“卡脖子”尚且能通过“二供”、“三供”得以缓解,但扩大利润空间却只能通过自研动力电池实现。

以比亚迪和其自研的刀片电池为例,中信证券曾指出,2019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电池包的平均成本为0.85元/Wh,替换成刀片电池后,成本有望下降30%至0.6元/Wh,假设一辆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的电池容量为50kWh,则单车电池成本下降约1.25万元。

“自刀片电池问世以来,已经和特斯拉传出过数次‘绯闻’,根据业内测算,在相同续航里程的情况下,特斯拉搭载刀片电池会使动力电池成本下降30%左右,进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曹涛说道。

虽然扩大利润空间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极具吸引力,但自研动力电池并不是必选项,不过在现阶段,新能源汽车自研动力电池的理由已变得越来越充分。

动力电池原材料的价格飙升,几乎成为了所有新能源车企的噩梦。

在2021年之前,还没有哪一种动力电池原材料能被冠以“石油”的称号,但在2021年之后,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等锂盐的“身价”扶摇直上,一年时间暴涨十倍,且加价难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白色石油”。

以电池级碳酸锂为例,根据生意社检测的数据,截至12月17日,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61万元/吨,作为对比,在2021年12月和2022年6月,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分别为20.5万元/吨和47.2万元/吨。

原材料价格飙升,直接堆高了动力电池的成本。

在“第12届中国汽车论坛”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直言,“(动力电池成本上涨)导致长安汽车单车成本增加5000元到3.5万元,这些成本都靠我们企业自身来消化,严重影响产品效益达成,对企业经营造成巨大波动。”

广汽埃安同样感受到了寒气,持续飙升的原材料价格,让它将目光瞄向了最上游的锂矿处,比如其与赣锋锂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锂资源开发、锂盐深加工及电池综合回收利用等层面展开深入合作,后又借助广汽集团子公司广汽零部件与狮溪煤业、遵义能源共同出资设立的合资公司,获得了矿产资源的探矿权和采矿权。

新能源车企自研动力电池的背后,也有动力电池供需已经失衡引发的矛盾与焦虑。

曾庆洪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动力电池市场正面临供需不平衡。”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也曾直言“动力电池供应紧张仍将令中国车企在今年面临巨大挑战”。

根据能源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的测算数据,到2025年,动力电池产销缺口将达到37%,装车缺口将达到25%且持续维持供需紧张的状态。

“头部几家动力电池企业的产线还未建设完毕,就已经遭遇新能源汽车企提前‘锁单’,而且多数动力电池企业明年上半年的订单早就全部排满了,现阶段优质产能毕竟有限,这也是新能源车企不得不自研动力电池的原因。”曹涛向「探客出行」透露。

此外,动力电池关乎到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安全、性能表现以及驾乘体验,直接左右着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交付情况以及消费者的决策,若一直将动力电池交于动力电池企业,无异于会受制于人。

由此可见,车企亲自下场自研电池是势在必行。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