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的扩产之路
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代工大厂,中芯国际毅然选择扩产,这份坚定来自哪里呢?
01
预期下降但不改产能扩建节奏
2月10日,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在公司2022年第四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2022年第四季度,中芯国际单季实现营业收入16.21亿美元,环比下降15%;归母净利润为3.86亿美元,环比下降18.1%;毛利率为32%,环比下降6.9个百分点。对于一季度毛利率下降的情况,中芯国际表示,一季度毛利率下降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主要是订单量减少导致产出下降,第二是折旧增加。全年来看,随着整体经济形势复苏,市场回暖时,公司预计很多新订单可能来自像特殊存储、MCU、CIS、ISP、LCDDriver等大宗产品,但是这类产品的价格会比较低。当市场恢复到两年前的水平时,由于总的产能增加了,所以价格可能不会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考虑到这个因素,下半年公司产能利用率即使可能提升,但毛利率不会恢复那么多。
同时,赵海军表示今年的资本开支将主要用于成熟产能扩产以及新厂基建。
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研究副总裁此前表示,“最关键的因素可能不是行业周期,而是考虑到当前的国际环境,迎合国家政策,强化本土制造,满足国内需求。”尽管中芯国际发展先进制程受阻,但市场上的成熟制程需求依然很大,中芯国际扩产主要还是从加强本土制造的角度出发。
关于市场需求的情况,中芯国际也在之前的2022年半年报中提到,尽管消费电子需求疲软,但结构性紧缺情况仍将继续,汽车电子、绿色能源、工业控制等领域需求依然保持稳健增长。
比尔盖茨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永远无法阻止中国拥有自己的强大芯片。”中芯国际的步伐似乎印证了这一点。2022年全年,中芯国际收入为72亿美元,同比增长34%,实现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年增幅超过三成,表现可圈可点。
02
扩产建厂进度
赵海军说公司将稳步推进四个成熟12英寸工厂产能建设。由于全球各区域都启动了在地建设晶圆厂的计划,所以主要设备的供应链依然紧张,预计到年底月产能的增量与上一年相近。
这四个成熟12英寸新厂项目分别是中芯深圳、中芯京城、中芯临港、中芯西青。
中芯深圳是2014年12月17日,中芯国际宣布其在深圳正式投产的200mm晶圆厂,这也标志著中国华南地区第一条8寸生产线投入使用。同时这也是《国家积体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出台后,国内第一条投产的积体电路生产线。截至2022年底,12英寸工厂进入投产阶段。
中芯京城成立于2020年12月07日,2022年底进入试生产阶段,因瓶颈机台的交付延迟,量产时间预计推迟一到两个季度。据北京亦庄官方披露的信息显示,中芯京城一期项目当前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于2024年完工。建成后将达成每月约10万片12英寸晶圆产能。中芯京城一期项目建设规模约24万平方米,包含 FAB3P1 生产厂房及配套建筑、构筑物等。二期项目将根据客户及市场需求适时启动。
据中芯京城一期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闫超介绍道,“我们从 1 月 8 日开始动工,5 个分包队伍春节期间都没有停工,目前项目正在打基础桩,总共是 4887 根,已经完成了 3200 根。”
中芯临港于2022年12月29日, 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顺利封顶,月产能将达10万片/月。2022年1月4日,中芯国际临港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宣布正式开始建设。
据了解,2021年9月2日,中芯国际宣布和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拟在临港新片区成立合资公司,规划建设产能为10万片/月的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聚焦于提供28纳米及以上技术节点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
该项目计划投资约88.7亿美元(约合570亿元人民币),注册合资公司注册资本金为55亿美元。2021年11月12日,该临港合资公司(中芯东方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中芯控股、国家大基金二期、上海海临微集成电路三家各自出资36.55亿美元、9.22亿美元、9.23亿美元,分别持股66.45%、16.77%、16.78%。
中芯西青12英寸芯片项目于2022年9月开工。该项目计划投资75亿美元,规划建设月产能为10万片的12英寸晶圆生产线,可提供0.18微米~28纳米不同技术节点的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产品主要应用于通讯、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工业等领域。
中建二局二公司消息显示,目前,该项目正全力进行P1生产厂房、CUB动力中心、生产辅助厂房桩基施工,预计3月中旬完成桩基施工作业。
03
扩产意味着什么
首先是和客户共进退的选择。展望2023年,赵海军表示,智能手机和消费电子行业回暖需要时间,工业领域相对稳健,汽车电子行业增量需求仅可以部分抵消手机和消费电子疲弱的负面影响。上半年,行业周期尚在底部,外部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依然复杂。虽然下半年可见度仍然不高,但公司已感受到客户信心的些许回升,新产品流片的储备相对饱满。
当前,全球晶圆产能供过于求,晶圆价格不免松动,但晶圆厂的竞争策略不一。“目前,整个市场的产能已经比那个时候(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多了很多,所以需求量、wafer out(生产完成阶段)的量,是应该回来的,但价格未必回到原来那么高。这要求企业做的产品和技术要更有竞争力,以及跟终端客户捆绑的更牢,而不是低价竞争。”赵海军说。
其次是大势所趋。美国出台芯片法案,拿出800亿美元左右的政策补贴支持半导体企业发展,而获得相关补贴的企业将不得在中国新建或扩建生产基地,而且在以美国为首的半导体产业联盟中,亚太地区的韩日台组成Chip4,用以限制与孤立中国半导体的产业发展。
台积电也紧锣密鼓地在包括美国、日本的全球范围内建厂扩产,全球各区域都启动了在地建设晶圆厂的计划,所以主要设备的供应链依然紧张,预计到年底月产能增量与上一年相近。
除了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表示公司在产能方面将保持8英寸平台持续优化、12英寸平台技术升级及产能扩张的策略。12英寸第一阶段扩产已全面完成,2022年全年以6.5万片月产能运行;第二阶段扩产设备已全部到位,2023年内将陆续释放月产能至9.5万片;同时将适时启动新厂建设,计划把差异化特色工艺向更先进节点推进。
虽然目前半导体行业不景气,但各大晶圆代工厂的扩产计划依旧。中国台湾厂商方面,台积电近来在加大美国、日本投资力度,联电、世界先进、力积电等二线台厂也因为地缘政治风险升高,相继评估扩大海外设厂布局。预期2023年将是中国台湾晶圆代工厂扩大海外产能的关键年。
最后扩产也是中芯国际人才储备充足的变现。中芯国际董事长高永岗说道,目前,公司员工超过2万人,其中工程师超过1万人,专职研发人员超过2000人。应该说,这几年公司人才储备比较充足。从去年情况来看,公司人才流失率低于行业水平,也是公司近几年来最低的人才流失率水平。
中芯国际是中国大陆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有非常好的事业平台,同时能够给员工和优秀的工程师提供好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条件。我们在吸引人才方面有很多的优势,相信中国大陆的优秀工程师会优先选择像中芯国际这样,有事业发展前景、有好的福利待遇的平台。公司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这四个基地都有新项目,我们有专门的招募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措施。从去年和今年的招聘情况来看,报名是踊跃的。人才素质,包括毕业的院校等等都是提升的。
原文标题:中芯国际的扩产之路
-
募资35.5亿!逆变器新秀大举扩产
2023-03-09 -
IPO之路坎坷不断,这家光通信企业近日被终止科创板注册程序
2023-02-27 -
混战“三体局”!半导体零部件开启狂飙之路
2023-02-22 -
2023年,中芯国际的拐点,到来了
2023-02-21 -
效果“不如”灭活流感疫苗,mRNA技术寻梦之路的向往与落差
2023-02-20 -
狂砸40亿+!千亿硅片巨头大扩产
2023-02-20 -
“电池独立”之路第四篇:车企自研电池,实现“自力更生”的一剂良方?
2023-02-17 -
60家新旧势力押宝N型,新扩产能超900GW
2023-02-15 -
IPO是否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必选”之路?
2023-02-10 -
中芯国际发布Q4业绩
2023-02-10 -
55亿后再投25.6亿!兰钧新能源扩产
2023-01-30 -
北森两次赴港上市失败,测评+SaaS模式走不通盈利之路
2023-01-30 -
400亿!晶澳科技扩产
2023-01-20 -
亿华通喜获氢能A+H第一股,但亏损之路还要走多久?
2023-01-20 -
禾迈股份加速扩产,有望登顶国内第一
2023-01-18