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禁燃”为中国车企提供新机遇
近日,欧洲议会通过了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理事会达成的《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以下简称《协议》),要求欧盟27个成员国自2035年起禁止生产与销售燃油车。业界普遍认为,这标志着欧洲燃油车时代即将落幕,作为全球最主要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之一,欧洲即将“禁燃”对具有先发优势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利好消息,将给我国新能源车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欧洲“禁燃”开启倒计时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欧洲纯电动汽车的注册量同比上涨29%至158万辆,市场份额超过12%,与2021年相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同比下跌2.7%至101万辆;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同比上涨8.5%至264万辆,市场份额为22.6%。与此同时,欧洲汽、柴油车的销量则在快速下降,但二者市场份额仍有52%。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弗兰斯·蒂默曼斯表示:“我们需要快速制造更多的电动汽车。中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了超过80款电动汽车车型,我们必须跟进。”
根据《协议》,除燃油车外,未来插电混动等车型在欧洲也将被禁止。在此背景下,总部位于欧洲的各大车企不得不再次加速推进全面电动化转型进程。2022年3月,大众集团宣布,将于2035年前在欧洲市场停售燃油车,旗下奥迪品牌将在2033年实现这一目标;奔驰将在2030年只销售纯电动汽车,从2025年开始所有新车的开发都基于纯电架构;宝马计划在2030年停止在欧洲地区销售燃油车;2021年3月,沃尔沃就宣布了2025年纯电和混动各占50%的计划,2030年成为纯电品牌……不仅仅是欧洲本土车企,此前深耕混动市场而对纯电转型略显迟疑的日系车企,近日也为进一步加速电动化转型宣布了一系列新举措。其中,本田新设电动事业开发本部,日产牵手雷诺加速电动化进程。
全面电动化转型存压力
全面电动化转型将重塑欧洲汽车市场,但值得注意的是,业界普遍认为,传统车企“大象转身”存在不小的压力,若转型速度不够快,企业将面临被市场淘汰;若要加速转型,抛弃此前燃油车高销量带来的巨大利润转向优势不足的新领域以及部分内部阻力也使企业承压。
部分欧洲国家汽车行业协会与机构对于过快全面电动化转型表示担忧,认为欧洲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以支撑全面电动化转型。除此之外,欧洲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打造相对不完整,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供应情况、高成本的制约。例如,欧洲电池原材料资源不足,对外依赖严重,而本土动力电池企业也尚处于起步阶段,出货量难以“扛大梁”。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Forvia就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生产电动汽车的成本比欧洲制造商平均低1万欧元左右,压倒性的成本优势将给欧洲制造商在本国市场带来压力。
除配套设施外,新能源汽车工厂往往自动化程度更高,全面电动化转型后还涉及员工调整与裁减。法国汽车游说团体La Platforme Automobile在2022年就曾指出,欧盟的“禁燃”协议将对法国至少10万个就业岗位造成直接威胁。近年来,已有不少国际车企为加速电动化转型而进行裁员。福特汽车日前也宣布,为削减成本并在电动汽车市场保持竞争力,未来三年将在欧洲地区裁员3800人。福特汽车表示,此次裁员的目的是创建一个更精简、更有竞争力的成本结构,使公司加快推动电动化进程。
中国企业优势尽显
我国传统车企比亚迪、上汽、奇瑞等早年间已挺进欧洲市场,近年来,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岚图等也相继驶向欧洲。与此同时,随着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动力电池企业加速绑定国内外车企、挺进欧洲建厂,还带动了我国锂电设备等加速出海。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欧洲,每10台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台来自中国。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出口目的地主要是欧洲和亚洲两大市场。近期,西欧市场表现强劲,东南亚等市场持续高销量。”
全面电动化转型下,新能源汽车赛道将更加拥挤,动力电池、智能化建设等方面的比拼也将更加激烈。同时,欧盟未来对于动力电池生产、回收等的监管政策也将日趋严格。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纯电动汽车相对于欧洲产品来说具有市场先发优势,产业链完整且成本较低。但也要警惕欧洲车企的后发潜力,包括其雄厚的汽车产业基础、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把控能力,以及严格的技术法规壁垒等。”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具有先发优势,既有完整且成本低的供应链体系,还有受消费者欢迎的各类智能化功能。当前,我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企及电池企业应抓准时机,争取领跑智能新能源汽车赛道。
崔东树认为,未来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必然会形成持续的强增长态势。“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汽车议案的通过,将更利好国内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企。”
-
李毅中:要把数字化引向生产制造的核心部分 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
2023-02-27 -
江苏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2508万千瓦,全国领先
2023-02-27 -
中核集团进军高端医疗装备 与美国合资公司首款放疗设备即将国产
2023-02-27 -
远光Realinsight与中国长城擎天DF7系列产品完成兼容互认证
2023-02-27 -
中国两条路径破解7纳米和5纳米技术难题,芯片制造瓶颈有望打破
2023-02-26 -
听业内大咖说:如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光伏品牌?
2023-02-25 -
“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背后:专利纠纷、毛利下滑,三年亏损超6亿
2023-02-24 -
恩耐2022年营收2.42亿美元,中国地区同比下降达62%
2023-02-24 -
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司长:继续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持
2023-02-24 -
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与中国广核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会谈
2023-02-24 -
两会将开幕!十四届全国政协能源电力委员名单
2023-02-24 -
中国石化海南炼化百万吨乙烯项目建成投产
2023-02-24 -
壳牌中国与阿里云签约开展数字化和低碳能源转型
2023-02-24 -
现场观众600+!线上17万人次!第七届中国光伏产业论坛成功举行!
2023-02-24 -
中美发电量对比:美国一年发电4.3万亿千瓦,中国是多少?
202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